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与监管
- 朱衡
- 2456字
- 2024-03-18 18:50:54
1.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Davis、Karim(2008)提出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是从初始的正向冲击到正向冲击引起的传染,转向负向二次冲击,直至危机爆发并传染,最后是政策反应与经济后果。目前国外研究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文章较多,国内在这方面的文章较少,而具体到保险业的风险传染机制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都不多。一般来说,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被学者们频频提到的互联性。在研究保险业风险传染机制时,保险业互联性问题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因此现有研究主要从互联性这个角度探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大都集中在保险业与再保险业和银行业的互联传染上。
1.3.1 保险业与再保险业的风险传染
虽然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主要渠道,但通过与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往来,增强了机构间的互联性,形成风险传染网络结构,使得各界一直担忧再保险业务危机将导致系统性风险。
一部分观点认为,再保险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需要进一步验证通过再保险业务产生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The Group of 30(2006)和SwissRe(2003)都认为再保险业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这主要由再保险的性质以及与银行和资本市场联系的有限性决定。Bell、Keller(2009)和The Geneva Association(2010)都认为保险行业与银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再保险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影响较小,唯一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地方在其非核心业务上。Cummins、Weiß(2014)探索了不同维度的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发现保险业核心业务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与再保险行业的互联性是否会导致保险业产生系统性风险,需要进一步实证验证。Park et al.(2014)测量了再保险业与保险业的互联性以及具体相关程度,证明了再保险业与保险市场确实存在密切关联,并考虑了不同情景下再保险市场失灵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结果证明由再保险市场交易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相对较小。
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再保险市场的存在大大提高了保险机构的互联性,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Acharya et al.(2009)认为有不少文章实证检验了保险业与再保险业之间的互联性,测量了系统性风险的具体程度,发现再保险市场的存在增加了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对再保险业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度之所以逐年提高,主要是因为再保险市场高度集中,2009年全球排名前五的再保险公司市场集中度占到整个再保险市场的60%;而且再保险市场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导致人们难以区分再保险危机是源于保险业还是源于其他经济领域。Cole、McCullough(2006)、Rossi、Lowe(2002)、Acharya et al.(2009)均指出,由于再保险业务的性质以及缺乏对再保险公司的宏观审慎监管,导致再保险市场缺乏透明度。Cummins、Weiß(2014)进一步认为,财产保险公司很有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原因就在于其过于依赖再保险公司以及再保险市场的复杂性。
1.3.2 保险业与银行业的风险传染
长期以来,保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被严格分开,因为银行业更容易爆发系统性风险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而保险业却被认为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两者在引发系统性风险方面到底有何区别又有何关联,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重点。AIG是人们探索银行业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区别时引用较多的案例。AIG不只是一家保险公司,它的主营业务不仅包括传统保险业务,还包括老人用品、飞机租赁、消费金融以及金融产品销售等。这些销售金融产品的子公司正是AIG破产危机的主要来源,其销售的信用衍生品加强了与金融机构间的联系,形成了网络金融关系,最终导致交易风险激增。除此之外,AIG也通过证券借贷业务来支持其保险业务。AIG可谓是保险公司的特例。而传统保险公司在产品相关性和风险性方面都与银行有很大区别,这两个方面都能直接反映不同类型公司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1.3.2.1 保险与银行互联性增强
近年来,金融行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互联程度不断加深,提高了金融系统性风险(Acharya,2010; Billio,2012; Chen et al.,2013)。Durante et al.(2014)利用空间传染测量方法检测了银行和保险的空间传染性,研究发现危机从保险公司传染给银行的力度大于从银行传染到保险公司的力度。Baluch、Mutenga、Parsons(2011)则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全球保险业与银行业的相关性明显增强,进而导致保险业与银行业的风险传染渠道增多,增加了保险业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Stringa、Monks(2005)研究发现,英国寿险业务对银行市场不会产生溢出效应,但银行保险业务可能会对银行产生溢出效应。
1.3.2.2 保险业与银行业传染机制不同
传染机制、资产减值以及监管政策在保险业和银行业间有明显区别。Kaufman(2000)认为风险传染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并且主要发生在银行业中,银行业仍然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但与过去不同,类似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这种维护金融稳定的公司成立后,典型的银行挤兑已成为过去。Bell、Keller(2009)认为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区别在于,首先保险公司不接受客户存款,并不会发生类似银行挤兑那样的突发性资金短缺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其次保险公司更多地依赖长期负债,进一步降低了流动性风险;最后保险公司间的互联性不及银行,因此保险业风险传染程度更低。Harrington(2003、2006、2010)强调保险业与银行业之间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在监管政策方面,政府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担保义务不同,相应的资本金要求也不同。
1.3.2.3 保险与银行偿付能力担保机制不同
偿付能力担保机制在保险业和银行业间也存在显著差异,银行与保险公司对资产的需求不同。银行有短期存款,但同时提供长期贷款,导致输入(存款)和输出(贷款)之间的期限错配。Brunnermeier(2009)对银行这种期限错配的影响进行了剖析,认为这种行为将增加银行对表外业务(OBS)的需求,降低监管资本要求水平,进而促进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使用。保险业却不同,其输入和输出的持续时间相当匹配。比如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将保险资金投资于短期和相对低风险的债券,寿险公司经营产品周期较长,可以将其资金投资于相似周期的长期债券,因此保险公司对表外业务的需求比银行更少。
1.3.2.4 信用风险转移
Allen、Carletti(2006)运用包含银行和保险的模型进行验证,发现它们之间的信用风险转移有利于银行满足一般流动性需求,但当银行面临特殊流动性风险并试图通过银行间市场对冲这种风险时,信用风险转移会导致银行业和保险业发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