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疫情激流中挺立的呼吸内科医生

2020年3月8日,武汉市第四医院胡建武医生在隔离病房为重型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
疫情如潮,医务人员筑起人民健康的堤坝。在成千上万坚守的白色身影中,胡建武作为武汉市第四医院一名呼吸内科医生,责无旁贷守最难的阵地,啃最硬的骨头,带领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救治患者、采集样本、转移患者,托起新冠肺炎患者生命的方舟。

警钟——发现疫情苗头做好患者登记

2020年刚刚来临,胡建武的心弦随着越来越拥挤的诊室逐渐绷紧:门诊量翻倍、越来越多的肺部感染、不明原因……一个个关键词提示着危险正在逼近。胡建武和同事一方面做好防护,另一方面登记了近300名需要住院患者的信息,最早实施了轻重分流的政策,让重型患者及时住院,轻型患者及时隔离。
“那段时间工作做得很苦,患者的警惕性不高,所以每一个疑似患者,我都要讲十几分钟。”胡建武的门诊时间越拖越长,本该中午12点结束的门诊,往往下午1点半他才能“下线”,匆匆吃几口饭,又继续回诊室看诊。
1月20日,病毒“人传人”的消息公布,武汉市第四医院西院区被要求就地改建成传染病院区。胡建武和科室同事顶着患者的不解、抱怨甚至吵闹,一一劝说患者离院或转移。在一片紧张和焦躁中,胡建武的内心神奇地定下来:“既然来,那就战!”除夕当天,胡建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恳请组织将他派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危险的地方。
“我也害怕,但是我一定要上。因为我是专业的,这就是我的工作。”

带头——最危险的事情留给自己做

1月24日,除夕,真正的“战役”打响。防护物资紧缺、患者去世、同事病倒……短短一个多月,愤怒、无力、悲痛,甚至绝望,胡建武几乎把所有的情绪都经历一遭,但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咬紧牙关坚持!
在20楼病区的这个阵地,胡建武是指挥官,肩负着带领团队抗击病毒、保卫患者的重担。他将最难的任务留给自己,采集咽拭子标本、陪同转诊确诊患者等最危险的工作,胡建武都是亲自完成。
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医生和患者极为接近,将采样棉签伸入患者咽喉,擦拭咽后壁取样。随着患者的呼吸、呃逆,带着高浓度病毒的气息从患者喉咙直接喷出。“戴着口罩、面屏,全部防护都做好了,还是不敢呼吸。”胡建武坦言。

转运——15公里路程是此生最难熬的路

最让胡建武难受的,并不是工作的危险性,而是十几年从医生涯中罕见的两难与无力。
胡建武印象最深刻的,是17号床的一位患者沈先生。刚入院,他就是胡建武重点观察的对象。住院期间,患者情况逐渐恶化,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胡建武知道,他唯一的机会是转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进行气管插管。可转院,也不亚于一场生死赌博:患者血氧饱和度不到80%,随时可能因为缺氧死在救护车上。
尝试转运时,患者体重太重,几个人都无法将他抬上担架,只能让他走两步躺到担架床上。就是这短短两步,让他的血氧饱和度掉到60%。他眼里含着泪看向胡建武:“我会死在路上,对吗?”
此时的胡建武内心万分煎熬,“因为我也没有答案,生死的压力太大。”胡建武说。冷静下来,他判断患者转院的生机更大,顶着巨大压力,劝说沈先生转院。为了让患者安心,胡建武一个人亲自护送沈先生转院。在去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半个小时车程里,胡建武全程都盯着血氧饱和度数值,“生怕血氧饱和度掉下来,一路上都在祈祷!”
一个多月过去,胡建武仍能回忆起当时的揪心与煎熬:“全程都在想,‘千万别死’和‘怎么还没到’。”沈先生是幸运的,一路吸氧,他撑到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进了重症医学科病房,经历垂危、插管、抢救,最后病情平稳。
在这段15公里的路上,胡建武亲自护送了数位患者。有的人,在终点重获新生;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返程;还有一些人甚至没有转诊的机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们仍然意识清醒地祈求医生救命。
“我无能为力,这是我作为医生最痛苦的时刻。”

心疼——7岁女儿每天视频一次哭一次

胡建武和妻子都是武汉市第四医院的职工。面对胡建武的决定,身为药师的妻子没有怨言。“我们都是医务工作者,有些话不需要说,就明白对方的想法。”胡建武说。
妻子的支持,让胡建武充满力量,而7岁女儿的泪水,却让胡建武格外愧疚。
“女儿每次视频通话都哭一场,喊‘爸爸回来’”,胡建武说,女儿其实不是爱哭的性子。以往他在省外进修,几个月不回家,孩子虽然思念,也不会天天要求视频,现在却每天一次视频通话,流着泪为爸爸着急。“她已经意识到这次和以往都不一样。”
幼年时,胡建武看战争片,荧幕里,战士们前仆后继冲上去。他不解:冲上去不是送死吗?要换我,就找一个地方躲起来。
几十年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胡建武却明白了那些“冲上去”的意义。“这是从我进入医学院就刻在心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对家人更深的爱与保护,只有我和我的战友扛住,才能保护我们身后的人”,胡建武说。
(武汉市第四医院 陈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