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级财务会计(微课版 第四版)》学习指导书
- 石本仁
- 7441字
- 2021-01-08 17:54:01
总序
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深层次上来看,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就是为满足国企改革的需要而启动和展开的,是我国体制转轨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建设(马骏,2005)。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和稳健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也只能是渐进的,即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导火线;而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则引发了我国的会计风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2006年2月,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经济与会计变迁中,会计的职能与角色也随之演化。
一、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是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导火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为全党的工作中心。我国建国30年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活力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加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相适应。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为适应经济环境变革的需要,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出台了。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由此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改革的序幕。
会计制度改革是经济发展与经济环境变迁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为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财政部于1980年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修订。此后,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部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订。修订的重点内容是调整与增加会计科目和改革会计报表,使其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些企业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经营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大不相同,其会计核算的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大相径庭。为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需要,财政部于1985年正式发布并实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计制度,它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迈开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实际上,它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进行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先导。
二、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是引发我国会计风暴的基本动因
我国虽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但是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时至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主要是国家统一发布的,按各种所有制形式、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会计制度模式已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故1993年被称为掀起“会计风暴”之年。《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经验,总结我国会计核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革了会计等式,即将我国传统会计中应用了30年的会计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改为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写要求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则一改以往我国按照所有制成分,分不同部门或行业来设计和制定会计制度的模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并分别制定会计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股份制也悄然出现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之中。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50多万元。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延中实业等几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批上市公司。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为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及其会计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2年5月制定并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模式,是一次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1993年6月底,证监会又发布与修订多项《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以规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部于1998年1月制定并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并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报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与完整,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制定并发布《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现有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促进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的改革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会计制度形成了“刚性约束”,并使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得到了摆脱(温美琴,2002)。诺斯曾指出,制度变迁中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人们过去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要从既定的路径中摆脱出来,就必须引入外生变量。加入 WTO正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外生变量,为我国会计制度从传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路径中摆脱出来提供了机会,同时进一步加速了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则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提供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会计信息。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背景,为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对外开放,以及实现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需要,2006年2月,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这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组成。该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2008年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执行;2009年,在所有中型以上企业执行。作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已于2006年10月出台。该指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各项会计准则的解释,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由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已于2007年4月出版,其主要内容是对会计准则更细致的解释,其中结合了大量实例,使得会计准则的运用更具可操作性。
四、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向国际惯例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观的运用、公允价值的运用以及基本计量的要求上都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中国特有的经济、政治与法律环境,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企业合并、退休福利、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流动资产、终止经营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新会计准则形成了一个可单独实施的较为完善的准则与核算体系,并与会计制度相分离。财政部在1992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而在1993年又颁布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从此,企业基本上都是依据行业会计制度来进行核算。因此,1992年的准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准则。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琼民源事件——有关关联方收入确认方面的问题。于是,1997年,财政部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又陆续发布了15个具体会计准则,故有人把这些准则称为“救火式”准则。因此,原有的基本会计准则和16个具体会计准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准则体系,实际上从属于《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制度起补充作用。而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基本相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准则与核算体系,也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按公允价值计量是此次新准则的一个亮点,使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得以充分体现,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并突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公允价值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制。本套新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
第四,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例如,2006年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要求当被购买方的或有负债预计很可能发生并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确认为对合并成本的调整。这就改变了过去对或有事项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做法,将表外项目引入表内。又如衍生金融工具、股份的支付、合并报表外延的扩大等。表外业务表内化,有利于及时、充分反映企业该类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第五,引入开发费用资本化制度,完善成本补偿制度;要求正确核算职工薪酬,改变成本中低人工费用的格局;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纳入会计体系;预计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突出充分披露原则等。
五、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教学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材的编写。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有关财务会计的教材都是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原有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来编写的。而新会计准则是一套可单独实施的、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且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这表明原有财务会计的教材已过时和落后于现有经济与会计的发展,根据新会计准则体系重新编写一套财务会计教材乃当务之急。
其次,是教学的安排。由上述新会计准则的特点可知,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原有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要求财务会计的教学也应随之进行改变。如财务会计的基本框架、学时安排、各课程间的衔接、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同时还应加强法律与职业意识的培养,加强职业判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另外,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我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IFRS)之间的比较与衔接,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动向,并引导学生学会把握准则,进而达到可直接根据准则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目标。因为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并没有规定会计科目,企业要根据准则再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设计适合本企业的会计科目。新会计准则体系考虑到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原有做法与习惯的依赖性等,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部分附上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但随着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这一做法可能会逐步取消而采用国际惯例的做法。因此,财务会计教学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学生直接准确地把握会计准则的能力。
六、财务会计各门课程安排的初步设想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使得依据新会计准则体系所编教材的内容,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会计学按其程度可分为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而这三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有关这三门课程具体的内容安排及每门课程课时安排的初步设想如下。
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是财务会计的入门课程,重点讲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与传统做法不同的是,我们在这门课程中将结合企业组织(独资、合伙、公司)、企业类型(服务业、商业、制造业)和经济业务(购进、生产、销售)讲解会计处理的程序与方法。例如,在讲述货币资产、应收款项时与销售业务结合起来;讲述成本时,与生产过程、企业的经济活动类型(服务业、商业、制造业)结合起来;讲述所有者权益时,与企业组织(独资、合伙、公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会记账的同时,又能将会计信息与企业组织、经济活动类型与经济业务有机联系起来。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的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的基本结构
注:收入一章,主要包括收入的类型、收入的确认时间等;
成本一章,先讲公司的类型(服务企业、商业企业、制造企业)以及各种类型企业成本的特点;
所有者权益一章,主要讲述公司组织形式(独资、合伙与公司制)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有者权益的特点;
会计学原理以讲解会计科目的运用为主,按主要经济业务的类型进行讲解。
中级财务会计主要围绕编制一般通用财务报告展开,内容包括六大会计要素的会计处理,另外,纳入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会计变更与会计差错等。后面这些内容在我国原来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中差异较大,有的将其中部分内容放入高级财务会计,有的放在中级财务会计。我们则按照国际流行的做法,将这些内容放在中级财务会计中。中级财务会计和会计学原理在体系上有重复的内容,但在不同课程中同样内容讲解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讲解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着重讲述核算,而后者主要讲述货币资金的管理与控制、结算、坏账准备的计提、应收票据的贴现。另外,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相同的部分是前者着重会计科目的介绍与运用,后者则重点依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讲述。中级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一般而言,中级财务会计讲述的是通用财务报告的编制,针对一般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而高级财务会计则是讲述中级财务会计没有涉及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难”“特”和“新”。“难”体现在会计处理的复杂性上,一般认为,高级财务会计中存在三大难点:合并会计、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和物价变动会计,后来随着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衍生工具会计成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又一大难点[1]。“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殊组织会计,如合伙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二是特殊业务,如企业重组与破产会计、遗产与信托会计等。“新”则体现在一些前沿领域,如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教材一个约定俗成的写法是将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以及在实务中已经有了相应制度规范的内容进行阐述。由于高级财务会计本身带有一些探索的意味,因此,一些编者会将还处于争议阶段的内容纳入高级财务会计中,但另一些编者则不采用这种做法,这就导致我们看到的国内高级财务会计的体系出入很大。我们采用一种稳健的做法,不将尚存争议的内容包括进来。高级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图2 中级财务会计的基本结构
注:中级财务会计主要按准则的规定进行讲述。
此外,根据三门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多少以及难易程度,我们建议初级财务会计(会计学原理)安排50~60学时;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讲述了一个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内容较多,一般需安排60~80学时;高级财务会计重点讲述难点业务与特殊业务的会计核算,难度较大,课时安排为50~60学时。在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基本涉及新会计准则的大部分准则(请参见图2和图3的准则号标注),但仍有一部分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未能涉及,这部分内容则由专门的特种会计课程来讲述,如生物资产(CAS5)、原保险合同(CAS25)、再保险合同(CAS26)、石油天然气开采(CAS27)。
图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结构
注:企业合并的难点问题及衍生工具更复杂的会计问题等可以作为研究生的教学内容。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信息披露规定为主。
一些还没有准则规范的内容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进行讲解。
总的来说,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趋同是大势所趋。但会计准则毕竟只是一个提供与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楼继伟,2006),对会计准则的实施,则需要会计人员直接对其进行应用与操作。要想达到准则的目标,会计人员能较好地把握会计准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众所周知,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而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会计人员队伍的主力军和领军力量。因此,为保证新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根据新会计准则体系来展开财务会计改革及教学乃当务之急。
为了推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我们按照上述设想,依据新会计准则编写出版了财务会计系列教材,分别是《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为了方便教学和自学,我们相应配套出版了《〈会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级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书》。后来我们增加了一本涵盖财务会计初、中、高三个层次的《会计教学案例》。
本系列教材主要对象为大学本科学生、会计从业人员和CPA考试人员等。
暨南大学财务会计系列教材编写组
2007年9月
[1].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常勋教授1999年出版专著《财务会计三大难题》(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又出版一本名为《财务会计四大难题》的专著(立信会计出版社),就反映了这种变化。后者已发行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