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先秦吉语玺和肖形玺

先秦时期,玺印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如果按其称谓、材质、功能来划分,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吉语玺和肖形玺,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因此相对来说比较具有代表性。

吉语玺,又称为成语玺,内容多为祈求吉祥、长寿、得官、致富等。

比如吉语印“千秋”给人的感觉既像一个字,又像3个字,布局十分有趣。无论是边框还是正文,线条都显得刚劲而挺拔。“秋”字右部占据了整方印的中间位置,下部“火”字的左边两撇略长于右边,“秋”字左边笔画稍重一些,第二笔横写得比较偏下,刚好和“千”字形成对照,“千”字上部留的空间较大,中间用两笔斜线交叉,添补了空白。

再如吉语印“万岁”的文字有些类似秦代小篆,结体细长,圆线较多。边框较粗,但字与边框之间还留出了一条边框粗细的空隙,仿佛用了两条边框一般。“万”字上部笔画较多,并且左下有两条圆弧,整个字的重心有点向左倾斜。但“岁”字的一个长画伸入“万”字左下,添补了空白,也平衡了整方印的重心。

肖形玺,亦称形肖玺、生肖玺、象形玺或图案玺、画玺、封蜡玺、封泥玺。这些有别于文字玺的玺印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描绘当时人们狩猎、搏兽、战骑、饲禽、牛耕等情景以及鼓瑟弹琴、歌舞伎乐、车马出行、乘龙跨虎等生动场面。但最常见的是虎、马、鹿、羊、熊、龙、兔、驼、鹊、鹭、鸡、鱼、龟等动物,少数如鸵鸟、犀牛等罕见的外来珍禽异兽也时有所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肖形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图像玺,包括兽纹玺、鱼鸟玺、人事玺和蛇蛙玺等;另一类是神化变形图像玺,包括神人玺、龙玺和夔纹玺。除此之外,还有纹样玺、图形文字玺和符号印章,但不是主要类型。

动物类的图像玺流传至今为最多,有人、鸟、虎、马、羊以及传说中的龙、凤、夔、麟等。在处理手法上,有的较为写实,有的极为夸张或变形,有的则更近于纹饰了。无论怎样处理,均各有独立存在的艺术完整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概括、简朴、传神的意趣。

兽纹玺一般为写实,更多的有点“四不像”,不像虎、牛、马、豹,但确具兽的特点:有头、有耳、四足。有的还特别夸张了兽的大口或脚爪,使人感到勇猛、有力。有的则强调某动物的特征,如鹿的角,长而有枝杈,或腿的矫健,或两兽或三兽同居一室,和平相处。有的则作匍匐状,并回首张望,表现了兽的机警;有的似乎刚经过长时间急跑而停下,喘气。这些都体现了当时艺人抓住对象特点加以夸张的表现手法。

动物中有鱼、鸟、凤等等。鱼玺造型极为写实,如鱼嘴噘起、鱼鳞、脊翘等均极似原物;鸟玺形象简括;凤玺则变形很多,形态与处理手法各异,其特点是头顶的翎毛较长。

人事玺多数是以人与兽,人与鸟,人与蛇等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人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反映了人们对人的认识的觉醒。比如:“武士玺”塑造武士一手执剑,一手执盾,作进攻状;“帝俊玺”是“鸟首熊身”,有人释为人身鸟面的百戏印。

蛇蛙在人们生活中常见,故在肖形印中也有反映。比如:“蛇玺”其蛇盘绕,恰好适应方形玺内雕刻;“蛙玺”四足作爬行状,也有人谓之蟾蜍;“蛇缠蛙玺”则生动地表现了蛇蛙争斗的瞬间动态。

春秋战国时期,充满着朴素的神化,有的纹饰图像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亦人亦兽,扑朔迷离。比如,“神人玺”中有一人正面立姿,胁生两翼,两耳珥蛇,两足践蛇。这与《山海经·大荒北经》说的“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相合,故有人称之为“禺疆玺”或“神人玺”。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吉语玺和肖形玺,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刻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深远影响。

知识点滴

人面鸟身在古神话中是个相当普及的形象,有的反映在先秦古玺中。知名的如“神人玺”中反映的就是黄帝之孙禺强,也作禺疆、禺京,是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

此外,有关人面鸟身的神话还有很多,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多有记载,如:“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拥有巨大的双翼,神力无边”;“五色鸟行于玄丹之山,人面有发。”诸如此类,这些内容,常常成为先秦古玺的表现素材,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玺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