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陆游《祭朱元晦侍讲文》

某有捐①百身②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③。公殁不亡,尚其来飨。

【注释】

①捐:放弃。

②百身:“百身何赎”的简称,语出《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谓人命能够换取人命,则会甘愿豁出许多性命来抵换。表达对于死者的极沉痛之辞。

③神往形留:语出陆云《答兄机》诗:“神往同逝感,形留悲参商。”这里概括了陆诗之意,“神往”表达对于死者的向往之情、怀念之意;“形留”言自己与死者已经永难相见的悲伤之情。

在活着时,我们可以享受春夏秋冬的变换,可以观赏秋叶与落红,可以获得爱人的拥抱与温暖。登上高山,我们与这个世界同在;退到屋檐,一株小草亦是生命的迹象。我们能感受到血液在身体内汩汩流淌,能觉察到时光在肌肤上轻轻蔓延,也能观望到世间的微微光亮。

但我们一直在向前行走着,这既不能选择,亦不能改变,从出生之日起,便要渡这条有关生命的大河,有的人一生中风平浪静,而有的人需要经过大风大浪方才渡到彼岸。彼岸,是终结,也是归宿,即便想要返回,却再也找不到航线。

彼岸的人,不用再遭受风浪的侵袭,永久地获得了解脱,却也永恒地坠入了黑暗。站在光亮中的人,欲要将他从深渊中救起,使劲浑身解数之后,也只得在悲伤中承认死亡这个事实。我们永远窥测不到死亡的真相,生者唯有隔着茫茫的长河,去怀念早已没有知觉的亡者。

听闻朱熹离世,陆游悲痛至极,心想只要能令亡友复起于地下,舍弃一百条性命也不足为惜。即便伤恸至此,朱熹亦不能起死回生。自此之后,月下小酌,诗酒唱和,都成不可重来的往事。因而陆游唯有像顾恺之拜桓温墓时那样,对友人不得复醒而“泪如倾河注海”。因情深而不舍,因不舍而悲伤,因悲伤而流涕,或许,眼泪是吊念的最好方式。

陆游本想亲身临吊,在朱熹的遗像前无须说友情多深厚,亦不用说遭受的风浪,只要温存而痛楚地哭上一场便好。遗憾的是,路途遥远,自己又年逾七十,只得在千里之外,郑重地铺纸研磨,写下几笔悼念词,以寄遥思。

肉体从来都无法与永恒的时间相抗衡,所谓的灵丹妙药与长生不老,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渴望,犹如烈阳下的肥皂泡,弹指即可破。而精神却能穿越生与死的界限,与斑驳的岁月一样长久。先秦诸子早已埋入黄土,而百家争鸣时的思想却穿过幽幽的时光隧道,绵延至今。朱熹宣扬的理学思想,亦在后代的土壤中开出了花朵。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认为悼文这类文字,不必华丽,贵在有情,如此方能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达到“文来引泣”的艺术效果,陆游这篇《祭朱元晦侍讲文》,仿佛不是用墨写作而成,而是由情延展而出。仅仅三十五字,却一字一泪。

人们总是在将要失去时,才懂得珍惜。既然如此,何不将今天当作世界末日来过,做一个幸福的人,对家人说出温暖的话,与朋友赤诚相对,与爱人灵魂相通,也与藏匿在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坦诚对话。如此,死神真正来索命时,回首这一场人生,看到沿途姹紫嫣红开遍,虽然身侧之人仍会悲伤,但至少不曾觉得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