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仍需进一步增强

我国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认知程度关乎中华文化能否更好地走向世界。因为中华文化成功地走向世界需要官方和民间通力合作,只有那些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优秀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地立足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66]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我国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中华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需要我们深入、细致、长期地去理解和研究。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对我国国民的文化认同和认知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国民对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仍然需要进一步增强。

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67] 首先,究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什么?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是不是清楚呢?2017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显示:受访者的传统文化认知得分为80.20(百分制);传统文化认同得分为83.98(百分制)。

图4—1 公众文化自信指数得分[268]

根据调查可知,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认同高、认知低”的窘境。众所周知,人们对于事物的理性认同,往往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在调研采访中,只要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众普遍表现出自豪感。然而在提及具体的文化领域或文化精神时,多数受访者则表示对此缺乏更为深入的了解。[269]

当前,公众对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辨别能力依然有待提升。随着世情、国情、社情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升级期,时代不断发展,有些中华传统文化已失去了现代价值,已失去了吸引力和感召力,丧失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能力。“任何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否则,只能是堆故纸,束之高阁,一派陈词,无人问津。”[27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精华和糟粕又互相结合,良莠不齐,瑕瑜互见。”[271] 但是我们有些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就绝对否定,文化思维走极端。对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分不清辨不明。

例如,2017年12月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和批评的某地“女德班”就是糟粕文化在当代依然残存的具体体现。“女德班”的经典语录如“女人就要少说话,多干活,闭好自己的嘴”“女子就应该在最底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这其实是打着传播国学的旗号,对传统文化进行曲解或断章取义,蒙蔽信徒。“女德班”的现象既说明了当今糟粕文化在经过改头换面后仍然会在部分地区和群体中兴风作浪,也说明了部分群体对中华文化的鉴别能力还有待提高。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72]我们反对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不加取舍地全盘接受,必须做到认真鉴别,有选择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注重结合新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对之加以改造、提炼、加工、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发展。

二 革命文化的群众认同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良作风、优秀传统的结晶,它继承和发扬了包含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勤俭朴素、敢为人先等内容的革命精神,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党和国家永不枯竭的力量之源。但有些人却认为,革命文化形成于革命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是已经过时的文化类型。他们认为,革命文化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今天已经不需要经常性地回顾革命年代的红色文化和传统,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今的文化和社会发展。2017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显示:2017年公众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度依然相对较低,特别是随着公众年龄的递减而呈现下降趋势,即年龄越小,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度越低。访谈中,有青年受访者表示:“逢年过节,乡风民俗都在我们身边,传统文化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也耳濡目染。但革命文化和其中所体现出的革命精神,我们没有经历过,难以感同身受。”[273] 由此可知,这种对革命文化认知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不是因为革命文化本身的落后或存在缺陷,而是革命文化源自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基础,却又远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和日常生活适配度较低,即公众肯定红色文化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但在和平年代如何践行革命文化精神却成为一个难题。

红色文化或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承接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坚强后盾。因此,在今后的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加强创新革命文化的传播传承方式和途径,提高革命文化认同度。

三 部分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够深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74] 自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国人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存在模糊之处,不利于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进行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传统文化”问卷调查显示:国民对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理解是存在矛盾之处的。比如,在讨论“民主”时,调查组同时问了两个内涵相反的问题,即民主就是“由民做主”,人民当家作主,和民主的社会是“以民为主”,就是政府“为民做主”。数据统计表明,人们对这两个问题都持有几乎相同的认同率,前者是65.9%,而后者是65%。再比如,在讨论“法治”时,也同时问了两个内涵相反的问题,即“法治的根本在于教化百姓知法、守法”和“法治不是治民工具,法治的重点在于依法治官”。回答结果是:前者的认同率是65.9%,而后者的认同率也有50.5%。[275] 这些调查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模糊。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概括了十二个价值范畴,可以说相当全面,而且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既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也回应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当前不论是理论界,还是普通群众,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主题词内涵的理解都存在着某些含混,甚至是分歧的地方。许多知识层次比较低的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更有甚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一无所知,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湖北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同,但国民对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普通民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晰化,真正形成对核心价值观各范畴内涵的清晰界定,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 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

近年来一些人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虽然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彰显,历史虚无主义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76]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通过对个案的片段,历史的某个细节的展示来以偏概全,以某个历史事件来推断整个历史过程,其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其在当今的具体表现方式有:通过丑化英雄、解构主流价值,消解民族精神;通过诋毁党的领袖,否定党的优秀政治品格;通过否定革命,抹黑中国革命对历史进步的贡献;通过美化反面人物从反面论证我国革命战争和建设新中国的不合理性;通过美化侵略,妄图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殖民历史翻案;通过用假设否定事实来否认中国道路;通过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来引起社会对民族历史的质疑;通过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否定我国的指导思想;通过黑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通过否定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来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危害巨大,它严重阻碍了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发展,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一定的阻力。尤其是国内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披着学术的外衣谋求政治诉求。如“引用史料”论述民国时期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各种福利,进而得出当今社会是历史倒退的结论。他们利用文学艺术否定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他们充分利用影视、小说、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反面人物和帝国主义翻案,抹黑嘲讽革命英雄、爱国人士和道德模范,把证明中华文化落后等奉为解放思想、敢说实话;把赞美民族英雄和历史、坚持党的文艺路线、宣传社会正能量污蔑为被洗脑,进而展开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另一方面他们却对西方文化情有独钟,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判断上采取双重标准。这就在舆论上对公众正确理解中华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误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77] 我们要敢于、善于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与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扫除思想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