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

很快,在清晨的日光中,莱布尼茨理解了那最终的语言。

对于莱布尼茨,他所创造的思想并非仅仅为理解科学现象或者在科学的客观性中发现原理和法则,而是与他的朋友斯宾诺莎一样,试图在一些接近本质的东西身上发现人类的道德律,或者可称作人类自我认知与世界真实性的关联。这一智慧的探险,从古希腊时期便开始了,他们通过对古老神圣几何学的阐述表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思想的规则。

而不久前,莱布尼茨开始设计他的机器,道德计算机,他用一种机械方式和数学规律演绎人类思想对于各种现象做出的逻辑判断,试图将人的所有认知归纳于这一庞大的逻辑体系,但那并无巨大的突破,不仅是限于技术的困难,更让人怀疑那是一种根本的错觉。

是的,错觉,莱布尼茨找到这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是否相信,任何一种语言体系中存在一个根本的触点,一个或数个,这些关键的点便是对于基本命题的定义,它们通过日常语言或稍精确的逻辑语言编制成触手去触摸各种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表述。那么,这些触点,是如何在人类的思维中形成的呢?超越的?天启性的?抑或仅仅是一种随机,它们其实并不能精确表达任何真理,只是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变迁而约定俗成。

人类语言从最初的圣书体到如今纷繁复杂的语系,经历诸多变迁,我们有时会发现其中许多奇妙联系。人类发音系统的构造决定了很多东西,语言最初基于声音系统进行表述的这一根本方式,造成了其根本的局限性,之后的发展也远未脱离这一困扰。声音无法准确传达其他现象的本质,甚至无法准确表达自我情感,人类本身千差万别,感官系统复杂多样,语言的贫乏是巨大的,莱布尼茨想。

但当思维的载体建立于语言之上,这种局限便产生了对真实世界的弱化与微缩,因而大多数人仅能应用和理解日常语言的很少部分。逻辑语言,作为对日常语言的规划性纲领,其基础的脆弱,在于逻辑是否是人类独有的,我们如何验证其真实性?逻辑语言的一大弊端在于我们所说的因果律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于先验的感知,甚至我们情感上认为的真理,也写入到逻辑系统之中,莱布尼茨看到了其中的缺陷。

那天,他整夜未眠,直至拂晓,突然一种天启袭击了他,在重新发现隐藏于日常语言中的逻辑本质时,一种崭新的结构如圣光般呈现,他要构建一种新的语言体系,那将是更加真实的表达,而其目标自然并非仅仅为了表达,而是为了承载真正有意义的知识,以及在此语言基础上实现思想的自我澄清和进化。

他异常兴奋,因为他感觉这将是语言的生命体,它自我完善,甚至脱离使用它的生命,它比人类更接近真理。他有了一个宏大的想法,首先,他要寻找日常语言和逻辑语言中那些显而易见的触点,改变它们,建立新的更为准确的阐述,这种阐述将发展出新的逻辑:基于最简单的立体化的关联,建立这些触点自身允许和应该形成的延伸。

莱布尼茨运用他伟大的智慧,设计其宏伟的纲领,自然,有许多部分是不能通过书面语言表达的,因为这种语言是立体的,所以他必须重新发明机器,制造可以实现立体关联的新逻辑,对于当时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莱布尼茨并非凡人,他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探索和设计,加之他天才的对语言学的掌控,最终,他宣布,这一伟大的构想完成了。

在清晨的日光中,人们聚集在汉诺威的一处灰色图书馆前,等待着莱布尼茨来宣讲他的发现,然而,莱布尼茨站在那里,却什么都没有说,人们并不理解其中缘由,这被看作一个重要事件记录在科学史上,有人认为,这代表了莱布尼茨最终的失败。但今天看来,显然,莱布尼茨的新语言并不可能通过人类的语言系统说出、表达、甚至理解。比如,恰如极其严密的几何构造在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类,感知不到那种维度。而研究者认为,在莱布尼茨的规划下,即便只是对于感知,便拥有无限分层的情感结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莱布尼茨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怎样的美,世界呈现出怎样的本质,宇宙与人呈现出怎样的和谐,莱布尼茨没有说,也说不出,但那却是一种不朽。

然而,沉默的莱布尼茨是令人失望的,人们很快忘记了他,他独自离开了世界,他所理解的一切,已不再属于他。我遇到他时,他正在独自用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体会着夕阳的美好,就像一尊石像。回到人们之中吧,伟大的莱布尼茨,告诉人们你发现了什么,我试探着说。

不,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用自然语言说话,人类没有希望,世界只在我的认知中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