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理解剖、药理

第一节 生理解剖

一、呼吸系统
婴儿头部及舌体相对较大,气管和颈部较短。鼻孔大小约与环状软骨处相等,婴儿鼻腔狭窄,易被分泌物或黏膜水肿所阻塞。由于婴儿主要经鼻腔呼吸,因此鼻腔阻塞可产生呼吸困难。婴儿喉头位置较高,位于第3~4颈椎平面(成人第5~6颈椎平面),且会厌软骨较大,呈U形,可妨碍声门显露,造成气管插管困难。婴儿喉头最狭窄部位是环状软骨处,该处呈圆形,可无明显漏气,故婴幼儿一般不需用带套囊的气管导管。但6岁以后儿童,喉头最狭窄部分在声门,而声门不呈圆形,应该用带套囊的导管。
新生儿和婴幼儿肋软骨成分多,胸壁顺应性高,而肋骨对肺的支持少,难以维持胸内负压。同时肺泡小数量少,降低了肺的顺应性。因此,每次呼吸均有功能性呼吸道闭合。新生儿和婴儿肋间肌中提供重复作功能力的Ⅰ型肌纤维少,当Ⅰ型肌纤维缺少时,任何因素所致的呼吸做功增加,均可引起呼吸肌早期疲劳,导致呼吸暂停、二氧化碳蓄积和呼吸衰竭。婴儿胸式呼吸不发达,胸廓的扩张主要靠膈肌,如果腹腔内容物增加,势必会影响膈肌活动影响呼吸。
新生儿肺泡面积约为成人的1/3,但代谢率约为成人的两倍,故新生儿呼吸储备有限。新生儿主要通过增加呼吸频率(RR),而不是容量来满足高代谢的需要,故婴儿呼吸频率较快。功能余气量的降低有着重要的意义,它降低了缺氧阶段(比如插管时)的氧储量,使患儿容易发生如肺不张和低氧血症等呼吸危象。
二、循环系统
新生儿由于卵圆孔和动脉导管闭合,心室作功明显增加。与成人相比,新生儿的心肌收缩性肌群发育差,心室顺应性较低,每搏量较小,使新生儿和婴儿有心力衰竭倾向。心脏对容量负荷敏感,对后负荷增高的耐受性差,心排血量呈心率(HR)依赖性。由于每搏量增加较少,当心率变化时心输出量会发生显著改变。
正常新生儿收缩压60~80mmHg,舒张压40~50mmHg,HR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血压(BP)逐渐升高,脉搏(P)亦渐下降,至12岁时与成人相近。
婴儿脉搏较快,6个月以下婴儿麻醉期间如脉搏小于100次/分或较大的儿童HR小于60次/分时,应注意有无缺氧、迷走神经反射或低血容量,要立即判断是何种原因及时纠正心动过缓。血容量估计早产儿为95ml/kg、新生儿为85ml/kg、小儿为70ml/kg,按公斤体重计比成人大,但因体重低,血容量绝对值很小,手术时稍有出血,血容量会明显降低。
三、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发育不健全,皮下脂肪菲薄,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麻醉期间由于手术时间长、伤口暴露、低室温、输入冷的液体,使更多的热量容易散失到环境中,故体温容易下降。可造成麻醉苏醒延迟、心脏容易受到激惹、呼吸抑制、肺血管阻力增高及药物疗效改变,故新生儿麻醉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对于新生儿最理想的环境温度是32~34℃,早产儿为35.5℃,相对湿度为50%。
6个月以上小儿体温有升高倾向,诱因有术前发热、脱水、环境温度升高,应用胆碱能抑制药、手术单覆盖过多以及呼吸道阻塞等。体温高造成氧耗量大,容易发生缺氧,体温过高可诱发惊厥。麻醉期间应监测体温,并保持在正常范围。
四、神经系统
新生儿已有传导痛觉的神经末梢,外周神经与脊髓背角有交通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已发育完全。新生儿能感知疼痛,对伤害性刺激有应激反应,故新生儿应和成人一样,手术时要采取完善的麻醉镇痛措施。
五、肝肾和胃肠系统
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药物的酶诱导作用不足。随年龄的增长代谢药物的能力迅速增加。新生儿对药物的结合能力差,导致新生儿黄疸;降解反应减少,清除半衰期延长。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钠的吸收能力低,对葡萄糖、氨基酸、钾等的吸收也少,且不能保留钾,对液体过量或脱水耐受性低。2岁时可以达到成人水平。
新生儿胃液pH呈碱性。吞咽与呼吸的协调能力4~5个月才发育完全,故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高。
六、体液平衡和代谢
小儿细胞外液占体重比例大,容易发生脱水。婴儿脱水5天,细胞外液即空虚。成人发生此现象可以延长到10天。
小儿氧耗量高,麻醉期间应常规吸氧。小儿对禁食及液体限制耐受性差,故术前禁食时间应适当缩短,术中适当输注葡萄糖。
小儿基础代谢高,细胞外液比例大,效应器官的反应迟钝,常需较大剂量的药物,易出现用药过量及毒性反应,麻醉时应控制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