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肜新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虽然在政治上并没有建成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启动阶段。民国之初,孙中山就曾疾呼:“今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1]袁世凯也表示:“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2]随后的袁世凯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均为国内的经济发展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法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发展状况较好,1914~1936年间资本总额(含外国在华资本)的增长状况为:1914~1920年年均增长5 . 59%,1920~1936年年均增长8 . 31%,资本主义工矿业的总产值年均增长7 . 7%,国民收入总额年均增长1 . 45%,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0 . 92%。[3]出现了所谓的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

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动,中国陷入最严重的民族危机,经济发展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入非正常轨道,出现了短暂的以西南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繁荣。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引起社会动荡和通货膨胀,经济衰败,民不聊生。1936~1949年,资本总额年均减少5 . 04%(其中外资年均减少16 . 85%) ,资本主义工矿交通业的总产值年均减少4 . 12%,国民收入总额年均减少2 . 4%,人均收入年均减少2 . 87%。[4]国民党政府已经无法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洗礼过程中已经具备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了。

在整个民国时期,经济发展尽管缓慢但也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一些薄弱的基础。就工业程度言,工业资本逐渐增加,在区域分布上逐渐从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向内陆腹地推进;在产业结构上逐渐从轻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工业生产在国民生产增长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但是在整个民国时期,工业和其他资本主义经济部门的产值仍然大大低于农业及其他传统经济部门的产值,离工业化差距很大。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内政局动荡不安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