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时代中国引领世界文明的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刻调整的格局中,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系列主张不断被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中国解决国际纠纷的能力也不断提升。总之,一句话,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引领世界文明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 中国的国际主张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首先,在经济领域,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依靠高储蓄和廉价劳动力担当‘世界工厂’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日渐式微。美国实施再工业化等战略,一些跨国公司回归美国本土。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彻底改变旧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济依然处于艰难复苏、低迷曲折的状态。当前,受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彼此依赖程度加深。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相对上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格局下,世界经济发展要提升稳定性和弹性,必须突破地域限制、制度差异和政治区隔,重构世界经济生产、消费与分配方式”。[252] 新境遇离不开新理念。在此发展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科学把握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但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为改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努力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得到国际社会一致好评。

2016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就应对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五点主张:第一,面对当前挑战,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第二,面对当前挑战,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第三,面对当前挑战,应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第四,应该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第五,应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这些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柯顿认为:“中国提出并推动G20各成员创新增长方式,这非常重要。实际上,G20 成员中的19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就占全球的87.3%,但是各国的创新国家战略需要交流探讨,才能实现互通有无,创造新的增长潜力。也只有这样,领导人们许下的承诺才能得到切实执行。”[253] 埃及总统新闻办公室主任艾哈迈德·萨拉姆也表示,“中国发起G20成员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合作的倡议,非常鼓舞人心。另外,中国正在致力于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提出创新和绿色发展等理念,这也为埃及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树立了榜样”。[254] 可以看出,“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中国主张”不仅是中国站在发展新起点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自身提出的要求,更是给世界经济提供了有针对性、可落地的药方,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其次,在外交领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和谐世界”等均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英国《经济学家》、德国《法兰克福报》等国外主流媒体都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中国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出了有别于西方价值观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主张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在2015年4月22日亚非领导人会议上、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2015年9月28日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议上等,习近平主席几十次提出并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向世界传递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判断,表达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立场与愿望。其二,积极倡导总体国家安全观。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255]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实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战略,有力回击了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挑战论”,体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同。

二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国际组织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而建立的常设性机构。根据不同国际组织的属性和宗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主要以主权国家为主,非政府间组织名目繁多,按照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经济类组织、政治类组织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游离在各种国际组织之外,逐步向各种国际组织靠拢、参与、融入,进而规范、引领国际组织的发展,无论是政府间组织,还是各种非政府间组织,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国际政治组织中,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中国与其一直保持着良性互动。以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为例,自1990年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3.7万余人次。[256] 在人权领域,198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权改善的建议,受到国际社会一致好评。[257] 此外,中国也在以实际行动加大对世界的贡献。多年来,中国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无私援助,仅2010—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金额高达893.4亿元人民币。此外,还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给予零关税待遇、支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培训经贸人才等措施,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帮助这些国家不断增强本国的自主研发能力。[258]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到“60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名中国好儿女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259] 这一系列行动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庄严承诺,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责任意识,不仅为联合国增添力量,而且将在全世界产生深远的示范效应。

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坚持承担国际责任,为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分享发展经验,尽快使落后国家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一方面,中国政府一直呼吁,世界银行和IMF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贷款和援助,且援助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以确保国际经济组织能够奉行“中立化”立场;另一方面,近些年,我们在亚洲、非洲、拉美、太平洋等地区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先后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3万余人次,同时帮助这些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中国的杂交水稻良种已经使很多国家受益。[260]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引领作用更趋明显。在APEC中,中国积极主张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将该组织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开放型地区组织”;在金砖五国机制中,中国倡议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为这些国家复苏经济提供助力;在G20组织中,中国积极推动了G20的机制化建设。在2016年9月的G20杭州峰会上,中国提出的“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四大议题,直接切中世界经济发展命脉。中国希望在G20 机制内,真正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261] 可见,无论在扶贫开发、危机应对还是推动经济复苏或全球经济治理中,中国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参加了国际环境组织、国际安全组织以及一系列区域性国际组织,很早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核不扩散条约》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众多国际条约,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在融入国际组织的过程中,中国的议题设置能力、话语权、国际游戏规则的重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这一切都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拓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引领能力逐渐增强

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的日益改观以及中国引领世界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引领国际事务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在处理国际问题上,中国一直坚持利用多边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政治上,中国一直反对单边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积极推动利用各种多边机制来解决全球性的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62] 在解决重大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上,积极倡导通过政治对话建立政治互信解决政治争端。在处理地区和平与稳定问题上,积极推动利用地区安全机制加以解决,例如中国通过参与东盟防长扩大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亚信峰会、香格里拉对话等地区安全机制,寻求促进地区安全、化解海洋纠纷、构建地区安全互信的机制和措施。

经济上,中国主张通过多边经济外交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的密切合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加强对外自贸区筹建和谈判,推进跨地区经贸关系合作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不断增长。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促进南南合作,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

在全球性气候、反恐等国际机制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上,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主动提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这不仅是中国作为公约缔约方的规定动作,也是为实现公约目标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主张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一道积极推动建设性气候谈判进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在反恐问题上,中国主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形成反恐统一战线,标本兼治,不搞双重标准。中国积极推动利用“上合组织”合作机制加强反恐合作,进行陆地实战和网络反恐演习,为维护地区安全做出了贡献。

四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如前文所述,《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其中,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认可的比例最高”。[263] 说明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倡议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这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无疑又打开了一扇大门。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和谐世界”等思想理念都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以及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高瞻远瞩,纵览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张,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

其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2012年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接着,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在首次会见外国人士的谈话中再次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此后,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在2015年4月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议上等,习近平主席数十次提出并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向世界传递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判断,表达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立场与愿望。不仅如此,我国还在对外交往实践中积极践行“互利共赢”理念,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宣介和建构,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其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谋筹我国对外工作全局,并身体力行遍访五大洲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首先,以大国关系为重点,切实促进大国协调与合作,努力构筑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架构。“在周边,以‘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为指导,与东盟巩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与中亚各国全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斯里兰卡、韩国等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在非洲,提出‘真实亲诚’方针,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欧洲,中欧关系互利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在拉美,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在中东,启动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在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同澳大利亚、新西兰关系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南太平洋岛国建立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264] 由此,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其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不是一个实体或机制,而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有机结合,从古代丝绸之路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一种国际合作的新模式。“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4年多来,已经逐渐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顺利落地,我国与许多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快速提升。”[265] 2017年5月14—15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贵宾出席这次盛会,取得了丰硕成果,进一步形成了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局面。

其四,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站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在这些新理念新主张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实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家战略,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通过主办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以及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赢得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同,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