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学制

Ⅰ.学制底起源

十九 学制底意义

什么是学制?很简单的答案是“学校的系统制度”。我们若把此七字分析来讲,应注意:1.学校,2.系统,3.制度三事。换句话说:只有学校,而无系统组织及为国家法律所规定,不得据为“学制”。在事实上,中国各地都有私塾,其教学精神与方法亦大半可通行于各私塾之间,而且因为义务教育不曾普及,国家亦勉强认其存在(因为要受取缔,故为勉强容认),但我们不能称之为“学制”,就是因为它不合上述的两个条件。故真的学制第一要有学校,组织、行政、教学、训育各方面的要旨须共同通行于一国之内,而为国家法律所规定或承认;第二要有一贯的系统,即学生能按照一定年龄继续入其年力相符之学校以求学。

“学制”两字底意义,照上面解释已经很明白,但是有许多人常把它与教育制度混为一谈。实则教育制度底范围很广:有教育宗旨、教育行政、教育方法、教育经费、学校制度等等,学制不过其中之一部分,决不能混而为一。教育制度在教育研究上诚然也很重要,不过我们注重在教育常识,而学校制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最密切——无论何人都当进学校,无论何种父母都当送子弟进学校,均不能不受学制之支配。教育行政多关系于办理教育事业者,教育经费大部分属于国家政策底范围内,与一般人底关系较少,故只述学制而不及教育制度。

二十 学制底由来

学制不是凭空产生,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的。初民固无所谓学校,更无所谓学制,后来社会组织日繁,分工日细,专施教育的学校成立,一般专负教导儿童责任的人因着社会的需求创出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方法,逐渐为一般人所采取、模仿,而成为一种通行的规律。此时国家为谋全国人民的便利,斟酌社会上已通行而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而加以法律的规定,使全国照行;等到社会需要变迁,学制也跟着修改。这是学制构成的普通情形。

但学制的构成也有与此相反的:例如中国自清朝变法以后的学制,都是先在纸上凭空造成一种系统的图案形式,然后再照着去办学校。这种办法虽然很简单,但总难适用:因为初定学制系统图案时,既不注意于调查社会的情形以社会的需要为根据,制图的标准便只有两种:一是凭少数人的主观见解,二是抄录外国已成的东西。此种“急就章”,虽然在后进的国家难免不采用,但因为太急的原故,常常发生很大弊端而使国家社会都受很大的恶影响。所以学制的构成要以第一种为正轨。

二十一 学制底效能

学制既由社会的需要逼促而成,学制底效能当然是适应社会需要。然而对于国家还有两种重要的职能:第一是谋国民精神之统一,第二是谋国民能力的增加。我们说过教育是改进人生的活动,无论何人都当受教育,但各人应当受什么教育,教育者用什么方式去施教育则不可以各人底个性与此时此地的需要以为衡。学制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此规定之内,自然有许多细节可以按照国内各地的情形与各个人个性底差异而任国民自由伸缩,但学校系统底要素如学年之规定,学校种类之区分,却是根据国性国情而定。法律之施行既有强制性,则学制规定四年义务教育,人民受义务教育之时间最少当为四年,如为六年亦当为六年;而某种学校实施某种教育,国民之入某种学校者,最少亦当实受某种教育而有某种能力。倘国民是遵守——而且应当遵守——法律的,共同遵行学制上所规定的种种,国民底精神无形之间已有统一的结合,而国民底能力也可因法律的督促与互助的精神而增高了。

学制对于教育的进行还有许多便利:一国有了一定的学制,教育者即可照其规定按部就班进行,可以省去许多在学年与学校种类上的踌躇时间;而各级学校都有定型,并可在同一的范围内共同研究各种设施以为改进的张本。而且,学制有定型,办理教育事业者照着办学校,学生按其需要照着进学校,社会秩序也无形受其影响而更井然有条。

学制对于国家社会及个人自然有许多好处,但因为它是一种定型之故,便又容易流于机械而阻教育底进步。这种弊端尤容易在第二种情形之下构成的学制中发见。俗话说“有利必有弊”,世界上一切事业大概都不能逃此论断,只看运用制度的人怎样趋利避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