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锡仪又送来了一部书稿。
年逾八旬以来,我已经不再接读未正式出版的书稿了。不仅是因为衰老相侵,一年前还生了一场大病,至今仍在康复中。几位深情关心我的学生,甚至下了命令,要我好好休养,不再操心于那些阅稿、改稿、作序之类的事。但这部书稿,我仍然接受了。
锡仪是我在电大执教时的学生。他的人生比较简单,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中毕业时放弃高考,当了一名“解放军叔叔”,之后又成了一名“人民公仆”(担任时为乡的党委书记、松江总工会副主席等)。
不仅是由于他曾是我的学生,当然也绝不是由于他曾是干部。
要是没有记错的话,他今年已经76岁。也是在一年前,经多方检查,他疑患了一般人谈之色变的那种病。就在这般境况下,他坚持完成了这部书稿。主要是这份执着,对文学的执着,这种精神,与死神抗争的精神,让我不能拒绝。于是,这部书稿放到了我的案头。
二
这是他让我接读的第三部书稿。
他的第一部书稿《暖》,主要收编了他先后创作的几篇短篇小说。我在序文中曾写到,在读到有些文字时,“我竟被感动得老眼湿润”,把一些老人“写得可近可亲,有呼之可出之感”。还写到:“一个个或坚持着自己操守,或有着慈悲情怀的形象,每每让我想到作者本人”。《暖》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时在2012年4月。他的第二部书稿《秋》,集中收编他历年来创作的诗篇。在序文中,我又写到,他“是在按传统诗论创作的作品熏陶下、在传统诗论指导下修治诗歌的”,因此,他的诗作有真情实感,重形象思维。《秋》则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在2014年4月。
这第三部书稿题名为“炼”,描述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一批热血青年听从党的召唤,燃烧青春岁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自觉接受党的教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励志铸魂,脱胎换骨,成长成才。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用的是第三人称。人物名是虚造的,但作品所描述的事基本上是真实的。作者显然是作品主人公陈亮的原型。
故事开始时的大背景是——
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我国经济、人民生活遭遇到新中国成立后空前的困难。蒋介石集团趁机在东南沿海地区实施军事进犯计划,企图反攻大陆;中印边界的军事冲突升级;美国明确介入越南战争,其U2侦察机频繁侵犯我内陆领空;中苏关系也日趋恶化,以致引发边境争端和军事冲突。形势十分严峻。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炼》就录下了这段“过去”的一个侧面,一个个例。《炼》或许会让陈亮这样的亲历者得以重温那段生活;而对80后、90后、00后来说,如要了解“过去”,了解我们的国家与人民曾经经历过什么,是怎样走过来的,《炼》则提供了一些感性材料。仅从这点看,《炼》的出版,绝不会没有价值。
三
《炼》中的一些细节,阅读时,或许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新兵驻地的厕所,其实只是在地上挖的一个坑,芦苇也只围了一半。新兵如厕前,几个农村的孩子争抢了坑位,如厕者刚拉下屎,即被他们用柳条畚箕掏去。村民拉完屎,也只用旁边的芦秆刮一下就完事了。所以,那围着的一半芦苇,日见减少。
因连年干旱,新兵与村民用水,只靠一口井。部队领导决定,早晨及整个上午,让村民用水。而待中午以后新兵用水时,井基本上枯了,即使有水,也只是泥沙水,新兵洗脸擦身,得先让泥沙沉淀于盆底,然后将上面的水倒入另一个盆子,而且如此反复多次,才得一盆较清的水。
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头顶上,满天的星斗,如缀在幽蓝缎子上的颗颗宝石,在频频闪烁;草丛里,小虫们在吟唱,此起彼伏,合奏着曼妙的夜曲。这秋夜原来这般充满生机。陈亮因起夜,欣赏到了如此的美好。他正要回宿舍时,突然发现伙房里有“情况”,于是悄然进入,扭亮电灯,原来新兵连一班长在偷吃馒头。陈亮惊呆了。但他随即想到,新兵每人每顿只两个馒头,加一小碗稀薄得可照得见脸的粥汤,缺油少菜,而新兵们正值弱冠之年,白天得完成繁重的军训任务,晚上时有“紧急集合”,这对“块头大”、饭量大的这位班长来说,确是尤为难忍的。但这显然违犯了军纪。如何看待?如何处理?陈亮深深陷入了矛盾中。
……
在《炼》中,有不少故事生动可读。
在“荒村决堤”那节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全景式地绘制了一幅军民联合抗洪图,场面可谓波澜壮阔,读来让人惊心动魄。在合力堵住决口后,作者有一段点睛式的议论:这新堤,是用一袋袋沙包垒成的,更是由上百军民的坚强和勇敢、信心和力量、团结与拼搏构筑的,而这种精神与品格,是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自然表现,这就叫,危难时刻,方见英雄本色。
号兵与女娃的邂逅,是在一个初夏的清晨。号兵在土冈上心旷神怡之际,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为号兵送水,出现在他面前。于是有了一番朴实而真诚的交流。号兵许诺,半个月后的“六一”节,将送给她一份礼物。可到儿童节那天,小女孩的母亲带他来到了土冈下的一座新坟前,而新坟中正睡着那位可亲可爱的小女孩。原来,为了在节日那天招待他这位解放军叔叔,小女孩在下河捕鱼时不慎溺水。据知,作者是含着热泪写下这段渗透着鱼水深情的文字的。
四
锡仪的三部书稿名联系起来看,觉得很有意思。《暖》中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他任职总工会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众所周知,工会工作的主旨是服务,是暖心。秋,既是自然季节,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段路程。无论是自然之秋,还是人生之秋,都意味着丰收,意味着成熟。这就是《秋》要告诉我们的。而《炼》写的虽然只是在部队的六年经历,但这段经历为他的整个人生奠基。有了“炼”,才有“暖”,而最后收获了“秋”。《炼》《暖》《秋》,用一种特殊的样式即文学作品,勾画出了他的人生旅程。
吴春荣
2018年8月26日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