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分子流行病学是由传统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是从分子水平揭示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已在众多疾病的病因研究和防治实践中得到了应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是目前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应用最广泛、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展,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成为国际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然而,国内该领域尚缺少专业著作,缺乏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为此,我们组织国内外在本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编纂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专著,系统介绍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为了确保本书能够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我们在广泛征询专家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本书的主体框架和编写原则。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其中总论部分共7章(第一章至第七章),是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部分,系统介绍相关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并注重引入最新的、受到广泛关注的理论、技术和成果;各论部分共17章(第八章至第二十四章),从各部位肿瘤的流行概况和危险因素着手,以生物标志物为主线,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与肿瘤预防、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在介绍国际最新进展的同时,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成果和应用。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总论部分兼顾了不同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平,力求将相关原理和方法介绍与实际应用的典型实例相结合,以增强读者对相应内容的理解;各论部分在力求各章节框架相对统一的基础上,尽量保持不同章节的特色,并注重介绍国际最新进展以及发展方向。附录中提供了本领域常用的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工具和软件等,为读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便利。本书的出版将填补国内该领域专著的空白,可以作为肿瘤学、流行病学及相关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专著的编写人员均为活跃在国内外肿瘤遗传学和分子流行学研究领域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没有他们的辛苦努力和无私奉献,本书将无法高质量按期完成。特别要感谢两位主审林东昕院士和魏庆义教授,他们认真审阅了本书的章节,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和建议,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书稿增色不少。感谢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领导和同志们在定稿会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书稿交付前夕,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靳光付、董静对书稿进行了统一的校对和修订,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异常迅速,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我们常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本书编者力求呈现给读者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较新的研究成果,虽几易其稿,然而编者能力所限,难免出现纰漏或谬误,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本书出版时,正值南京医科大学80周年诞辰,谨以本书作为向南京医科大学80周年华诞奉献的一份礼物。

沈洪兵

2014年4月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