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你的专注力
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由此可见,专注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会因为兴趣而渐渐沉迷其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仿佛与周遭的环境隔绝。当你完成这件事情时,才回过神来,惊讶于自己竟然用很少的时间超乎预期地完成了任务,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就是专注。
专注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专心地从事某一种工作,或者醉心于某一种爱好,甚至投身于某一种状态。这种专注力也可以称为注意力。
人的专注力有强有弱,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长有短。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格外注意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然而要知道专注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或提高的。
法国著名的古生物学者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活动、记忆训练、思维认知的基本条件。而缺乏注意力,则常常会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多困扰。
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专注力是我们的心灵通往外界的一扇非常重要的窗户。窗户开得越大,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我们的眼界也就越开阔。相反,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注意力涣散或者精神无法集中,那么我们心灵的窗户就会慢慢关闭,久而久之,有用的信息将无法进入我们的大脑,也就无法获得新的知识。
一般情况下,专注力会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聚焦于某一个事物,并且选择性地接受某一部分信息,从而拒绝接受其他信息,集中我们头脑和身体的全部的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因此,专注力越强越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与学习效率。
缺乏专注力则表现为我们很难将内心的活动指向某一个具体事物,或无法将自己的精力聚焦到这一个事物上来,同时无法控制自己对其他次要事物的注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显示,这很可能与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并且一些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也是引起专注力下降的原因。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专注力正在被手机、电脑以及其他媒介所占据和蚕食。有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关于手机使用频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iPhone用户每天平均解锁手机八十次。除去睡觉的八个小时,他们平均十二分钟解锁一次手机。
可以想见,我们的注意力如果被频繁地切断,他人就不会太相信他能专注于工作。基于我们的日常经验可知,一个成年人如果缺乏专注力,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甚至使其在工作中出现严重的错误。比如计算数据时频繁出错、商业谈判时心不在焉,从而给所在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专注力不只影响工作。作为学生来说,缺乏专注力对于学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往往会出现失眠、精神涣散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精神高度紧张和情绪上的过分焦虑。另外,睡眠不足,疲劳的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会使人在第二天出现注意力涣散、萎靡不振的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拥有手机。只有少部分人才会用它来学习,更多的人则是使用手机来听歌、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剧……据调查,由于家长的放任管理态度,导致2010年以后出生的大多数儿童,从小就经常使用手机。当这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时,很容易会想到用手机或者电脑放松精神、寻求愉悦。长此以往,他们的注意力就很难保持集中。保持专注力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如果一个学生在遇到学业困难时选择逃避,转而拿起手机寻求快感,那么他就不太可能会具备集中注意力坚持学习、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
《庄子》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孔子带着弟子去楚国。路上经过一片树林,树林中有个驼背的老人正在用竹竿粘蝉。这位老人粘蝉粘得非常轻松,一粘就是一个,好像是在地上捡蝉一样。看到的人都十分惊讶。
于是,孔子问那位驼背老人:“您的动作真是灵巧啊!一定有什么妙招吧!”
驼背老人回答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这一年,我花费了五六个月的时间练习捕蝉技术,并且在练习中发现,如果能做到在竿头放上两个弹丸而不掉下来,那么粘蝉时就会很少失手;如果能稳定地放上三个弹丸,蝉逃脱的概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而如果能稳定地放上五个弹丸,粘蝉时就会像直接在地上拾取那般容易了。我聚精会神稳稳地站直身体,举竿的手臂一动不动。虽然天地广阔,什么事物都存在,但我只专注于蝉的翅膀,不会把精力分散到别的事物上,这样怎么会不成功呢?”
孔子听完驼背老人的话后,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专心致志,这样什么本领都能够掌握好了。这就是驼背老人教给我们的道理。”
不单单是人类社会,动物世界中也有很多“专心致志”的故事:
有这样的一组镜头被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捕捉到,让看到的人都大呼精彩:
天空中,一只棕色的小鸟扑扇着它的翅膀,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后,它落在沙地上准备吃沙土里的虫子。突然,一条暗暗躲藏在沙地里的蛇蹿了出来,眼看就要咬上小鸟的身体。可似乎就在转瞬之间,那只小鸟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起那条蛇的头部。
但是由于小鸟太过于弱小,自身力量有限,那条蛇的进攻依然很迅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鸟一边躲闪着蛇吐出来的芯子,一边用爪子使劲拍打着蛇的头部,并且始终找准一个位置。在小鸟拍击了一千多次后,之前精力旺盛的蛇终于显露出了疲态,最后竟然无力地瘫倒在了沙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那位生物学家对这一转变很是吃惊,本以为弱小的小鸟会葬身蛇腹,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竟然峰回路转,战胜了强敌。对此,生物学家得出的解释就是,这种小鸟根据以往的经验积累,掌握了一套独特且有效的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对准蛇头部的一个点,集中精神用尽全力去击打,一刻不能松懈,否则将会葬身蛇腹。
可以说,专注是我们成功的基石。西方有句谚语:“专注是金。”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是否能够获得成功,与他是否能够具有持久的专注力有很大的关系,而并不完全在于他拥有多么专业的知识。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成功的奥妙在于,将所有的思想、精力、资金都投入到一件事情里去。”曾经,有个读书人为了增强自己的专注力,经常到街市上去读书。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中,他拿着书本入神地读着,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专心和耐心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慢慢地养成了虽然身处闹市但依旧能心静如水、专心致志地读书的能力。
成功的道路离不开专注
美国成功学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说过:“专注是人生成功的神奇钥匙。”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阿甘正传》这部经典的电影,并且很难不为阿甘的精神而感动落泪。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看似很平凡,但是在阿甘平凡的人生中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伟大。故事的主人公阿甘是个先天智力低下的孩子,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教会了他不要放弃自己,并且告诉他,他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开始用带着支架的腿认真走路,为了躲避别人的欺侮开始奔跑。就这样,他一路跑上了大学,还在战争中奋不顾身地救下了几名战友并获得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军队最高奖项——国会荣誉勋章。战争结束后,阿甘凭借着闲暇时习得的乒乓球技术崭露头角,随后又买下渔船打鱼、捕虾,最终成了富翁。
为什么这样一个智力低下、没有背景的普通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阿甘专注执着的精神是分不开的。电影中的阿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一心一意,全力以赴。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有一天,阿甘在军营里边拆装机枪,他的速度非常之快,测试官还没巡视完一圈,他就已经把机枪装好了。测试官看到他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装好了机枪简直难以置信。
测试官问道:“阿甘,你怎么装得这么快?”
阿甘看着测试官回答道:“我都是按照您的吩咐做的,长官。”
测试官又说:“你可真是太聪明了,如果在军校里你可以去当将军。现在,你把它拆了重新再装一遍。”
阿甘大声地回答道:“是的,长官。”
于是,阿甘又拆装了一遍。
也许有人会说阿甘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不可否认的是,他或多或少是有那么一点幸运,但是,在阿甘的人生历程中,在他每一次执着的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专注”二字。也许,像阿甘这样简单纯净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他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一心只做认定的事情。心中的烦恼越少,精力才会越集中,这样才不会被其他事物诱惑,认定了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在战地医院里,其他人打乒乓球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而阿甘则是因为喜欢打乒乓球而不知疲倦地练习,有时他在梦中都在打球。像这样一门心思地去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地坚持,怎能不成功呢?大概就是这种单纯的专注让阿甘在自己的旅途中走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吧。
有句话说得好:“凡专精于一艺,必有动人之处。”
在全球众多企业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在几十年中都在坚持从事一个领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比如世界零售业的龙头沃尔玛,自1962年成立以来,自始至终都只做零售,曾经连续五年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居首位。发展至今,沃尔玛公司已经在世界上的十五个国家开设了八千五百家门店。再比如,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只专注于做汽车与配件,旗下的多个品牌车型畅销全球,赢得了顾客的口碑与赞誉。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都离不开这种专注的精神。我们的精力、时间和财富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用有限的资源去追逐更多的目标,那么就很容易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最后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专心地做一件事,才更容易获得成功。一个人如果能一辈子脚踏实地用心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宰相的职位一直空缺,国王想找一个有才能的人担任宰相。后来有大臣举荐了一位年轻人,国王为了考验这个人就让他把一个装满油的盘子从城东拿到城西,其间不准洒出一滴油,否则就要杀了他。国王的这个考验非常困难,因为从城东到城西的大街小巷上,人来人往。
这个年轻人端着盘子一丝一毫也不敢怠慢,他的父母和妻子怕他完不成国王的要求而被杀头,就在路边哭了起来,而他却当作没有看见,端着盘子继续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又有人冲他打招呼,他还是当作没有看见。走到一半的时候,街边突然窜出来一个疯子,满街乱爬吓得街上的人群四处躲避,而这个年轻人依旧端着盘子往前走,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就在他快走到城西的时候,突然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原来是一间店铺失了火,街上的人群顿时骚乱起来,人们纷纷跑去灭火。这个年轻人一边躲避着身边人的撞击,一边护着手中的盘子,仍然专心致志地往前走。最后,他到达了目的地,并且没有让一滴油洒出来。
于是,国王履行了承诺,让这个年轻人做了宰相。国王认为,如果一个人做事能够这样专心致志,就算是高山也能铲平,何况其他事情呢。
著名作家西塞罗曾经说过:“任凭怎么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有所成就。”
据说金融家巴菲特和企业家比尔·盖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两人相谈甚欢。在吃晚餐的时候,比尔·盖茨的父亲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巴菲特回答道:“我的答案是‘专注’。”而比尔·盖茨的答案也和巴菲特一样!
或许这就是成功人士的经验信条。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也说过:“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费尽心思,让你的思想更单纯,让你的产品更简单。但是这么做最后很有价值,因为你一旦实现了目标,就可以撼动大山。”而苹果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库克说自己从乔布斯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项就是:专注。他表示:“乔布斯笃信简洁而不是繁复,没人知道电子产品可以做成这样,直到乔布斯把它拿出来。”
比尔·盖茨、巴菲特和乔布斯可以说是非常富有的三个人,他们的成功秘诀值得我们学习。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专注”二字是他们共同的选择。比尔·盖茨在十三岁时就已经在软件编程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之后的创业道路上,他一直专注于软件开发这一领域,直到创立了微软公司,并且把它做成了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巴菲特一生可以说只专注于做投资,并且涉及的大部分都是他熟悉的领域,对自己不熟悉或者没有进行过深入考察的领域绝不贸然进行投资,哪怕其他投资人极力推荐,他也不会盲目参与。当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对其十分看好并且跟风投资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仍然只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当影视股泡沫破灭的时候,很多人都赔得血本无归,他却不受影响,继续保持骄人的成绩。而乔布斯也同样秉持着专注的理念,集中精力开发自己的产品,从而生产出了引领当代潮流的产品:苹果电脑和苹果手机等。
专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辈子能够用心做好一件事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得到、做得好的又有几人呢?所谓专注,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某项事物上面,不被外界事物干扰,让自身与所关注的事物融为一体。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从而高效扎实地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专注有时很简单,只要把精力都放在一件事情上,心无旁骛地去完成就可以;专注有时也很难,因为很少有人能够长年累月地专注于一件事情,我们可能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的考验。
专注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显示:当你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情时,将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从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会得到满足,并且拥有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获得专注力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找到你所喜欢的事物,做使你感兴趣的事情。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只有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才能更为持久地获得专注力。
在训练专注力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不会那么轻松,因此,当我们达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时,不妨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当你坚持一小时认真工作、学习,不看手机,可以奖励自己一些喜欢的零食,或者听听音乐休息二十分钟,放松一下。就算我们没有达成这个目标也不要自暴自弃,休息几分钟重新再来,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多专注五分钟,专注力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专注力的训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重点不在于你能坚持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而在于在集中注意力的这段时间内,不随意切换任务。一会儿工作,一会儿玩手机,注意力的反复转变是最不可取的,会直接对你的专注力造成损伤。
当一个人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的内心一定是平和安宁的。有句话说得好“由静入定,由定入慧”,慢慢地就会进入专注的精神状态。而当这种专注状态被打断时,他的大脑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刺激,从而影响其精神状态。
有调查显示,如果我们的注意力长期被打断或者分散,那么大脑就会启动与当前所做的事情无关的一些功能进行应对处理。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能否精神集中呢?很多人在年幼时都会做这样一个测试:医生会告诉你专注地盯着前方的某一个物体,然后再在你周围制造出一些声响或者亮光,如果你的目光总是随着这些响动变化,那么就证明你的专注力不是很好。
在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似乎很崇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一些工作或者做一些事情。但是,这其中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在乘坐电梯或者排队买东西的几分钟内,很多人都会拿出手机发条微信、看看微博、阅读一下新闻,这看似是在充分利用时间,但实际上却会重新编排大脑的功能,久而久之就会让人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比如在工作中,总想着拿出手机来看一看。正是这样频繁地切换注意力,使得人们的专注力逐渐下降,精神也越来越不集中。
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碎片化地利用时间,不仅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反而还会消磨专注力,从而拖延工作进度。事实上,纵观古今,凡是能够成就大业者,往往都会在某一领域仔细钻研,从而成为翘楚。
专注力是一种习惯,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很多孩子长大成人后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自制力和耐心就是因为在年幼时缺少对专注力的训练。因此,这就更需要家长们多多关注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让孩子从小树立保持专注的意识。
专注力不足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种:
第一种,精神不能集中
这种特征在孩子中最为普遍,主要因为专注力不足。由于年龄的原因,儿童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分散精神。并且,在做功课或是进行其他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因为粗心大意而犯错,很难按照大人的期待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当别人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孩子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此外对于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抗拒状态。
第二种,运动过剩
很多家长可能会发现,一些专注力差的小朋友会经常动来动去,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立,常常会不知不觉地玩手或者东摇西晃,不断地扭动身体。比如在幼儿园上课时,别的小朋友都能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好,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根本坐不住,他们会不时地想要离开椅子站起来。有一些孩子还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摇头晃脑、眨眼睛、啃指甲等。这些都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如果不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长大之后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伴随一生。
第三种,容易产生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不能限制,甚至完全不能加以控制。具有冲动行为的儿童常常不等老师说完问题,就抢着说出答案,或者是在别人讲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生硬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会非常特立独行,不能很好地和大家融为一体。
我们都知道专注力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环境、兴趣爱好、成就反馈等都会对专注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导致儿童专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有可能是生理条件失调导致的。
有研究表明,感统失调[1]表现为人的感官过于敏感或者过于迟钝。当发生视觉或听觉变化时,感官过于敏感的孩子会非常容易被外在其他不重要的影像或声音所干扰,如果是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忽略掉老师的声音或者是黑板上所写的字。与之相反的是,如果感官过于迟钝就会对声音或者图像刺激不敏感,这样一来,小朋友就容易出现听或看不清楚,漏掉或接收到错误的信息的情况。
而当小孩子呈现出好动、坐不住的情况时,很可能是前庭系统[2]或反射神经失调造成的。在前庭系统不健全的状态下,人的肌肉张力会出现明显的不足,很容易感觉到疲倦,孩子就会无法保持一定时间的坐姿或者站姿,从而导致注意力涣散。
其次,可能是心理条件失调导致。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心理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失衡导致的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有的可能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得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会在某一刻爆发出来,因此必须要引起重视。
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存在暴力倾向等紧张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孩子处于忧虑或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从而分散精力,影响专注力。
此外,如果孩子对事物缺乏兴趣,就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现象,那么在做事时,专注力自然会差。有些家长对孩子抱有过度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明明想要玩游戏、坐滑梯,而父母却为孩子在课余时间报满了音乐班、美术班等培训课,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孩子面对不感兴趣的东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也自然很差。
最后,注意力缺失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弱一些,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的特定区域的脑神经发育得不是很完善,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儿童多动症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常见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等,常伴有学习困难、适应不良等问题。很多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即使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从简单到极致的秘诀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一件事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而是一个人做了一件事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这一生要经历太多的事,面对的诱惑也是千千万万,只有不忘初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走向成功;而那些三心二意的人,很难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而这件事却让他享誉世界,一百多年以后仍然被人们铭记于心——这件事就是研究昆虫。
一天,有一位青年苦恼地请教法布尔:“我每天都很辛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费在我喜欢的事业上,但是却总是感觉没得到什么回报。”法布尔听了他的话先是称赞他是一位勇敢地投身于科学,并且十分执着的有志青年。听了法布尔的夸奖,这位青年十分激动地说道:“是啊,我不仅喜欢研究科学,还钟爱音乐,另外,绘画和文学也让我很感兴趣。我一刻不落地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这些爱好上了。”法布尔听罢立刻明白了这个青年的问题所在。他从衣服的口袋里拿出一面放大镜,让阳光聚焦在放大镜的一个点上,然后对青年说:“你不妨试着像这面放大镜一样,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相信你会有所成效。”青年听完法布尔的话,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精力过于分散是他一事无成的主要原因。而法布尔正是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了研究昆虫上,所以才在昆虫学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不能专注地做一件事,但要知道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是极为难得的!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保持专注。能够把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做到极致,非常不易。
保持专注,你才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取得非凡的成就。
曲晓兰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有一次,她接到了企业白领李伊岚的咨询电话。在电话中,李伊岚跟她讲述了自己的困惑:“我感觉自己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好像自己除了年龄在增长,其他都一无是处。这让我十分困扰,工作也变得消极了起来。”
听了这番话,曲晓兰连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李伊岚回答道:“我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想趁着年轻让自己多学习一些技能,给自己报了英语培训班、艺术绘画班和钢琴课。每天下班回家,还要去健身房锻炼一个小时,增强体质,但是由于课程时间实在太紧张一周只能去一两次。有时候晚上下课时间比较晚,导致睡眠时间减少,白天上班的时候精神不集中,已经被领导批评了好几次了。而我上了两个月的课之后好像也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感到很困扰。”
曲晓兰听了登时惊得睁大了眼睛,说道:“你每天要做这么多事情,很容易分散精力,因为你要顾及的事情太多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哪一件都做不好。”
李伊岚一边叹气一边说道:“我也知道精力有限,这样下去不仅工作做不好,其他事情也无法兼顾,那要怎样做才好呢?”
曲晓兰笑着说:“你要知道,人生在世,有舍才有得。你的问题在于想要的太多,如果你能舍去几个项目,在你的能力和精力范围内只留下一件事,把这一件事做好,再做其他的事情,很快就能看到成效。”
李伊岚听完,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专注一件事才是最难得的。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没办法保持专注,是因为过分关注外界,为自己制造不必要的焦虑。我们每天都能从网络上看到各种关于成功的新闻,而自己总是自怨自艾。曾经有一篇名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刷爆网络,许多人看后不免大呼焦虑,同样的年纪,别人在事业上风生水起,而自己还为了每天的房贷、房租殚精竭虑。
但是,这样的惶恐不安真的有必要吗?无数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焦虑,就越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其实,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意味着超越了许多人。
每天的工作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业余时间应该留给我们充实自己的同时感受快乐,而不应该陷在焦虑的氛围中手忙脚乱。每天想着如何快速成功,最终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事情要一件一件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不够专注、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人,是很难把事情做好的。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
著名的科学家玛丽·居里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爱好学习,不管身边的人怎么吵闹、周围的环境多么杂乱,都很难分散她的注意力。
一天,玛丽正在家里认真地做功课,她的姐姐和同学在她旁边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玩得不亦乐乎。然而,玛丽就好像没看见她们一样,依旧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看她不为所动,想试探她一下,看她是否真的那么认真专注。她们悄悄地在玛丽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因为晃动而掉下来。然而,让她们失望的是,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玛丽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却丝毫没有动,凳子仍然立在她的身后。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怀疑和试探她了,并向她学习这种专注的精神,也开始认真学习起来。
聪明的人可能有很多,但是能够专注地做事的人却少之又少,能取得成就的也许不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但是拥有专注力的人却很少有不成功的。虽然一个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肯沉下心努力做事,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其实,越是那些了不起的人,越是懂得保持专注的重要性。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飞向天空,一辈子都没有结婚。他们幽默地说:“我们没有时间既照顾飞机,又照顾妻子,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这些行为在他们的身上很好地体现了“专注”和“用心”这两个词。
相信大家都听过“废寝忘食”这个成语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他们一行人来到楚国沈诸梁的封地叶邑(今河南叶县附近)。楚国令尹、司马沈诸梁很欣赏孔子,于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沈诸梁虽然久仰孔子的大名,但他也只知道孔子是个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并且教出了很多贤能的弟子,于是便希望了解一下孔子。沈诸梁就向孔子的学生子路询问孔子为人如何。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虽然在孔子门下学习多年,却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就没有说话。
后来,孔子得知了这件事情,便对子路说:“为什么你不这样回答呢?说‘孔子这个人努力学习而不感到厌倦,甚至到了忘记吃饭的地步;乐于授业传道从来不担心深陷贫穷困苦之中;能够自强不息,甚至于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
孔子的话,显示出他远大的理想抱负,生活充实,精神富足。而孔子的一生也确实如他所说,为人师表,弟子三千,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孔子废寝忘食的故事。梁启超说过:“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真正有能力的人,都能够保持专注,创造自己的独特价值。
注释
[1]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即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
[2]内耳管理头部平衡运动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