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魏国求强

魏文侯坦然纳谏

在古时的专制政治之下,一个国家是盛是衰,是兴是亡,与这个国家的君主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他是整个政治机器运转的中心,一切都是围绕着他来进行。他的意志达至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行政末梢,甚至他的私生活都因为他的权力的辐射而对整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法王路易十四说“朕即国家”,这句话原是不错的。

在晋阳之战后,智氏被消灭,其地被瓜分,晋国顿成韩、赵、魏三家鼎立之势。这时最强大的是赵国,然而第一个跃上舞台发出强光,成为战国时期超级大国的却非赵国,而是原本并不起眼的魏国。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

整个晋国的局势是赵在北,魏在西南,而韩偏于东南。晋国左临黄河,右偎太行,虽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北临戎狄,且当时天下大乱,各国命途均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势,所以如何保存自家领地就成了韩、赵、魏三家主人的共同心病。

韩、赵两家的想法是先在晋国内部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再向外扩展。于是韩武子派人来游说魏文侯,想要联合韩、魏两家一起进攻强大的赵国,以此来化解北方的威胁。可是魏文侯却不这样想,且不说北方的赵国是抗击戎狄的一道屏障,单是赵国那强大的实力就足以抵挡韩、魏两家的联合军力。到时候战争一定会陷入胶着状态,且这种状态一定会长时间的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无非是“三败俱伤”,如此不是要给三晋周边虎视眈眈的外人以一个天大的机会吗?于是魏文侯拒绝了韩武子的建议。

魏文侯刚刚拒绝了韩武子的联军抗赵的建议,就迎来了赵家的使者。原来消息走漏,这件事被赵献侯知道了。赵献侯以为,魏文侯既然拒绝了韩武子,那么就一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于是派使者建议说,不如我们赵、魏两家合兵一处,将韩国灭了,然后平分其土地。

使者言辞恳切,魏文侯听了却哈哈大笑。所谓唇亡齿寒,赵国如此强大,只有魏、韩联合起来才能够勉强与之相抗,互保彼此宗庙香火不灭。于是赵国使者最终也带着未能完成使命的惶恐心态归去了。赵献侯听了使者的复命,自然恨得咬牙切齿。

魏文侯不光是“有所不为”,他还“有所必为”。他向韩、赵两家发出照会,协商三晋未来的发展道路。

魏文侯打开天窗说亮话,先将拒绝韩、赵两家的理由说出来。韩武子和赵献侯虽然听得心里不是滋味,但还是不住点头,为魏文侯口中的道理折服。魏文侯接着说出了自己对三晋和天下形势的判断,指出三晋易为地势所扼的实情,并以此立论,提出三晋必须停止内斗、和平共存的主张。

韩武子和赵献侯都被魏文侯说动了,但三家存在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到底怎么个和平共存,怎么个协同发展,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好在大的原则,即和平的局面已经在此次会谈中确定,如此魏文侯可以放开手脚,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魏文侯到底如何打算,这且不说。在伐灭中山国之后,功成圆满的魏国君臣摆酒宴以庆祝此次胜利。魏文侯环视诸位家臣,问道:“像我这样的君主,诸位怎么评价?”

“仁君!”魏氏家臣异口同声道,之后一起举杯向魏文侯敬酒。魏文侯听得哈哈大笑,正要一饮而尽的时候,却听见一个硬邦邦的刺耳声音说道:“君上打了胜仗,却没有将中山分封给劳苦功高的弟弟,反而把它封给了寸功未立的儿子,这哪里称得上是仁君?”

说这话的是魏氏家臣任座。听闻此话,魏文侯十分气愤。任座也发现了这一点,暗觉不妙,于是小跑着走出殿外。魏文侯转过头去问翟璜:“依你看,我是否称得上仁君?”翟璜是魏文侯的谋士,素来得他的倚重。他这时已看出魏文侯正在气头上,而任座实在是很危险,自己一个答得不好,就要害人害己。于是他不卑不亢道:“当然是仁君!”

“哦?”魏文侯被他引起了兴致,“这话怎么讲?”翟璜拱手道出一句千古名言:“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以是知之。”魏文侯听后转怒为喜,于是让翟璜出帐将任座请回来,又亲自离席相迎,把他捧为上宾。

由此可看出魏文侯心胸之宽广。如此胸怀,自会成就一番霸业。

李悝变法改革

有了魏文侯这样贤明的君主,还需有一批出谋划策、决胜千里的能臣。这些能臣多数来自西河之地,且多数都是孔门贤哲卜子夏的弟子。为了增强文化的感召力,魏文侯将年近百岁的卜子夏请到了西河之地,拜之为老师,一时天下震惊。

卜子夏年事已高,且新逢丧子之痛,哭瞎双眼。所以真正在西河授课的乃是他的两名弟子,齐人公羊高和鲁人谷梁赤。此二人就是《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的作者。

经过多年的培育,西河已经出了一大批的人才,而西河学府背后的魏国,自然成了他们首选的效忠之地。但是所有人才中,魏文侯最看重的是那个为他奠定争霸实力基础的李悝。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李悝变法的第一条政策就是“尽地力之教”。所谓“尽地力之教”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进一步打破土地国有制,鼓励开荒,且将一部分耕地转给农民,以期调动其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而只向其收取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政府课税;另一层意思则如同其字面,即鼓励区别对待不同土质的土地,在上面种上不同的作物,以此来保证最终收益的最大化。按着李悝的预想,在推行了此项政策的几年里,魏国不论旱涝,都能有一个大致不错的收成,而魏国各地的府库里的粮食也会越堆越高。

然而,社会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粮食越多,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就会越好。粮食多了,还须通过商人的往来搬运、调剂余缺,如此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李悝对此早有见识,但他需要在农、商两大部门的交流互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一个合理的粮食价格。因为李悝发现,如果粮食太贵,就会伤害商人做生意的积极性;反之,如果粮食在市场上卖得太贱,那么农民肯定也不愿意种粮食,他们会想别的出路,如此一来,作为富国之本的农业肯定要遭受巨大的打击。

所以,为了稳定物价,李悝又颁布了变法的第二条政策:“平籴。”所谓“平籴”也就是稳定物价,当然,最主要的就是米价。

李悝采取了经济手段来稳定米价。他的办法很简单,在丰年以相对低的价格将粮食收上来,储存起来。一旦来年发生灾荒,粮食歉收,那么就可以将这部分储存起来的粮食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发放出去。如此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平民百姓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百姓生活稳定下来,人口就一定会大量增加,这样魏国自会国富民强。李悝的“平籴”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库充裕、人口富足只不过是争霸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因素。如果一国经济发展稳定,但人民却成一盘散沙的状态,就无法组织动员起来。且由于法令不一,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就会矛盾冲突不断,这样一国的力量就会多半用来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又如何谈得到向外争霸呢?李悝“教育”平头百姓的方式很简单,他不是请来有学问的人开办学堂讲道理,而是采用严刑峻法,让百姓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如此使他们懂得进退之理。

经过李悝从上到下的一系列改革,魏国已经拥有了强悍的实力。这个正在崛起的巨人就要发出震天的吼叫,让全天下都注意到他的存在。

魏武卒立功

赵烈侯即位的第四年,齐国爆发了内乱,齐公孙会反叛齐国,为了寻找庇护,投入了赵国。齐国遂派遣大军攻打孙会。赵烈侯当机立断,决定出兵,并且还联合了魏国和韩国两个国家一起为孙会呐喊助威。

双方大军在龙泽一线交战,齐军被韩、赵、魏联军打败。第二年,韩、赵、魏联军给予了周天子一点好处,所以三晋得以周天子的名义继续攻伐齐国,一度到达齐国长城之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周威烈王姬午宣布,韩、赵、魏三家成为诸侯。三晋之地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战国诸侯国中的成员。

对于三家分晋,当时天下最高兴的国家非秦国莫属。在秦晋之好的政治骗局下,秦国一度失地,甚至连崤山、函谷关等战略要地也被晋国占据。从此,秦国的东大门便被晋国打开,只要晋国愿意,大可以长驱直入,直取秦国都城。

莫说夺取中原霸主地位,就是连自保都不足,秦国知道函谷关绝对不容许在他国手中,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必定要夺回函谷关。秦国原本以为,晋国一分为三,必定造成内乱,实力大减,这正是秦国收复失地、东进中原的好时机,岂料魏国强势无比,秦国军队多次攻伐,都被魏国打得无还手之力。秦国只能退而求其次,缩回头去养精蓄锐。

秦国退了,但魏国的攻势不减,不断骚扰和攻伐秦国。眼看秦国局势危急,秦军拼死力战,才使得魏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短暂的平衡。为了打破这一平衡,魏文侯招贤纳士,于是吴起来到魏国寻梦。魏文侯召见了吴起,当下求教治国用兵之术。吴起于是将所学一股脑儿地向魏文侯献出。两人越谈越投机,之后魏文侯拜吴起为将军,命他训练士卒。于是,历史上一支强大的军队出现了。

魏国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强大,但是在军士的战力和勇力上,比之秦国的老弱残兵尚且有所不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吴起的眼中,不过是一句大话空话。于是,训练魏武卒的思想,便在吴起的心中产生。

吴起开始挑选兵士,他要打造一支转战天下而不败的铁军。要想入得吴起的法眼,士兵的体力必须过硬,能做到身着铠甲,背负拉力十二石的弩弓、五十支箭,手上持戈、腰上挎剑,携带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整整一百里。

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吴起还是挑选出了一些人。吴起当众宣布:“从今日起,你们家里的徭役和田宅租税全部免了!”众人欢声雷动。千锤百炼,这支队伍终于可以上战场初试啼声了。

带着练成不久的魏武卒,吴起出任了西河郡守一职。此地位于秦、魏两国交界处,原是秦国领土,此前两国已经在此打了七八年的拉锯战,互有胜负。吴起不想再与秦人耗下去了,他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他从少梁出兵,急行军,迅速攻占元里、临晋,又守之以重兵,在这一片建立了永久的堡垒工事。而临晋前面就是秦国重镇栎阳,栎阳的正前方就是秦国当时的都城泾阳。对于秦人来说,吴起已经打到了他们的家门口,这让他们如何不心惊?

就在秦人为自己的生死忧虑纠结之时,吴起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兵直取郑地。如此,吴起已在秦国土地上狠狠划了一刀,刀锋起处在北面的庞繁,收处即是南面的郑地,两地之间以东,秦国只剩下洛阴、合阳两个据点,它们不久便被吴起轻松收入囊中。至此,整个西河与秦人再无干系,而这距吴起戍守西河之日才不过两年。不甘心的秦人屡次发动反击,想要夺回西河,均被吴起击破。

秦惠公十一年(前389),秦人卷土重来,这次他们集结了五十万的大军向东杀来,最后在魏国重镇阴晋城外列阵布营,情势危急万分。不过,自以为必胜的秦人再次被吴起打了个落花流水,输得非常难看。

阴晋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战役中的著名例子。此后,吴起在魏国的战神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乐羊子妻

所谓“先成家、后立业”,这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里演化出来的。这话是说给男人听的,不是没道理。古时候,男性青年初入社会,面临各种诱惑,心藏各种欲望和需求,容易迷失,这时若成个家,就算有了一个根基,不至于心神不定,这就是所谓“成家定性”。然而若不幸娶了个河东狮或败家女,那么此后的大部分时光则肯定是用来苦捱的,又如何游目天下、心怀宇内而成就一番大事?所以人们又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伟大女人。乐羊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他的夫人就是名列《后汉书·列女传》的伟大女性乐羊子妻。

乐羊是魏文侯麾下的大将,与一代兵神吴起并列为魏国的战场双雄。乐羊后来虽然功成名就、显赫一时,但他年轻时也曾落魄潦倒,不知前路何方,若不是他的妻子一直在旁匡正支持,恐怕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名将乐羊,而多了一个整日混吃等死的庸人。

少时,乐羊家并不富裕,而且其父早死,乐羊只能与寡母相依为命。长大后,乐羊也并无大志,整日游手好闲,即使在娶妻之后也仍未定性。有一日,他在路上闲逛,没想到天上掉馅饼,竟然捡到一块金饼,这真是意外之喜。于是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把金饼塞进妻子怀里,还炫耀了一番。谁知他得意地说了半天,却不见妻子有任何反应,他扭头一看,只瞧见妻子脸上布满寒霜,于是垂下头来不说话,等着妻子训示。

果不其然,只听得妻子口中冷冷说道:“我听说有志之士不饮‘盗泉’之水,洁身自好者不食嗟来之食,更不要说在路上捡了财货还沾沾自喜败坏自己的品德!”乐羊听了这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惭愧得无以复加,于是抢过金饼来将它扔在路上,又暗责自己胸无大志、浑噩度日,于是拜别母亲、妻子,外出游学。临行前,他暗暗发誓,若学无所成,绝不还家。

不怕立长志,就怕常立志。在外学习一年后,乐羊对外面辛苦无依的生活有些受不住了,于是告假回家。乐羊推门入室,瞧见妻子正伏在机杼上纺织。他打了个招呼,满以为妻子会因自己归家而高兴,谁想妻子只是抬起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连句问候的话也没有,上来直接就是这一句:“夫君已然学成了?怎么现在就回来了?”乐羊嘀咕道:“走得太久,想家了,主要是……想你,所以就回来了。”

老实说,就算乐羊想以此打动强悍的妻子,但这也应该是他的真心话。没想到,他的妻子听了更加生气,忽地从机杼上起来,又风风火火地抄起一把剪刀,几步冲到机杼前,将机杼上正织着的布“哗”地一下剪断了,巨大的“伤口”看着触目惊心。

“你这是……”乐羊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这匹布源自春蚕吐丝,在这机杼上来回梭织才得以成形。最初只是弱弱的几丝,一丝一丝地织起来,慢慢累积到一寸的宽度,一寸一寸地累积叠加,最后才能成丈成匹。今天我把它剪断,那么以往耗费的时间、精力都算是白费了。你出外求学,应该‘日知其所亡’,每天知道点从前不明白的道理,如此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如果学到一半就回家,跟我剪断这匹布有何区别,岂非前功尽弃吗?”妻子语气虽然严厉,眼角却有泪光闪动。乐羊被妻子的言语感动了,又心下惭愧,于是返回老师处继续求学,这一去就是七年,中途再未回家看过一眼。

然而,这样一个一心为着丈夫的功名事业而舍弃家庭欢愉的贤内助,最后却未能善终。有一夜,一个大盗来到乐羊家中行窃,此时乐羊在外求学,并不在家。这盗贼不光是要劫财,更看上了乐羊子妻的美貌。乐羊子妻当然不从,这盗贼便以刀劫持了乐羊的母亲,并把她拖出门外。乐羊子妻于是也持着刀跟到门外,形成两相对峙之局。

“第一,把刀放下;第二,从了我,否则,我就要杀死你的婆婆!”盗贼狂笑。乐羊子妻心想:“若我从了这贼人,那么此后如何做人?可是若不从,婆婆就要因我而死,夫君回来时,叫我如何面对?”乐羊子妻仰天长叹,突然反手一刀,刎颈而死。这大大出乎盗贼的意料,他眼见无法得逞,惊惧之下就将乐羊的母亲放了,自己转身逃跑。当地官员知道后,就将此盗贼捕杀正法,又将乐羊子妻厚葬,赐号曰“贞义”。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乐羊子妻是一个刚烈的女子。我们知道,岳飞和海瑞都是由寡母带大的,他们的母亲对他们的性格之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都比较好理解。但是以妻子身份而影响丈夫的女子,乐羊子妻可算是从古至今非常鲜见的一位。乐羊子妻的骨子里流着的是一股英雄血,不放弃,不妥协,乐羊也是“孺子可教”,无论求学还是作战,都有这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绝劲头儿。

乐羊食子扫中山

中山是北方狄族建立的国家,位置在赵国以东,并不与魏国相邻。中山自建国以来便是晋国属国,要年年向晋君献纳朝贡。可是自打三家分晋后,晋室衰微,再不复原来的威慑力,于是中山国君就断了朝贡。

这叫魏文侯看不下去了。从前,齐国大兴,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终于当上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如今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一跃成为三晋中的第一强国。所以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魏文侯都必须出兵教训中山国,一来“尊崇”晋君,二来也可以表明魏国如今在三晋的当家人身份。

本来,在点将时,魏文侯并没有想到乐羊。乐羊能够拜将,出自翟璜的推荐。说起来,乐羊和翟璜之间不仅无恩,还有仇:乐羊的儿子乐舒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不过翟璜为人心胸开阔,能够将国事与家事分开。他知道魏文侯要找的不是杀死自己儿子的仇人,而是能够帮助他把中山国打下来的能人。

假道于赵,乐羊带着魏国精锐杀到中山国都之下。这一路上,乐羊都没有遭受过有力的阻击,可见魏国国力远胜中山,更可知乐羊实在是个善于用兵的将才。可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等到这最后一步,乐羊才知道自己的麻烦刚刚开始。他的儿子乐舒此前一直为中山国效力,如今又出现在城楼上。

刚开始,乐舒还是衣冠楚楚的样子,只是向下喊话,叫老父乐羊撤兵回魏。可是不久之后,乐舒就被人绑了起来,还塞住了嘴巴。中山国君出现了,喊道:“乐羊,马上撤军,否则莫怪我心狠手辣,一刀砍了你儿子!”

可是,这手段真的能够收效吗?乐羊向上冷冷扫视了城楼一遍,转身回帐去了,对中山国君的话置之不理。之后魏国军队向中山国发起了猛烈进攻,中山国君只得暂时把乐舒的事放到一旁,组织城中军队抵抗魏国人的进攻。

中山国君发起凶性,索性将乐舒剁成肉酱,又煮成羹汤,送给乐羊。当中山使者将乐舒化作的肉羹送到乐羊的大帐时,其温尚存。使者将原委来意道明,乐羊静静地坐着,始终未曾说话,连看都没看使者一眼。不等他说完,乐羊就揭开盖子,取了调羹,一口一口将肉羹吃了。使者不敢看了,转身撒腿就跑。当他向中山国君报告此行的过程时,中山国君也听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不管怎样,他已经明白了,魏与中山之间绝无善罢甘休之理。

看到乐羊吃掉肉羹的不止中山使者一人,乐羊手下的魏国将领也都在一旁看着,他们看出了主将一定要攻下中山的决心!于是不待乐羊下令,便不分昼夜、从四面八方不间断地发动总攻,最终大破中山国。

从开拔出征到攻破中山,三年的时光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现在终于取得了胜利,魏国士兵自然个个喜笑颜开,因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这时的乐羊却不知自己的归处,夫人已经自杀而死,儿子可以说是被他害死……

有人说,翟璜之所以推荐乐羊,就是因为早已算好了一切,他知道立功心切的乐羊一定会为了胜利不顾一切,哪怕是牺牲自己儿子的性命,如此一来,翟璜也就算是给自己儿子报了仇了。是这样吗?这恐怕只有翟璜自己才清楚。

且说回魏国。魏文侯在得知乐羊扫灭中山国之后,大为高兴,在听说乐羊吃掉自己儿子时又对谋士睹师赞说:“乐羊这样做,都是为了我啊!”他双目微红,很是激动。睹师赞冷冷说道:“他连儿子的肉都吃得下,那天下还有谁是他不敢吃的?”这话惊起魏文侯一身冷汗。于是,“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