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概述

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每个人都将与这个词汇产生密切的联系。职业是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又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的种类很多,不同的人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在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与职责的同时,通过创造社会财富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之前,应该先弄明白什么是职业。下面将对职业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给大家带来对职业的整体认识,为同学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一、职业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类需求的不断变化,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分工,以满足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操作的岗位需求。在岗位上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一般需要,这些岗位的集合就叫职业。

职业由职业主体、职业客体、职业技术和职业报酬4个因素构成。职业主体与职业客体是相对而言的,若职业主体指的是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或组织,那么职业客体便是各个工作岗位的从业者,二者之间以职业技术作为桥梁,并以职业报酬作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一)什么是职业

职业作为我们谋生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层次,它在赋予每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求我们承担与之对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对职业进行理解。

• 历史角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从事不同的社会劳动,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分工,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因此,从历史角度来看,职业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出现分工后的产物。

• 社会角度:职业活动不仅维持个人的生活,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职业活动对促进社会的稳定运行有积极的作用。

• 个人角度:从个人角度来看,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因此,职业对个人来说有重大意义。

从上面可以看出,职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开始参与社会分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并获取一定报酬,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过程。职业是社会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上述3个方面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职业是什么。因此,若要判断一种人类活动是否属于职业,就需要看这种人类活动是否包含上述3个方面。

(二)运用“PLACE”方法了解职业信息

虽然我们刚刚学习了职业的含义,但是这只是宏观层面上的。若想具体完整地获取某个职业的全部信息,比如了解该职业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问题,则可以采用一种叫做“PLACE”的职业信息了解方法。

• P——职位(Position):一个人在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方向时,往往需要对具体方向所包含的所有职位进行评估。有些职位虽然属于同一个职业方向,但是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却不大相同,比如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这一职业方向来说,它所包含的职位有总编、主编、编导、记者、摄像和后期制作等。

• L——工作地点(Location):职业的工作地点指的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日常了解,对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地理位置及其变化性等因素有大概的认识。比如,作为一名采购人员就要经常出差,工作地点变化性较大,需要在全国各地确认供应商的情况。而若职业是教师的话,则一般都是在学校里工作,办公地点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工作地点的变化性较小。

• A——升迁状况(Advancement):包括该职位的升迁渠道与速度等。比如会计从业人员的典型晋升渠道为:会计→总账会计→主管会计→财务部负责人→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财务副总,其升迁速度适中。升迁速度最快的一般为生产和销售从业人员。

• C——雇用状况(Condition of employment):雇用状况指的是该职位被雇用的时候可以获得的薪资福利、学习机会,工作时间和社会保障等。不同地区的雇用状况受到当地经济水平发展的影响,同一职位在不同地区的雇用状况各不相同,如设计师,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月薪可以上万元,而在中西部地区,设计师的月薪大多在6000元左右。

• E——雇用条件(Entry requirements):雇用条件指的是要获得该职位所需要具备的诸如受教育程度、职业能力、工作经验、价值观等条件。如想要从事教育工作,需要师范专业和本科毕业,其次还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与普通话等级证书。

通过运用“PLACE”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一个职位,并结合自身条件,对照每条内容,看自己是否能接受该职位的各种信息。若能接受,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将该职位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或备选职位目标。若不能接受,则再运用“PLACE”方法去认识其他的职位,直到找到自己能接受的职位为止。

二、职业的重要性

一切与职业相关的内容,都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个人价值的体现是围绕职业的发展而进行的。认识职业的重要性,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管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出于需求的考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将人的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进行分层概括,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如图1-1所示。

012-01

图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

012-09

人生需求层次的含义

职业是满足个人需求的媒介,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职业的效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和满足,可见个人潜能的发挥及自我实现与职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职业在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同时,对个体潜在能力的发挥、人生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职业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重要性。

(一)提供生活保障

通过工作获得报酬,以此换取我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如衣服、食物、住房等,从而满足人们维持生活的需要。

(二)建立安全感

稳定的工作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还能为我们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障和退休金等福利,减少人身安全、疾病等生活方面的困扰与担忧。这也是继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三)提供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在职业发展或追求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扩大个人的生活圈子,从而建立广泛的人际交往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扩展与职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而工作的场所便是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圈子。

(四)赢得他人尊重

每个人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都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不管是受人尊重还是自尊,都可以通过做出让社会认可和自己满意的成绩来实现,而工作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途径。

(五)实现自我价值,感悟人生意义

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在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和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中,能履行或达到自己的意愿,便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动力源自内心,通过努力开发自身潜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而用心去投入,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闪耀夺目的成绩,也能绽放出让人景仰的光芒。

个人需求特别是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与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度紧密相关。但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在具体的需求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之每个人在职业需求上的独特倾向,便导致了每个职位存在不同的潜在价值。这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具体规划有重大的影响。

提个醒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成为了职业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个体与职业之间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联系。(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职业的结构是通过个人参与社会分工来表现的,职业多样性代表个人与社会之间作用形式的多样性。(2)个人知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通过职业劳动,人们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自身的需求。(3)创造财富和个人获得报酬的关系。当为社会创造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财富时,便有资格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报酬。(4)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通过工作获得报酬,以满足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职业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职业的变化十分迅速。即使是同一种职业在同一时期,其活动内容和方式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职业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在职业数量较少的时期,职业与行业是同义的;而如今,职业与行业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另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职业的种类和分布又有明显的地域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职业的分布特点有相对清晰、完整的认识,以便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对自身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和定位。

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体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具体特点如下。

014-09

• 社会性:职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出现社会分工后,各种职业应运而生,可以说,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职业的产生。并且,每个职业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之中,每个职业都处在为社会服务的一个体系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职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性。

• 经济性: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个人来说,职业能给个人带来收入,能维持日常生活的开支并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来说,每个人各司其职能维持整个社会的有效运转,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反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说,职业具有经济性。

• 稳定性:在前面我们讲过,判断一种活动是否是职业,需要看它是否具有稳定性。临时的、短期的都不能称之为职业。职业必须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同一种工作。不过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一些职业随着科技发展步伐变快而消亡得更快,其稳定性较之从前有所降低。

• 技术性:每个职业都有各自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没有哪一种职业是不需要知识或技能就能做下去的。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更高。这更加突出了当今社会职业的技术性这一特点。

• 专业性:如今的社会分工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也高了起来,尤其是诸如医生、工程师等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职业,他们有其他从业人员所没有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一些传统型职业,看似对知识技能要求不高,但其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他们的专业性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如现在做环卫工,不仅需要体力劳动,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 群体性: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性,没有哪一种职业是只由单个个体来从事的。且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业者们通过团队合作来共同承担职业任务目标的完成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团队内部通过分工合作,明确各个从业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内容,大家共同朝着目标奋斗,具有强烈的团队群体认同感,通过团队的齐心协力来完成职业的目标。因此,职业具有群体性。

• 规范性:每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从业规范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即每种职业都对从业人员有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并且规定了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所需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我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

• 时代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不断地产生,旧事物不断地消亡。职业也同样如此,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职业,如曾经十分热门的寻呼小姐职业,现在已经告别历史舞台。

• 多样性:由于职业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必然会导致其产生多样性的特点。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所需的知识技能水平越来越深,因此个人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不断地钻研,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用人单位虽然很喜欢精通多领域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只会越来越少。

• 发展性:职业的发展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本身是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的。职业是社会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发展,社会中每出现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变革的时候,势必会造成新职业的产生;第二,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职业的平台。个人将自己的智慧与劳动奉献给了职业,通过职业来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且职业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对个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个人则需要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四、职业的分类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大不相同,但职业的特征却是一致的。通过对职业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则把特征和本质相同、相似的社会职业加以区分并归纳到一定的系统类别中去,以便更好地对职业进行分类研究。在经济形势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对国内外的职业状况有所了解,从而进一步对职业的总体概况有清晰的认识。

(一)职业的国际分类

职业是依据社会分工来分类的,在分工体系的每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都各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便是各种职业之间的主要区别。由于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划分职业的标准也有差异。结合西方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国外一般从以下3个方面来进行分类。

1. 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把职业中的工作人员划分为白领和蓝领两类。白领工作人员从事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如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办公室人员等;蓝领工作人员从事手工艺及类似的工作,如非运输性的技工、运输装置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和服务性行业的工人等。这种分类方法明显地表现出职业的等级性。

2. 按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来分类的,把职业人格类型划分为6种,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

3. 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工作领域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以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为例,该方法把职业由粗至细分为4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284个细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其中8个大类分别如下:

• 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

• 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

• 事务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

• 销售工作者。

• 服务工作者。

• 农业、牧业、林业工作者及渔民、猎人。

• 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

• 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

(二)我国职业分类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分类问题的研究,这不仅是对产业结构概念的认识,也是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特殊,虽然在职业分类上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职业的分类不仅关系到对职业岗位的考查,而且影响各行业阶层人员对职业方向的把握,同时也是相关行业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根据,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分类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于1999年。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适应发展需要,2010年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统计局牵头成立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启动修订工作。2015年7月29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并颁布了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如图1-2所示。新修版本职业分类如下:

016-01

图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 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该职业分类修订参照我国政治制度与管理体制现状,对具有决策和管理权的社会职业依组织类型、职责范围层次和业务相似性、工作复杂程度和所承担职责大小等进行划分与归类,包括6个中类、15个小类、23个职业。

• 专业技术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着重考量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包括11个中类、120个小类、451个职业。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主要依据我国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中从业者的实际状态进行分类。修订后的第3大类强化公共管理、企事业管理等领域的行政业务、行政事务属性,包括3个中类、9个小类、25个职业。

• 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主要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别关注新兴服务业的社会职业发展,主要按照服务属性归类职业。修订后的第4大类包括15个中类、93个小类、278个职业。

• 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以农、林、牧、渔业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技术应用、生产分工与合作的现状为依据,参照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修订后的第5大类包括6个中类、24个小类、52个职业。

• 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该职业分类修订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生产制造业发展状态,以工艺技术、工具设备、主要原材料、产品用途、服务和技能等级水平相似性进行分类。修订后的第6大类包括32个中类、171个小类、650个职业。

• 军人:该类职业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该类职业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还结合时代的变化新增了一些新兴行业的职业,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快递员、文化经纪人、动车组制修师、风电机组制造工等,同时取消收购员、平炉炼钢工、凸版和凹版制版工等职业。此外,本次修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对具有“环保、低碳、循环”特征的职业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划分出一些社会认知度较高、具有显著绿色特征的绿色行业领域,如环境监测员、太阳能利用工、轮胎翻修工等保护与治理、生态治理、清洁能源、生物质能与废弃物利用等领域。

通过以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了解,能大体掌握我国的职业分类状况,这对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分析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84年首次发布,该分类标准由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过两次修订,于2011年第三次修订,同年11月1日实施。除参照2008年联合国新修订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修订版外,主要依据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对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其门类划分如下。

• 农、林、牧、渔业。

• 采矿业。

• 制造业。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建筑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金融业。

• 房地产业。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教育。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