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儿全身麻醉的恢复

停止给予麻醉药后,麻醉恢复就开始了。恢复患儿心血管反射、自主呼吸功能、意识能力,恢复的时间过程应尽量短,主要目的是尽快恢复患儿内环境稳定机制及各种保护性反射功能。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还应没有副作用,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恢复期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也会干扰患儿的恢复。
一、麻醉苏醒体征
麻醉变浅时,依次出现下列呼吸体征:自主呼吸、呼吸不规则、出现吞咽动作、出现吸气末停顿。
二、拔除气管导管

(一)拔管时机

拔除气管导管的操作必须特别小心以免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如喉痉挛或误吸胃内容物。这两种并发症均能快速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抑制。安全的拔管时机是患儿完全清醒或者处于适宜的麻醉状态。在深麻醉下拔管可避免对喉反射的刺激,但可能会导致分泌物误吸、胃内容物反流或喉、舌软组织松弛阻塞上呼吸道。清醒拔管有利于气道异物的咳出及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但患儿在等待拔管过程中可能不耐受导管,出现屏气、呛咳,造成拔管后喉头水肿。有时对麻醉深度判断不准确,在这两种麻醉状态之间的浅麻醉状态下拔管,小儿麻醉后拔管时机是在清醒前拔管还是在清醒后拔管,要根据手术中麻醉的方式、麻醉中的用药及手术对上呼吸道的影响来确定。

(二)深麻醉下拔管技术

正确应用深麻醉下拔管技术,可以减轻拔管时对呼吸道的刺激及由此引起的反射。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一般情况好并且术前禁食,没有气管管理困难的情况。手术部位不在口腔及咽喉部的患儿。对有哮喘的患儿用深麻醉拔管也是有益的。
深麻醉拔管的前提是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应该让患儿自主呼吸,吸入挥发性麻醉药来加深麻醉,来保证心肌不被严重抑制。确认患儿有适当麻醉深度后,就可以拔出气管导管。拔管时让患儿处于侧卧位状态,可以避免口腔分泌物流入或吸入气管内,拔管后立即用面罩吸入100%的氧气,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能需要轻轻托下颌,并要认真观察监测患儿的呼吸状况。深麻醉下拔管后,患儿在苏醒期如果咽喉部受到刺激,仍可能发生喉痉挛。所以,这个期间需对患儿进行严密观察,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并应有适当的设备及人力准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喉痉挛或误吸。

(三)清醒拔管技术

可疑饱胃患儿、肥胖患儿、气管管理困难的患儿、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口咽气道受压患儿需要清醒拔管,在拔管前注意保护性咽喉反射要完全恢复。
清醒气管拔管的要点是在患儿从深麻醉到充分清醒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处于浅麻醉状态,浅麻醉状态时应尽可能避免刺激患儿,以防止此时患儿不能耐受气管导管。手术结束,包扎好伤口,在一定深度的麻醉下清理患儿口腔咽喉分泌物,松解气管导管固定物、停止各种麻醉药的给予,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加大吸入氧流量,作好拔管前的各项准备,然后等患儿充分清醒,拔除气管插管。
清醒拔管时易出现的问题是喉痉挛。所以,要防止拔管时喉痉挛,需遵循以下原则:充分清醒下拔管、拔管前吸净口腔、咽喉部分泌物。拔管后立即牵拉下颌,以拉长声门上的软组织。

(四)转送至麻醉后监护室

当通气满意后,患儿就可以转送至麻醉后监护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侧卧位、给予面罩吸氧、清理舌体和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及防止误吸。转送过程中,清醒及活动的患儿要观察其胸廓的运动、气体交换、口唇、甲床和皮肤的颜色,而对于嗜睡状态的患儿要用听诊器监测心率和呼吸音。对于有心肺疾患的患儿在途中必须使用便携式脉搏SpO 2仪监护。
麻醉恢复期是小儿麻醉的高危期,小儿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呼吸道问题。因此,在整个苏醒过程中,应监测患儿呼吸频率和幅度、气道通畅情况、ECG、心率、血压和SpO 2,直到患儿完全清醒,出复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