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摄影的种类与主要流派

一、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

将摄影分为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其实不是一个很好的分法。但由于我们的读者特殊,主要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对这个人群来说,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专业,摄影仅仅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或文化艺术课程出现;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相当的文化素质,甚至具备专门的构图、色彩、新闻等相关知识,完全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师。作为基础课出现的摄影活动,完全可能成为其日后的工作或爱好。因此,我们就“什么是专业摄影,什么是业余摄影,两者各自有何区别”等命题进行专门讨论,应该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所谓专业摄影就是指以摄影为职业,或者说主要靠摄影谋生的工作方式;而业余摄影,则指摄影仅仅是空闲时的娱乐或偶尔的兼职。我们非常反对把业余摄影与“二流的”“较次的”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我们强调: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仅仅是摄影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而已,绝对不是衡量摄影水平的标尺!把自己说成“仅仅是业余爱好者”,并以此为自己拍摄水平的不足辩解,是不能成立的!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0

图1-9 业余摄影是广大群众表达美的重要方式

客观事实是,专业摄影和业余摄影各有优势,业余摄影完全可能比专业摄影做得更好,尤其是对某些题材的拍摄和表达,专业摄影完全有可能跟不上业余摄影的脚步。作为业余摄影,最大的优势是,拍摄者有更充分的选择自由,拍什么、什么时候拍、怎么拍,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而不必在乎客人、广告商、编辑以及他们背后读者的眼光和要求。换句话说,业余摄影是最容易诞生个性照片的工作方式,也是我们进行实验和创新的重要舞台。历史上不少摄影领域的进步就都是由非专业人士获得的。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我们完全可能为了某个影展或者自己偏好的题材反复、专门、不计成本地去进行拍摄,而一个专业摄影师如果这么去做,他就只能喝西北风了。从艺术的本质来看,这种发自内心的超越功利的工作方式,是艺术杰作出现的良好心境。

专业摄影的束缚要多得多。如果你是以专业摄影师的面目出现,那么人们就会把你作为一个能够创作出相应结果的专业人士给予信赖。如果失败,你不仅得不到劳动报酬,还会给客户造成在时间、精力、场地、服装、模特、道具等多方面的损失;截稿日期到了,你却还为编辑提供不出合适的图片;报纸马上要排版了,你的新闻图片却还未整理出来……这些都是专业摄影所不允许的。换句话说,专业摄影是目的性、功利性非常强的拍摄方式,它要求我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合适的可以使用的”照片,而不会要求必须拿出“优秀的”照片。对专业摄影来说,不少时候,时效和内容比照片的形式、色彩、细节要重要无数倍。这就是我们读报纸、看杂志、浏览网站的时候,觉得不少专业摄影人员的作品还不如自己拍摄得好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影楼的婚纱“艺术照”总是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

我们这里对专业摄影与业余摄影进行区别,主要就是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地去拍摄,敢于创作出自己喜好的作品。同时,也潜含着另一句台词:专业摄影没有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如果你把这本教材认真进行了学习和实践,那我就完全相信你足以从事该行业。如果你真的喜欢摄影,为什么不可以将之发展为你的一项熟练技能呢?完全可以成为找工作和就业的一个方向嘛。当然,具体到专业摄影领域,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首先,从事专业摄影,就必须学会对整个摄影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保证即便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也可以按时完成拍摄任务。另一方面,经营知识和观念也非常重要,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是从事专业摄影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事项,而不能凭自己的爱好随意发挥。此外,善于为自己拉业务也非常重要。毕竟,从事专业摄影的人,只有极少数因为已经在业界有名气,或者供职于大型的影像机构,不需要考虑业务来源问题。对于绝大多数摄影师来说,如果要把摄影作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那就必须学会与客户沟通和交流,学会推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只有不断地有人邀请你去拍摄或使用你的照片,你才能真的依靠摄影维持生计或者发财致富。最后,不同的专业摄影种类还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具体的专业摄影种类有很多,需要花时间去深入学习。

二、记录性摄影、表现性摄影与应用性摄影

根据摄影主要使用的手法和技巧,可以将摄影分为记录性摄影、表现性摄影与应用性摄影三大类。

1. 记录性摄影

记录性摄影是指再现客观事物,对其进行具体的陈述,主要发挥和利用摄影记录特性的类别。虽然它也会用到我们的构图知识,也讲究光影的美感,也会让色彩在照片中尽量发挥美学特性。但其核心的最终目的是再现对象,一切技术技巧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客观对象的清晰、明确呈现,拍摄者主观的情绪和思想必须处于从属地位,即便要表达也应尽量客观隐蔽。具体来看,常见的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就是记录性摄影领域最主要的成员和代表。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为信息传播的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报道。拍摄的内容通常是正在发生的事件或者与该事件相关的人物和环境等。正因为如此,新闻摄影就特别强调拍摄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强调被摄对象的新闻价值与形象价值。具体来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抓拍以保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养成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良好习惯,尽量利用数码摄影的优势进行及时的数据传输,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新闻摄影的时效性;要主动地到生活中寻找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形象价值的拍摄题材,而不是被动地按编辑的要求简单地提供一点“证明”照片。新闻摄影依靠形象传递信息、影响观众,具有文字报道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绝非填补和美化版面的装饰物!从事新闻摄影就必须充分发挖掘新闻摄影的独特价值,坚持并养成以“新闻性+形象性”为准则,观察和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

世界上最著名、最权威的新闻摄影竞赛活动是创办于1957年的“荷赛”(即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对新闻摄影感兴趣的读者可多去了解。从其历年获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形象地了解到人类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变化,还可以获得大量新闻摄影领域的真知与启发。在2016年2月揭晓的第59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就有两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获奖,分别是张磊的《中国迷雾》和陈杰凭的《天津爆炸》。

0

图1-10 张磊《中国迷雾》获第59届荷赛当代热点类一等奖

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非常类似,从某种意义上看,比如从新闻出版的角度来看,纪实摄影就完全可以视为新闻摄影中的一个亚类,即“摄影深度报道”。当然,我们这样说只是在强调它们相同的一面:都以人类活动及其生活的环境为拍摄对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都需要坚持真实的原则,都需要努力追求形象化的效果,都以真实的图像为信息传播媒介,等等。然而,这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除了时效性要求不同而外,它们另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新闻摄影是对事实进行比较客观或者说是颇有些冷漠的“报道”——尽管这一报道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出报道者一定的主观倾向。而纪实摄影却是对该事实进行比较“激情”的评论——当然这“激情”和评论必须依赖“客观的”事实呈现。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摄影“除了是要对事实进行确认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荒谬的揭露。”完成这一任务的往往就是纪实摄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纪实摄影的概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认。所谓纪实摄影,一般是指以人和社会生活为主要对象,从社会发展进程的宏观角度出发,以客观的态度去记录现实、揭示人性、评判是非、干预生活的一种摄影方式。不难看出,敢于“揭示”与“批判”,目的就是要“干预生活”的纪实摄影是摄影家族中战斗性最强、人文品格最高的品种。从摄影史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也发现,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往往表现的是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优秀的纪实摄影家们执著地记录着人类的各种边缘景象和被我们有意无意间“忽视”的各种事实,常常借助影像的力量,使纪实摄影成为参与社会改造的有力工具,其批判性和革命性不言而喻。甚至,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近百年的纪实摄影史看作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剥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

从拍摄的题材来看,新闻摄影侧重于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而纪实摄影侧重于对那些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活模式和状态的整体反映;从切入问题的角度来看,新闻摄影更多的是观察者姿态,而纪实摄影却具有浓厚的研究者味道;从报道的深度来看,尽管新闻摄影也有对某事比较全面深入的专题报道,纪实摄影也有对某一具体事情的记录,但两者拍摄的具体立足点仍然有明显的差别——前者看重的往往是该事件的新闻性,或者说是新异性、特殊性,而后者重视的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普遍意义;此外,即便同样以专题摄影的形式出现,纪录摄影往往角度更丰富、容量更大、时间跨度更长,从而使得拍摄者的观点和立场更加鲜明。

综上所述,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确是两种不同的各具价值的摄影。但两者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不管是从拍摄方式还是选题判断上,都值得相互学习。新闻摄影要增强感染力,仅仅报道和证明某事的发生是不够的,而应有所选择和批判;纪实摄影要完成其对社会的批判就应适当注重时效,尤其是与媒体的互动——不能广泛传播的纪实摄影,再好也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新闻摄影性质。这就是我们把纪实摄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是新闻摄影中的一类”的主要原因。其实,如果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纪实”摄影,那这里狭义的“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更是非常接近的两个摄影种类。当然,为了避免混乱,我们建议并已经在这里采用了“记录性摄影”这样的词语来描述它们的共同特性。在今天,资讯和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尤其是在中国,不少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往往是由新闻摄影师拍摄的。当新闻摄影师长久地关注某一题材,成组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开始能够凝聚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脉动,揭示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构体制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候,就已经具有了纪实摄影的品质,完全可以成为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

2. 表现性摄影

与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迥然不同的是表现性摄影。所谓表现性摄影,并非哪一种摄影种类,而是一个种群,是多种以审美和表达拍摄者主观感受为要义的摄影门类。与记录性摄影不同,表现性摄影的重点不在于客观准确地再现被摄对象的外观,而是以发掘拍摄对象潜在的美、传递影像背后的气韵、表达摄影师审美品位为目标,各种艺术性手段可以充分使用,摆拍和干涉被摄对象不仅常见,而且是必须的事情。具体包括风光摄影、静物小品摄影、人物摄影、舞台及体育摄影等种类。由于这些内容,我们在之后会进行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细致展开了。只提醒读者朋友注意:记录性摄影与表现性摄影是两类不同的摄影方式,有不同的评判标准,需要遵循不同的拍摄规律——把话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在这类摄影中,多重曝光、虚焦、变形夸张、效果滤镜,包括适当的后期处理等摄影“艺术手法”是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大力使用的。关键在于是否与自己拍摄的主题,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吻合,而不在于是否对真实的影像进行了改变。其实,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之争的实质。在我们的这本教材中,对“纪实摄影”进行了狭义化的限定,同时采用了“记录性摄影”和“表现性摄影”这样的提法,应该说是更清晰更明确,将对读者的误导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且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希望读者朋友能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一区别。

0

图1-11 表现性摄影魅力独具

3. 应用性摄影

在以“客观记录”为核心的记录性摄影和以审美表达为核心的表现性摄影之外,我们发现,在摄影大家族中还有不少中间状态的种类,比如广告摄影。

一方面,广告摄影的目的是向人们推销某种商品或传播某种信息和观念,而要让人们对该产品感兴趣,就应该尽量有一个愉悦的阅读效果,应努力达到好看、耐看、越看越想看的效果。广告摄影可以说是所有摄影门类中控制性最强的品种,它要求摄影师必须非常全面细致地考虑画面的光影、色彩、结构,对构成画面的主体、陪体、背景等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尽最大可能地实现作品的艺术效果。比如,写意性摄影就是广告摄影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和品种,就要求摄影必须具有充分的艺术性。

另一方面,同其他的广告手段相比,为什么广告主愿意用摄影的手段来进行其商品的推广呢?其核心理由无非就是要利用摄影的记录特性,满足消费者“眼见为实”的心理习惯。所以,这“艺术性极强”的广告摄影其实对真实性要求也非常之高。即便是写意性画面,也要求追求真实。广告摄影中即便完全是摄影师想象和创造出来的场景,也必须做到“真实感”,绝对不允许“穿帮”的情形出现。尽管广告摄影可以设计,可以虚拟,可以夸张,但在设定的情景内,拍摄的广告作品其所有的细节都必须经得起推敲。广告摄影是要向读者推销某种商品或者观念,如果作品出现不合逻辑的地方,就很容易引起读者对产品,甚至是对广告主的怀疑和否定,从而对企业控制产品质量的能力也提出怀疑,产生不良影响。

综合起来看,广告摄影与我们以新闻摄影为代表的“记录性摄影”以及以艺术摄影为代表的“表现性摄影”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一点从广告摄影的定义就可以看出来:广告摄影是以摄影为手段,以商品销售和公益宣传为目的的摄影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摄影图片传递商品信息,宣传某种观点,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价值观念。换句话说,在广告摄影中,摄影的工具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广告摄影是功利性、目的性非常明确和具体的一种摄影门类。这类摄影,我们可以称之为“应用性摄影”。

除广告摄影外,建筑摄影、科技摄影、法证摄影等都是应用性摄影家族非常重要的成员。建筑摄影,其实是以题材划分的一种摄影类别,但其一般需要使用大型技术相机对透视进行调整,最常见的用途是作为资料档案或广告图片使用,因此,被归入应用性摄影的领域理所当然。科技摄影更是常常需要特殊的设备,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目的性,是理所当然的应用性摄影。比如医学影像摄影,尽管有的病菌细胞的确也有美丽的色彩,有的血管也真的让我们觉得有类似于图案构成的特色,但总体来看,其目的性绝对不是美,而是科研和医疗。又比如,图书馆利用摄影技术对古旧图书的拍摄,或者民俗专家对资料的收集,等等,也都属于应用性摄影的范畴。很显然,应用性摄影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冉玉杰老师在其所著《摄影基础教程》中,就将应用性摄影定义为:将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直接为社会服务、目的性强、强调实用效果”的一类摄影方式。

同应用性摄影中摄影术突出的工具性相适应,“清晰、精确”是应用性摄影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在应用性摄影中,往往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一丝不苟精神,用技术和技巧最大程度地实现准确性,实现影像真实客观的传达——这种对真实细节的要求,往往比新闻照片的要求高得多,虽然两者都是要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从本质来看,任何表现主义和独创的风格在应用性摄影中都是应尽量避免的,它们甚至可能妨碍图片的质量和运用。即便是在广告摄影这样相对具有自由空间的应用性摄影门类中,过多的表现主义和个人风格都完全可能影响广告的效果,达不到广告客户的要求,实现不了既定的宣传目标,成为“好看有特色但是失败的”广告摄影。应用性摄影,包括广告摄影在内,往往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知识,包括摄影技术方面的新挑战。与不少初学者对应用摄影的鄙夷态度不同,往往只有对摄影“应用”的领域有足够了解,并具有不断地为适应具体工作而迎接新技术新挑战的精神,以及长期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摄影”工作者,也才能将摄影发展为自己的一项职业而非仅仅是爱好。

三、人文摄影、商业摄影与消遣摄影

根据人们使用摄影的目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摄影概括为人文、商业、消遣三大类。虽然上一节已经讨论了摄影的种种用途,并明确指出了“见证”和“审美”是摄影最基本的功能,然而摄影自身具有的功能与人们对其的利用还是有所差别的。我们按拍摄者的不同目的将摄影分为人文、商业、消遣三大类,也许并不完全合理,但它却可以启发我们对摄影有一些新的理解,至少对我们客观评价图片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鼓励新从事摄影的朋友们大胆地在自己的领域工作,而不必被其他相异领域的信条和标准干涉。

人文摄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文摄影,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就是民俗摄影的另一个称呼。比如,不少杂志、展览的“人文摄影”部分往往就是关于某地民风民俗的专题报道拍摄,最典型的例子是人文地理(Human Geography)杂志,一直都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人文摄影”的典型范例。然而,颇让人有些揶揄的是,国外几乎没有“人文摄影”这样的说法,而只有documentary photography,street photography,cityscape photography以及photojournalism这样的说法。于是,我们就需要对“什么是人文”进行追问了。《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我们一般认为文化就是整个人类,或者某个民族、某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对人文摄影的理解大约就可以是:通过摄影反映我们的文化(比如文字、语言、建筑、服饰等)、价值观念(比如成功的衡量标准,幸福的定义等),以及道德和习惯规范等。这样去理解人文摄影就已经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了,本书作者喜欢采用更宽泛一点的理解。

我们认为,人文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整个社会现象的总和,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的特征。摄影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拍摄出来的东西是关于人的、关怀人的、尊重人的。很显然,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艺术摄影等诸多门类如果主导倾向是关心关注人,那就可以归入到人文摄影。我们这里把人文摄影概念进行了泛化,其目的之一就是主张我们的各种非商业非应用类摄影应尽量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0

图1-12 人文摄影题材丰富

当然,我们这里绝对没有任何贬低商业摄影的意味。优秀的商业摄影也完全可能具有充分的人文精神,表达人类非常美好的情感,甚至直接成为优秀的艺术品,但从本质来看,商业摄影的主要目的理所当然应该是商业,是追求利润,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具体来看,商业摄影可以分为雇佣摄影与插图摄影(图片库摄影)两大类。中国人似乎有万事万物一沾“艺术”两字就高雅起来的偏好,连最商业化的广告摄影和影楼摄影都堂而皇之地挂上了“艺术”的幌子。我们把人文性质的摄影与商业摄影分开,既要给商业摄影追求利润、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征进行辩护,也要维护真正具有人文价值的摄影作品的地位,而不愿用同样的标准评判不同的事物,以免混淆和模糊这些事物。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发现,生活中,尤其在如今的数码时代,人们拍摄的大量图片既没有商业企图,也没有人文关怀精神,仅仅是为了娱乐自己、家人和朋友。比如,在街上拿出手机来偷拍美女,出去旅游拍摄了一大堆照片回来却不再理睬;又比如新装修了房子,赶快拍摄了发送到网上或发给外地的父母……在影像越来越容易获得的今天,消遣、娱乐已经成为了更为重大至少是摄影图片数量更多的领域。我们将这一类普通大众用于娱乐,用于“记录并纪念已逝时光和心情”的摄影活动称为“消遣摄影”,并与人文摄影、商业摄影并列,其目的既有支持普通大众利用摄影术丰富自己生活,鼓励大家拍摄的味道,又有为严肃的“人文摄影”正名的含义。换句话说,对摄影图片的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其表,还必须叩问其背后的目的,考察其具体的功能。至少,对于我们学习摄影的人来说,应该有比较明确的使命感,或者说目的性,而不能乱拍一气。

0

图1-13 风光摄影是最重要的消遣摄影亚类

我们对摄影种类的讨论还可以有很多角度,比如可以根据被摄对象的动静状态,将之分为动态摄影与静态摄影;也可以根据拍摄时用光的方法分为自然光摄影与人工光摄影;还可以根据是否过于干涉被摄对象,将摄影活动分为抓拍和摆拍两大类;也可以根据拍摄题材的不同,将摄影活动分为工业摄影、农业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军事摄影、动物摄影、花卉摄影……诸多种类,而且在具体的每一类里面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比如风光摄影又可以细分为人文风光、城市建筑、自然小品以及日出日落、夜景、雾景、彩霞等种类;人像摄影也可以进一步分为单人照、双人照、多人照、集体群像等种类,也可以根据其他标准分为工作照、生活照,男性摄影、女性摄影、儿童摄影等更多更细的种类。

四、著名摄影流派简介

所谓摄影流派,主要是指一批志同道合的摄影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特点,并形成了风格的派别群体。世界摄影发展史中出现的每一种艺术流派,都为摄影领域提供了某种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视角、审美意识、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都拓展了摄影艺术的领域,促进了摄影艺术向多元化多层面方向发展。因此,它们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谁优谁劣、过时不过时的问题。对我们而言,一方面要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技巧,看哪些能为我所用,能对我有所启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摄影家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对摄影艺术本体特征的认识与把握要自觉地不断深化,提高自身的拍摄水平,争取早日成为有自己独立艺术见解和艺术追求的摄影家——至少要脱离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幼稚阶段,养成有目的性、有指导性拍摄的良好习惯,而非单纯地模仿某一流派。

1. 写实主义摄影

这是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以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反映人生、正视现实、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风格质朴无华、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等,都是写实主义典型的特征。

2. 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具体又可以分为两种:绘画派和画意派。前者喜欢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最著名的代表是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的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而画意派则似乎比前者进了一步,喜欢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和发现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同纪实主义不同,它往往同意为了美对现实进行加工和改造。我国早期著名的摄影家郎静山应该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画意摄影代表人物。

0

图1-14 郎静山画意摄影

尽管笔者主张记录性是摄影更根本的特征,但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摄影的表现功能、“审美”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当我读到这么一段话的时候,“从当前一些影展影赛看,我们的参展者所送照片的式样总显得有些单调,基本都是写实的,现实世界中存在什么,他们才拍什么。不像国外参展者送来的作品想象力那么丰富,技巧技法多种多样,这些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格外的愉悦和启迪。如果人类没有了想象力,世界就不会进步了,连想象也不敢的事,怎么会去实现呢?”我这个坚定的纪实主义支持者,也觉得的确有必要给“艺术摄影”更多空间——即便它把摄影变得“不像摄影”了,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方式!“多样化”的确是比“权威和统一”更值得提倡的东西。

3. 自然主义摄影

188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而摄影比以往任何一种艺术都更能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自然主义摄影,是对摄影领域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的特点起着促进作用,但由于忽视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有“现实主义庸俗化”的嫌疑,有时甚至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反映。

4. 纯粹主义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20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特有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是: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等内容,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是颇具功劳的。我们非常熟悉的“F64小组”的主要成员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就是该派的一个著名代表人物。

5. 印象主义摄影

1889年,就在亨利·爱默生在其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文章中对绘画主义摄影大肆批判的同时,在英国举办了首次法国印象派绘画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主张,提倡模仿“印象”,进行“软调”摄影。他们通过软焦点、布纹纸洗印、溴化银洗相、用画笔在照片上加工等方法,努力实现着“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的目标。尽管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无论如何,如前文所说,即便其作品不能算作“摄影”,但至少它利用摄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所以,在艺术摄影历史上也颇有影响。

6. 新现实主义摄影

又称“新即物主义摄影”。该流派的口号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通常的做法是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炫人眼目的视觉效果。“新即物主义”明确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摄影美。该流派的主要功绩是促使人们加强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把摄影从狭义的审美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的广阔生活美中来。他们明确主张: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觉得颇为有趣的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强调现实的“即物主义摄影”居然成为了后来抽象主义摄影萌发的土壤。

7. 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称呼“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抛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为“达达派”。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

0

图1-15 达达主义摄影

8. 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具体来看,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像“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效果往往奇特、荒诞而又神秘。

0

图1-16 超现实主义摄影

9. 抽象主义摄影

抽象主义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他们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感情宣泄,就是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所以抽象比具象更能表达他们的情绪,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的升华。具体到手法,他们使用了无底放大、剪辑集锦、中途曝光、多次曝光、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像模糊等方法,力图获得所谓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他们相信“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才是更值得艺术家表现的领域。他们声称,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尽管这样的认识已经被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否定或者说纠正,但在今天数码摄影成为了主流,后期修改变得更加便捷的情况下,重新来审视抽象主义摄影的失和得,应该还是颇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0

图1-17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10. 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却与抽象主义摄影截然相反,是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一方面,他们强调“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另一方面,他们也重视和强调摄影家应该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享有“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美誉的“决定性瞬间”理念的提出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就是“堪的”派摄影非常著名的代表。

很显然,摄影的流派绝对不是只有我们上面简单介绍的这十个。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形成了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的被称作“战后派”的“主观主义摄影”流派。而摄影发展到今天,各种摄影事件和艺术思潮此起彼伏,照相机技术和感光材料也迅猛发展,再加上摄影与商业的各种不同形式的结合,以及计算机与摄影的结合等,都让我们感叹只有早期的摄影流派发展脉络比较清晰,越靠近现在摄影流派越难以描述——没有描述,并不等于不存在。事实上摄影流派的发展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了,要想很清晰地加以概括也许只能有待时日。不过,还好,我们这里并不是一部关于摄影的史学著作,而仅仅是一本入门教材而已,对摄影流派的介绍,本意也是启发读者朋友更全面、更综合地理解摄影,选择并培养好自己的兴趣领域,真正地爱上摄影。

0

图1-18 “主观主义摄影”

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摄影分为若干类型,并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之后又变换角度对历史上著名的一些摄影流派进行了介绍。现在,我们似乎有必要再次回到本章的基本命题上来:摄影是什么?摄影有什么用?学习和思考的结果,让我们越来越有一个清晰的念头:也许,摄影真的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新的视觉语言!也许,摄影,真的如同我们已有的文字语言一样,仅仅是我们表达的一种工具。我们既可以用文字写出非常感人的故事,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也可以用文字写检讨书写法律文案写商业策划;既可以用文字把人类引向高雅,引向真善美,也可以用文字攻击和诬陷人,或者实施欺诈活动……当我们作这种类比的时候,我们发现,摄影似乎也可以仅仅被看作一项发明、一件工具。在人们手中,它完全可以既“饱含着力量和血泪”,也表现着“优美与温柔”,可能代表正义,也可能仅仅是色情的刺激物,可以作为证件照出现,作为美好爱情的回忆出现,作为犯罪的证据出现……尤其是在数码摄影时代,图片的泛滥更突显出对摄影作品进行选择和批判的重要性。

复习题

1. 什么是摄影?

2. 摄影有何特征?

3. 摄影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4. 摄影的常见手法有哪些?

5. 列举并分析三个你喜欢的摄影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