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说未来不可见:家庭教育规划手册
- 陈筱芝
- 14字
- 2021-02-26 11:40:56
第一篇 家庭教育战略篇
第一章 家庭教育焦虑产生的原因
社会变化带来的不确定焦虑
走出家庭教育的“茫、盲、忙”怪圈
你知道未来会淘汰什么样的人吗?
你现在培养的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吗?
你现在给孩子做的准备,是有想法的准备,还是“随大流”呢?
问题的背后,是你对孩子长远的思考,父母的格局和眼界决定孩子在未来能走多远。
每个人都处在时机的起点
人一生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你永远不知道每次的选择对未来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每次的选择犹如亚马孙河流域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都可能在遥远的得克萨斯州形成飓风。而现在是过去无数次选择的叠加结果,现在的每次选择,也是未来的起点。
总有人说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天啊!我真希望在互联网爆发的时候去创业,因为那是创业的最好时期。”或者“早知道股市发展得那么好,我就应该多买股票,这样我早就财务自由了。”“我怎么没在房地产业快速爆发时,利用资金杠杆多买房子?否则现在光收房租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你怀念过去到处充满机会的时代,而忽略你正在经历的当下,等将来回想时,“现在”仍然是机会遍地的“过去”。如果你认为过去是最好的时机,同样,现在和未来也是最好的时机,可以说,任何时候我们都正处在下一个时机的起点。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现在仍然没有被发明出来,机会永远都存在,什么时候都为时未晚。未来充满期冀,当下,是未来机会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是开始的开始。
未来是机会还是风险,取决于你的选择
《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说:“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我们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经济学家发现,全新的东西很少,大多数的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这种重组就是重混,是世界发展的方向,是重要的趋势。”
越在重大改变的时刻,越会出现两极分化,成为赢家和输家有时只在一念之间。现代社会看上去似乎和过去没有太大不同,实际上已装上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个人而言,社会的每次升级,就意味着“个人操作系统”也需要升级,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在这个时代,科技正在打破地域限制,文化正在交融,孩子不再像父母辈一样,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固定的工作场景、有限的竞争对手。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家庭教育可选择的资源范围也从省际向国际不断突破,我们的下一代势必将在全球展开竞争,下一代的思维方式亟须与世界对接。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有体系都在不断升级,你要如何升级孩子的“底层操作系统”,来面对时刻变化的世界呢?用老一套培养孩子的经验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孩子呢?以上都是家庭教育急需思考的问题,事关孩子在未来是被生活“奴役”,还是可以选择生活。我们也许无法预见未来,但作为父母,你仍有选择。
改变“茫、盲、忙”的家庭培养局面
你可以选择孩子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未来面前。
每个家庭都在思考孩子的未来,父母通过自我对未来的认知培养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规划的起源,教育行动紧紧围绕规划展开。
在未来可预见的条件下,教育规划是件相对简单的事情,沿着原有的成功轨迹培养即可,也可走捷径,借鉴或“抄袭”其他成功家庭的“培养作业”。但目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产业及人才更迭频现,未来的不确定性被放大,原有对成功的定义受到挑战。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传导到家庭教育上,就让父母变得焦虑、迷茫,甚至恐慌起来。
社会往往很残酷,时代抛弃你时,连“再见”都不说一声。
想想十多年后孩子要面对的社会,焦虑和迷茫不能帮助父母解决培养问题,反而会让父母在面对选择时茫然不知所措。一旦选择观望变化或过度解读变化时,家庭教育会因此变得谨慎或过度应对起来,父母从“茫然”地看未来到“盲目”地培养孩子,最终导致孩子“忙碌”地做各种应对准备。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要想让孩子装上适应未来的“底层操作系统”,父母要学会接纳社会的改变,了解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成长。在孩子没有具备相应能力时,做好成长引导,在孩子具备思考和发展的能力时,学会适时地退出,这就是为人父母的修行和职责。
你的成长,不仅是对孩子的一时负责,更是为孩子的一世负责。
避免“从众效应”的干扰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既然孩子不相同,教育应该是相同的吗?
现在有多种流派的教育理念,每个流派的起源、初心、背景、地域、所处的经济、文化等都有差别,这些差异使父母不能完全采用“拿来主义”,需要经过甄别,并根据我国国情、家庭和孩子的情况进行改进后方可尝试。
中国的教育很特殊,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仅2020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就达到1000万人,放眼全球,没有任何国家有如此庞大的学生基数。庞大的基数,有限的优质发展机会,让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读个好大学才能提升孩子的社会竞争力是中国父母普遍的认知,因此,高考就成为孩子们不可回避的压力源。当竞争不可避免,学习成功经验就成为最有效的捷径,于是谁家孩子学习好,谁家孩子考上了顶尖大学,这些“学霸”的成长经验就成为父母们竞相追逐的“宝典”。
但随着社会发展,丰富的业态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机会,通往向往生活的道路上出现了多种路径,人们纷纷开始思考向往生活的含义及准备方法。有些家庭经过数代积累和发展,财富、地位、见识等已经与其他家庭产生分化,不同阶层的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思考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有些父母的目标已经从追求好学校到期望孩子拥有多种可能的人生。追求的变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差异化。
别让独一无二的孩子被“从众效应”裹挟
作为父母,你一定会加入“家长群”。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就意味着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共度一段时光。被家长群包围的教育界人士说:“在群里,能看到各种父母的不安、焦躁,随时都有人问在哪里补课?讨论学习排名,孩子的一点点问题都会被父母用‘放大镜’放大,引发群里的讨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肯定要感染上他们的‘焦虑病’。”
要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就是“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让人在一个群体里慢慢变得心理趋同,容易接受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在群体中,具备足够强大的能力来抵挡暗示的人寥寥无几,从众的人很容易迷失在趋同的洪流中。
择校不仅是选择一所学校,而且是在选择志同道合的父母,更是在寻找教育理念一致的家庭,寻找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环境。从众效应对没有定力的孩子影响更明显:
在爱攀比的学校里,周边孩子都在关心服装品牌、消费水平,崇尚拜金主义,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虚荣起来。
如果周边的同学都追星,爱谈论演艺明星的鸡毛蒜皮,为了获得同龄孩子的认同,你的孩子也会开始追星。
如果遇到爱学习的伙伴,大家喜欢互相讨论、交流,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就会爱上学习。
对父母而言,当你进入某个家长群体,若无定力和信念,很容易迷失在这个群体培养孩子的方式中。
如果群体都在焦虑升学问题,你的周边就会充斥各种升学信息。
如果群体都关注孩子的成绩,那么他们谈论孩子补课、“刷题”就是常态。
如果群体关注孩子的平衡发展,你就会收到各种不同的活动、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等内容。
在“三人成虎”的环境中,能胜出的父母都是对孩子的未来有长远思考的父母。
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特质、成长节奏、兴趣还是发展方向都有差别。工业时代的教育是标准化的,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呈现个性化的特征。如果在学校学习同样的知识,放学后参加同样的培训,无法体现个体差异,进而要因材施教。如果没有差异化特长,孩子就只能一味拼成绩,平凡的孩子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人生机会呢?
从众效应裹挟的不仅是你,还有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只有坚定的信念和教育初心才能让你保持清醒。你不从众,因材施教,才能让孩子最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