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九拜

人们见面时用什么礼节,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时代都有所不同。西欧有拥抱和吻手的礼节,现代社会最普遍的则是握手。然而在古代中国,传统的相见礼节既不拥抱,也不握手,因为古人认为肢体接触的行为是轻佻的不严肃的。所以古人日常的相见礼节,双方的肢体是不接触的,施礼时双方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相见礼显然比拥抱和握手庄重得多。

就古人相见施礼的表现形式而言,主要就是跪拜和拱手作揖两类,此文只谈古代的跪拜礼。

跪拜礼是古代中国最重要也是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相见礼仪。这种礼仪的形成,和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尤其坐姿密切相关。

古人的坐姿与今人大有不同。今人坐凳子坐沙发,古人没有坐具,多席地而坐:膝盖挨着坐席,臀部抵住脚跟。这种坐姿与跪姿很相近,不同的只是“坐”是臀部抵住脚跟,“跪”是身体耸直而已。跪拜礼就是由这种坐姿自然形成的。现在依然席地而坐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他们在家里向客人表示敬意时,也常用这种跪拜动作,就是因为席地而坐时做这种动作最自然最方便。

陶制秦人坐俑

古代的跪拜礼从形式上看有九种之多,合称“九拜”。《周礼·春官·大祝》提到了九种跪拜礼的名称:“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九种跪拜礼中,前三种是基本的跪拜类型,即所谓“正拜”,其他则都是三种正拜的衍化。以下略作说明。

一、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用于拜天、拜神、拜祖、拜庙和臣子拜见君父、学生拜见老师等庄重的场合。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手在膝盖前,且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后头缓缓地伏在手前面的地上,停留较长一段时间。“稽”就是“停留”的意思。

二、顿首

顿首也叫叩头。一般用于地位相等的平辈之间,如官员之间的拜迎和拜送,民间的拜候与拜别等。朋友间的信函往来也常用“顿首”以示敬。行礼的动作与稽首相仿,只是头在地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一碰到地就抬起来了。“顿”就是“短暂”的意思。

顿首有时和稽首相对成文,以稽首表颂扬谢恩,以顿首表请罪,所以古文常“顿首死罪”连用。有时在请求重大事情时也用顿首礼。申包胥因楚国危亡而向秦国求救,九顿首于秦孝公。

三、空首

空首也叫拜手,或简称拜。是古代男子最常用的跪拜礼,上下尊卑都可通用。君答臣也用此礼。行礼时,屈膝跪地,先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的位置,然后俯头于两手之上。由于行这种跪拜礼时,头是悬在空中的,所以叫空首。古人在行稽首或顿首礼时,一般都要先行拜礼,也就是这个空首礼。古代书牍中常见的“拜手稽首”“拜稽首”“再拜稽首”等,指的就是这种先空首后稽首的跪拜礼。秦汉以后,空首与顿首混为一体不再细分了。

四、振动

振动也叫振董。由于礼经无明文说明,所以后世多猜测之词,至今没有定论。有的认为是拜完之后还要站起来跳脚哭,因为“动”就是“恸”,是一种用于凶事的拜礼;有的认为是双手相击后向人叩拜的礼,多用于庆贺;还有的认为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拜礼。

五、吉拜

吉拜是一种丧拜,非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一种丧拜。拜时先空首后顿首。拱手时男尚左手,女尚右手,即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

六、凶拜

凶拜也是一种丧拜,为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丧拜。拜时一般先顿首后空首。拱手时男尚右手,女尚左手。其程序与左右手的位置和吉拜刚好相反,是一种重于吉拜的丧拜。孝子居丧期间答拜宾客时均行此礼,以示自己内心极度的悲痛和感激。

七、奇拜

奇拜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汉朝时称为雅拜的拜礼,拜时先屈一膝,然后再空首拜。一种认为“奇”是奇偶之“奇”,即只拜一拜的拜礼。稽首是再拜,所以稽首没有奇拜的现象;奇拜多附于顿首拜和空首拜。还有一种认为“奇”是倚持之“倚”,郑玄注《周礼》说:“倚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是一种军队中施行的特殊的跪拜礼,因为军人有盔甲在身不便俯首。章太炎先生认为这种奇拜礼与满洲习俗的请安相近。

八、褒拜

褒拜指拜两次以上的拜礼,是一种表示恭敬的跪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再拜三拜都是用来表示恭敬的意思的。“三拜稽首”“九顿首”之类都是褒拜。“褒”是大的意思。

九、肃拜

肃拜也叫手拜,为妇人的拜礼,九拜中最轻的一种。拜时,跪而微俯其首,手垂下。头虽俯伏,但未至于手;手虽垂下,亦未至于地。肃拜为妇女之常拜,犹空首之为男子常拜。但男子于军中亦行此肃拜礼,是因为将士盔甲在身不便行其他的拜礼。

肃拜礼至唐武则天称帝后,改为正身直立,双手手指相扣,放于左腰侧,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当时称为“女人拜”。行礼时还常口称“万福”,所以也叫“万福礼”。此礼一直延续到清代。

跪拜礼是古代中国非常普遍的常礼,源远流长,《尚书·舜典》就有“禹拜稽首”和“垂拜稽首”之类记载了。至隋唐之际,虽因凳椅的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但跪拜礼依然行之如故。只是由原来日常的相见礼演变成一种等级的标志而广泛地运用于官场之中。小官拜大官,臣子拜皇帝,奴才拜主子,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正是通过这种跪拜具体表现出来的。而在民间,这种跪拜礼也依然世代相传,只是多用于祭祀和祝寿等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