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风格的再现是名著翻译的精髓(代序)
- 傲慢与偏见(世界文学名著)
- (英)简·奥斯丁
- 1600字
- 2020-12-09 15:57:21
文学风格之如人的气质和风貌,一部作品缺少了它就失掉了其赖以存在的独特性。如果在一部世界名著的译本中没有完整地再现原作的风格,那么这部世界名著的价值将会受到损害,它将会失去“这一个”区别于“那一个”的个别性,也即它自己的别样的风采会被平庸的翻译所掩埋,从而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和力量,它就好像是换了一副面孔,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它了。所以我以为在世界名著的翻译中应该把原作风格的再现摆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的翻译家们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对原作的风格做精到的研究,将原作用词用句的特点谙熟于心,然后调动起一切语言手段,旨在最大程度地去再现原作品的风格。
既然风格的再现如此重要,在这里我想就我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与国内影响较大的几个译本之间做些比较,看一看在这部作品风格的移植方面,各有什么短长得失。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看似平凡而琐屑,作者的风格却能雅而不俗。她的这种优雅精美的风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证明:一、这是作者刻意追求和保持的一种风格,奥斯汀把自己的艺术比作是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写”,要想在两寸象牙上做文章,那显然是一种精雕细刻了。所以我们译者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也须用极细腻的笔触去再现她的这一风格。二、书中描写的都是上流社会人物的生活、举止和言谈,虽也提及用人奴仆,只是一带而过,鲜有对他们言行的描写,唯有达西先生家的那位老女管家赞美达西先生的那一番话例外,而那也主要是为了给伊丽莎白感情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作品所描写的人物群决定了它现在的这一高雅闲适的风格。三、每个主要人物的言谈都极富其性格上的特征,而且也都符合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对话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单凭他们的说话,你就不会认错了人。而贯穿于全书字里行间中的作者的嘲讽,也正是从这些各具特点的人物谈吐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玛丽是一个不问时事、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一味死啃书本的女孩子,她说话咬文嚼字、堆砌词语而很少有内容可表达。作者模仿她的口吻,正是对这一类人的一种嘲讽。笔者前面已经提到过,作者细腻的文风也表现在人物的谈吐恰似人物的性格这一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尽可能多地再现玛丽说话的句式和其堆砌的词语,是对体现原文细腻的风格有益的。在这段译文里,王晋华直译过来原文的一些句式和词语,就是想要多传译原作的一些风格,在这里数王晋华的译文最长,在可读性方面也许要受到一些影响,这就要看译者是如何取舍了。王科一和孙致礼选择了可读性,王晋华选择了细腻性。
笔者认为,总的来说,我们的作品翻译在再现原作的“丰姿”方面做得不够,并不是说我们的翻译家们水平不高,而是因为我们的翻译家们太多地注意了译文的通俗性和可读性,而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知道,特定的艺术内容总是有形式于其自身,或者说内容之为内容,就是由于它包括有特定的形式在内,因此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对原作语言组合上的特征的再现,那么在译作中受损害的就不仅是从这一特定的语言组合中见出的艺术形式(比如色彩、气氛、对称、节奏、气势、格调、各种修辞手法等),而且必然会影响到原作独特内容的再现,从而最终影响到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见出的独特风貌”,即风格的再现。基于这样一种认为,我觉得我们对原作的用词用句是应该倍加留意的,不仅要研究作品在词句上的特点,而且要尽可能地再现出原作者在词语使用和句式组合上的特征。这是再现原作风格的前提,当然译者的文学素养、语言修养、美学理论等修养对于风格的再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翻译实践中,我基本上遵循的是一条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用词用句特点的翻译原则。我认为,由于我的翻译原则和王科一、孙致礼二位先生的有所不同,因此我的译本在整体风貌上似乎与他们的是不太一样的。当然他们的译本也各有所长,王科一的翻译细腻而传神,孙致礼的通俗而上口。
王晋华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2016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