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通:有史可考的入峨眉山避世第一人

人物小档案

姓名:陆通,字接舆

生卒年:春秋时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代

主要事迹:据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载,楚昭王时,陆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楚王闻陆通贤,遣使者持金百镒、车马二驷往聘,曰:“王请先生治江南。”通笑而不应。使者去,妻从市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不如去之。”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游诸名山,食桂栌实,服黄菁子,隐蜀峨眉山,寿数百年。俗传以为仙云。

影响乐山指数:★★★

相关人物:葛由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


李白游峨眉山,憧憬着来一场与葛由的旷古仙遇,“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游庐山,则自比楚狂陆通,看淡了功名利禄,好入名山、寻仙问道。显然,在李白的心目中,陆通与葛由皆是洒脱逍遥的神仙。

其实,峨眉山神仙谱中,陆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儒道两界都想把他拉进自己的阵营,他至多算个“半仙”。而葛由,是毫无争议的蜀地“土生土长”的神仙,是继天真皇人、赵公明之后的峨眉山第三号大仙。

据汉代刘向《列仙传》,“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这段记述很有趣味。第一,木羊是葛大仙的独特标志,像老子的青牛、张果老的驴。不过,木羊显然更有技术含量,如果能飞,那就可与西方巫婆胯下的魔法扫帚相媲美了。第二,在葛大仙的带领下,一支身着锦衣华服、色彩斑斓的修仙大军,骑着木羊,浩浩荡荡、争先恐后向着二峨山进发,这是一个怎样的盛况?第三,“绥山桃”似乎有瑶池“蟠桃”功效,吃了不能成仙也称豪。据清末谭钟岳考证,此桃即峨眉山“白花桃”,味道鲜美,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消亡,可惜了。第四,“山下立祠数十处”,如果《列仙传》这一记载确切,那说明至少在西汉刘向编撰此书之时及以前,葛由在蜀地的影响有多大,蜀人崇信葛由到了何等程度!

相比之下,有关陆通的史料较为实在。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论语》《庄子》中,尤其是他讽劝孔子,一歌成名,经典不朽:“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但到了汉代,谶纬之学大兴,刘向编了部《列仙传》,陆通才正式进入“封神榜”,开始了神仙生涯。对此,后来的儒学界一直不认可,仅仅将其作为陶渊明式的避世隐者。唐初,遂宁人陈子昂上峨眉山,专意寻访,时间相隔千多年,自然访不到,满心忧伤:


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

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时哉悲不会,涕泣久涟洏。

……


到唐玄宗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后,陆通作为“以仲尼之圣犹在讽刺且不得与言”之人,更多地进入儒家的研究视野。到了南宋,朱熹大笔一挥,评价其为“下圣人一等”,进一步确认陆通不是神仙而是仅次圣人的高士。明代嘉靖年间,峨眉山脚一座东岳庙,被改为纪念陆通的祠堂;到了万历年间,一位曾是儒生、后来出家的明光道人看到儒释道融合的现实,突破思维藩篱,大胆创意,取“三教合一”之意,革命性地建起一座“会宗堂”,供奉三位木主:儒家陆通、道家广成子、佛家普贤。当然,享有官方正统地位的儒家,是不屑于与道、佛争丛林占山头的,世人对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宗堂”也就没有多高的认同度,没过多久,到了清初它被改为了报国寺。

至今,峨眉山上的陆通遗迹只剩一处,即神水阁旁一巨石,上有明代题刻“歌凤台”三字,相传那里就是2400多年前陆通夫妇隐居之处。清代,行谷道人到此凭吊,诗语极富沧桑味:


断涧疑闻哀凤曲,千峰空对楚狂阴。

独怜万古峨眉月,长照先生避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