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从初中开始的,我就开始追小说了,那时转到城里读书才两三年,没什么朋友,好不容易小学有几个挚友却又分班分掉了。
我是个内向的人,沉默寡言是常态,特别是对不熟的人,所以整个初中,我几乎没交新朋友,和我一个寝室的人,我也没有什么很要好的,就是平平常常,交流不多。
初一至初二是走读,每天早上搭公交去学校,下午大概五点多放学,又搭公交回去,晚上就一直在看小说了。
经常看到两三点才睡,早上六点半又要起来,那段时间总是精神不太好,我也感觉脑子有问题。
总想到人啊鬼什么的,总想到死啊什么的,脑子里乱糟糟。
那时总想,人为什么而活,又是因为什么活着。
那时看多了仙侠,总觉得人的灵魂始终是活着的,就算肉体死亡了,精神也应该是存在的,不然这个世界应该就不存在了。
现在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学了哲学吧,专业点就叫主观唯心主义,其实我是比较偏向这块的。
假如死亡就像睡着了一样,没有意识,那么这个世界对自己而言就不存在了,因为你感受不到世界的存在,保持这种状态下去,一个人死亡了那么就相当于永远没有意识,那么相对个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不存在了。
所以我总觉得一个人是有灵魂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种想法一直伴随我很久,直到现如今也是,只不过在初中时对我的影响极其恶劣。
那时有点抑郁吧,也没和谁交流,体育课我就走到远远的别上去一个人,选座位我也是挑的最后一个左边靠窗的位置。
说来也惭愧,我都不记得自己的同桌是谁,也有可能自己的大脑不自觉的加工改造了,我有时竟然会想起自己一直是一个人坐的,没有同桌。
我也是很胆小的,其实初中那时候抑郁,不想去读书,又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晚上尝试着自杀,我试着用刀割手腕,但只割开了一道口便觉得痛,就没试了,又想着跳楼,却又怕死相太难看,想吞药,又怕死得难受,跳河又怕遗体烂了……那时候想了很多,脑子很矛盾,幸好都走出来了。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那时候不想读书,我就往山里跑,一直走,希望能跑到一个廖无人烟的地方,后来走出山了,还是没有幸运的找到桃花源,饿了三餐吧,没带钱什么的,随处找了块地睡觉,那时候真的很迷茫,就像现在一样。
后来回家了,爷爷在外面找了我很久,惹他担心了。
其实我一直是问题人群,不现实,不计后果,很冲动,抑郁,不喜欢喧哗吵闹,却又在独处时感到孤独。
也许是因为这些经历吧,我反而更向往虚拟的世界,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虚拟的世界,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没有,终究只是一时过客,跟着角色走过一段人生。
也可能是因为现实里得不到吧,特别喜欢书中的生活,想青衣仗剑走天涯,逍遥自在;想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文化;想参军作战,收复国土;想成为民族企业家,照顾好家人,又能为民族复兴做贡献……
想得太多,又无法实现,只能在虚拟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