-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角
- 张骥等
- 7001字
- 2021-03-15 17:54:02
第二节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
中华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类共同价值内涵,还具有独特的传播魅力。这一传播魅力主要体现在,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向海外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是一个没有间断的过程。从古时的“箕子出走朝鲜”“徐福东渡日本”到秦汉时期,大批“秦人”“汉人”移居日本,从唐朝出现第一个移民潮到宋元明清多次海外移民浪潮的发生,中华文化随着历代海外华人的移居,在海外获得了广泛传播,从而塑造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传播魅力。
一 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方兴未艾
早在400多年前,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论语》就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到欧洲,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便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标识。1987年国家为了推广汉语文化,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专门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负责海外孔子学院的组织承建。自此,海外孔子学院便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一)孔子学院的创立及其发展态势
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由国家汉办牵头,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对外语言文化交流推广机构。孔子学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下设在国外的大学或相关研究机构里。其主要职责包括:“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汉语考试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业务;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经济及社会等信息咨询;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等。”[226] 其中,向海外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和正规的汉语学习渠道,是孔子学院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海外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成立,后来,国家汉办先后与美国、瑞典等国签署了“孔子学院”建设意向书。2006年以后,海外孔子学院发展迅猛,最快时甚至达到“平均三天建一所”的速度。“目前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孔子学院现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7万人。”[227] 这些年来,各地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和文化活动,创办了孔子学院院刊、网络孔子学院、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等特色项目,日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二)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适应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了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其一,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汉语学习热潮的兴起。语言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也是一国文化和国家影响力的直接反映。要了解一国的文化和国情,首先就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孔子学院正是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平台。目前,孔子学院的主要工作是汉语教授与传播,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提高汉语的普及度,不断激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汉语、掌握汉语,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中华文化、认识了解中国、扫除语言障碍,让更多的人加入汉语学习的热潮中,持续不断地将世界“汉语热”的势头保持并发展下去,最大范围内提高汉语在全世界的普及度和认知度。
其二,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平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符号和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所以,语言传播往往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语言传播的基础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华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国人民借此了解和感知中华文化,是孔子学院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约瑟夫·奈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具有相当的影响。中华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吸引力。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例如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国的书法、绘画、中国功夫,甚至中国的饮食和传统服饰等,在美国都很受欢迎。”[228] 但是,由于历史、语言、文化独特性等原因,造成中国与世界在文化互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在此背景下,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活动,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和品牌。
其三,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有关中国“威胁论”“霸权论”的各种污名在国际社会始终不绝于耳。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一直没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敌视、防范和围攻有增无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澄清真相、消除误会、让世界逐渐认识和接受中国“崛起而不称霸”的舞台。孔子学院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通过语言与文化的传播逐渐向世界传达中国“和为贵”“和谐共赢”的文化传统,以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称霸的决心。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言:“不能只让外国人在孔子学院学习我们的汉字,还要让他们领会中国和谐文化的精髓。这是最主要的。”汉办主任许琳也坦承:“孔子学院的目标、任务和运作方式,都没有输出价值观的企图,或者将来强大了要压迫人家的意思。”只是这一理念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证明。而且,借助孔子学院这个语言文化交流平台,我们还可以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政策等内容,让国外公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尽可能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错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和平友好、追求和谐、负责任大国”等发展理念的了解和认同。在这些方面,孔子学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二 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和海外华文媒体独具传播优势
从传播学看,人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谓文化交流与传播,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综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不计其数,他们的世代繁衍和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和海外华文媒体。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和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举足轻重的传播媒介,它们生长于多元、异质、多样的文化时空,既了解中华文化又熟悉西方文化,兼具着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国际化能力,在传播中华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顾名思义,华人即拥有中华血统的人。海外华人通常是指那些拥有华人血统,但没有中国国籍,长期定居在国外(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之外)的华人及其后裔。现在的海外华人主要是近代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海外移民及其后代。历史上看,中国海外移民之发轫与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紧密相关。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的陆地、海上“丝绸之路”既已开启,其中就有不少人因海外贸易留居他乡,自此拉开了中国海外移民的序幕。
历史上中国人移民海外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大约有10万多人,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南亚一带;第二时期自元朝开始至清中叶,是海外华人大量增加的时期,人口已达100万以上,像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泰国等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都有华人的存在。这一时期的海外华人以经营商业、手工业、种植业、矿山开采等为主,逐步确立了在海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地位;第三时期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海外华人数量激增,人数高达1200多万人,五大洲均有华人的身影,部分华人企业家经营有方,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纪90年代,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另一个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海外华人已增加到3000 多万人,留学是这一时期国人移民海外的主要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华人海外移民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成为21世纪中国人移民海外的新方式。截至2015年,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统计,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总数约为5000万人,遍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 多个国家,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229]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移民海外的“新侨民”以及那些老侨民的后代(在海外出生的华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在海外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他们是我国庞大海外华人网络中的高精尖人才,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海外华人华侨具有“大集中、广分散”的特点。总体上看,主要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一些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部分华人华侨开始选择流向这些新兴经济体。从行业分布看,传统海外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餐饮、建筑、服务业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行业。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海外留学、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后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一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新一代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群体不断壮大,这一群体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商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等知识和科技密集型行业,他们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具有根深蒂固的亲和力,同时在海外又具有较强的融入意识和参与意识,这种兼跨东西方的国际化能力,使海外华人华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大多数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有着种种联系,不少人的亲属都在国内,对祖国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愿意以各种形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他们在国外经过艰苦奋斗,大多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他们一方面坚守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另一方面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又吸收和接纳着当地文化,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新族群。他们熟悉东西方文化,有助于用当地受众易接受、认可的方式、习惯来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蓬勃发展的海外华文媒体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
当今世界,谁的传播体系强大、传播手段先进,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传播得更广、更远。除海外华人群体外,海外华文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新兴媒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另一重要媒介。
历史上看,第一个海外华文媒体创刊于1815年的马来西亚,叫《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内容以传播宗教、新闻等为主。此后200多年间,海外华文媒体潮起潮落,不断推陈出新,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从媒体类型看,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全球华文媒体主要以报业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海外发行的报刊大约有400多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美欧澳等地区。其中,比较知名的媒体有《联合早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侨报》《欧洲时报》等。最近30多年来,一些区域性的日报、周报周刊等发展迅猛。这些报业媒体历史悠久,大多在海外华人聚集的地区发行,有着较为稳定的读者群,为丰富海外华人文化生活,传播、繁衍中华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普及,传统华文媒体日渐式微,以网络、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逐渐成为海外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喉舌。一方面,海外华文媒体,应海外华人的精神需求和信息需求而生,服从并服务于当地的法律法规和主导文化;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能为海外华人提供祖国和居住国的各种信息,是最关注中国发展的海外大众传播媒介,同时也是维护海外华人群体利益,沟通中西方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海外华文媒体不仅充当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也翔实地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互动前行的历史进程,在整合海外华人文化身份、传播中华文化、引导教育华裔后代传承华夏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艺术在世界上颇具吸引力
文化艺术是一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综合表征,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名片。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成为国际社会了解、认识中国的有力载体。
(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备受世界欢迎
历史上看,走向海外的中华文化艺术首先表现为物态文化,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瓷器、丝绸、中药等。自公元前138年,张骞开辟古丝绸之路,便打开了中华文化艺术对外传播的主要通道。丝绸、养蚕技术、纺织技术等源源不断传往国外,对国外许多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代表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意蕴。在西方人眼里,瓷器即“china”,本身就是中国的代名词。自唐代开始,瓷器就已销往海外。宋明时期,是瓷器外销最繁盛的时期。瓷器的大量外销,不仅促进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促进了制瓷技术的海外传播,为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工具。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哲学、政治、文化等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著名学者 R.G. 坦普尔曾说:“为工业革命打下基础的欧洲革命,只是输入中国的思想和发明以后才开始的。”[230] 马克思也有过同样的论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31] 这些论述不仅肯定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进步的重大影响,而且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事实上,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的很多文明成果都远播海外、享誉世界,无论是物态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当代中华文化艺术在海外大放异彩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广泛和多元,除孔子学院外,我国还组织举办了中国文化年、设置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民间团体和个人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海外文化艺术传播活动,使中华文化艺术在海外大放异彩,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在海外举办中国文化年。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首次举办“中国文化年”。本次活动以“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为主题向法国公众展示了意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形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年来,我国又相继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年。如,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从2010年10月开始,文化年系列活动在意大利20多个地区展开,对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深入体验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年”在罗马开幕,是中意文化交流深入的见证。在澳大利亚,则有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中国文化年”,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类文化活动在澳展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年活动,为澳大利亚人民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窗口,使澳大利亚人民更好地体验、了解和欣赏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魅力。2012年中国在德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德国的40多个城市共举办了500多场活动,用音乐、戏曲、舞蹈、展览、对话、文学、电影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中国开放、和谐、富有活力的新气象。很多欧洲人只知道中国的京剧等经典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现当代的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了解不够。举办文化活动,可以让德国民众直接接触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中国的文化艺术进行面对面交流。“中国文化年”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在国外传播的重要方式,在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将中国以及中华文化推向了世界。
成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根据毛里求斯和贝宁政府的要求,在两个国家的首都路易港和科托努分别设立了占地3600平方米和9600平方米的中国文化中心,并先后于1988年7月和9月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更多的文化中心正在加紧筹建。这些文化中心通过举办演出、展览、文化节、影视周、图书节、旅游推介会、体育赛事、产品展示会等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进入他国公众的文化视野和社会生活。比如,埃及中国文化中心有太极拳课、中医讲座、专题研讨、影视放映等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大使杯中文歌曲比赛”和“大使杯汉语比赛”受到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而作为我国在欧洲国家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法国中国文化中心,则敞开了一扇中国面向西方的文化大门。不论是戏剧节,还是电影节,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不断让中华文化融入法国文化市场,为法国人所接受。韩国中国文化中心有刻着孔、孟、老、庄圣像的院墙和书墨气息浓厚的接待厅,使到这里的人能受到中华文化的强烈感染。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教学培训和信息服务,成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增进友谊的又一重要平台。如今,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在海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贝宁首都科托努,一座座典雅的中式牌坊非常醒目,还有飞檐琉璃瓦、具有浓郁古色气息的六角亭。在巴黎市区风景优美的塞纳河畔,中国文化中心左面是著名的荣军院,右面就是埃菲尔铁塔,与河对岸富丽堂皇的大宫和小宫隔河相望。这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不仅大大提高了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艺术的兴趣,培养了相当一批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播者,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