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脊髓灰质炎

【概述】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肢体迟缓性瘫痪的急性传染病,可导致肢体残疾甚至死亡。在广泛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OPV)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2000年WHO西太区宣布中国已基本消灭脊髓灰质炎。但是,我国仍面临野病毒(WPV)输入性感染的风险,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 virus,VDPV)感染病例仍时有发生。

【病原和流行病学】

PV为RNA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Ⅲ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唯一传染源,在潜伏期末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强。粪-口途径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鼻咽分泌物及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是婴幼儿,发病年龄以6个月~5岁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

【诊断】

1.流行病学史
有脊髓灰质炎患者接触史;未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35 天,平均为1~2周。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和瘫痪型。90%~95%的PV感染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非特异性表现,如发热、不适、畏食和咽痛。顿挫型因病毒未侵入神经系统,故症状轻,在上感样症状出现后1~4天,体温下降,症状消失,不发生瘫痪。瘫痪型的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进入瘫痪前期,主要表现为热退后2~6天再次发热,肢体及颈背部疼痛,小婴儿拒抱,较大儿童体检时出现三角架征(患儿从床上坐起时两上臂向后伸直以支撑身体)、头下垂征(将手置于患儿肩下抬起躯干,其头下垂,与躯干不平行)及吻膝试验阳性(患儿坐起后屈曲膝关节和髋关节,不能自动地弯颈使下颌抵膝)。患儿多于再次发热后3~4天时进入瘫痪期,又可分三型:①脊髓型:最常见,以双侧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特点,并以单侧下肢为主;②延髓型:主要表现为脑神经麻痹及呼吸循环受损表现;③脑型: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和肢体强直性瘫痪。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脑脊液早期特点为细胞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
4.病原学检查
一般在发病1周内从咽部、血及粪便中可分离出PV,但较难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如果血清和(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在恢复期中和抗体滴度≥4倍升高,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多见于年长儿,不呈流行性。起病缓慢,体温正常或低热,锥体束征常见,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瘫痪特点是逐渐发生,呈上行性和对称性,多伴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增加,细胞数正常,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其他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A组、ECHO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引起肢体迟缓性瘫痪,鉴别需依靠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查和病毒分离。
3.假性瘫痪
年幼儿童患骨关节疾病(如骨折、骨髓炎、关节炎、脱位、骨膜下血肿、急性风湿热及非特异性滑膜炎等)或肌内注射引起局部疼痛时,可影响肢体的活动。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体检或X线检查可以鉴别。
4.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常有家族史及周期性发作史,无发热,往往突然对称性瘫痪,发作时血钾多降低,补钾后很快恢复。
5.流行性乙型脑炎
起病急,高热,迅速出现嗜睡、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加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1.前驱期与瘫痪前期
应卧床1周以上,避免过劳、外伤及手术;补充营养、多种维生素及水分。注射人丙种球蛋白。对症处理包括应用退热镇痛剂、局部湿热敷及热水浴。
2.瘫痪期
治疗主要有:
(1) 保持肢体功能位:
以免发生垂腕、垂足等现象。疼痛消失后进行主动或被动锻炼,避免骨骼畸形。
(2) 适当营养:
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及大量水分,畏食者可插胃管喂养。
(3) 促进神经传导的药物治疗:
口服地巴唑0.1~0.2mg/ (kg·d),疗程10天;加兰他敏0.05~0.1mg/(kg·d),肌内注射,从小剂量开始,疗程30天,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新斯的明0.02~0.04mg/(kg·d),肌内或皮下注射。
(4) 脑干型瘫痪:
监测血压、呼吸及心率,观察有无呼吸肌麻痹,并及时处理和抢救。保持合理的体位,以防唾液、呕吐物吸入。最初不用胃管喂养,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液及脂肪乳剂。咽肌麻痹,分泌物积聚时,行体位引流和吸引,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肌麻痹和吞咽困难同时存在时,应早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有肺部感染时,给予适当抗菌药物治疗。伴循环衰竭者,需按感染性休克处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恢复期
加强肌肉锻炼如按摩、针灸及各种物理治疗,尽可能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可继续使用促进肌肉冲动传导的药物。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患儿和疑似病例均应及时隔离,至少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环境及个人卫生管理,加强水、粪便及食品的管理。对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品要彻底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是本病预防的主要措施。目前普遍采用脊髓灰质炎混合多价糖丸,从生后2个月开始初次免疫,间隔4~6周,连服3次,4岁时再加强一次。发现脊髓灰质炎疑似病例后,需行应急接种,即区域性强化免疫。被动免疫适用于未服过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内小儿或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

➢附:脊髓灰质炎的诊治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