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国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分布特点及变化势

一、中国肿瘤发病情况及地区和人群分布

恶性肿瘤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中国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08年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282万,因肿瘤死亡人数达193万。《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恶性肿瘤是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

二、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现状

(一)肿瘤登记报告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每年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对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数据进行及时的报告,作为权威性的肿瘤监测体系,肿瘤登记数据全面反映了我国肿瘤负担的现状,为制定肿瘤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2010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共收集到全国48个登记处上报的2007年肿瘤登记数据,通过对各登记处数据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其中38个登记处(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7个,县和县级市21个)的数据被全国肿瘤登记中心采纳,作为2007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合计数据。38个登记处2007年覆盖登记人口59 809 313人(男性30 228 938人,女性29 580 375人),其中城市人口44 609 139人。共报告新发病例165 171例,其中男性92 266例,女性72 905例。报告死亡病例105 916例,其中男性66 248例,女性39 668例。

1.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

根据2010年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07年登记地区发病率为276.16/10万(男性305.22/10万,女性246.46/10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简称中标发病率)为145.39/10万,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世标发病率)为189.46/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21.68%。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84.71/10万(男性305.76/10万,女性263.20/10万),中标发病率143.18/10万,世标发病率185.89/10万,累积发病率为20.94%,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51.07/10万(男性303.65/10万,女性197.41/10万),中标发病率155.57/10万,世标发病率204.10/10万,累积发病率为24.47%。城市与农村相比,发病率无论男女城市均比农村高,中标发病率、世标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男女合计和男性农村高于城市,而女性则城市高于农村(表8-1)。
表8-1 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主要指标

2.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

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随年龄的升高而上升,到80~岁年龄组时达高峰,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有所下降,城市农村趋势相似。男性30岁以前城市高于农村,35~79岁年龄组发病农村高于城市,80岁以后城市高于农村;女性55岁以前城市高于农村,55~74岁之间,城乡趋势基本相似,交替上升,75岁以后城市高于农村(表8-2)。
表8-2 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1/10万)
续表

3.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死亡率为177.09/10万(男性219.15/10万,女性134.10/10万),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死亡率)86.06/ 10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死亡率)116.46/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3.06%。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73.55/10万(男性212.02/10万,女性134.21/10万),中标死亡率78.78/10万,世标死亡率107.05/10万,累积死亡率为11.73%。农村地区死亡率为187.49/10万(男性240.10/10万,女性133.80/10万),中标死亡率112.06/10万,世标死亡率149.96/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7.85%。城市与农村相比,城市地区死亡率无论男女均低于农村,中标死亡率、世标死亡率和累积死亡率,农村均高于城市(表8-3)。
表8-3 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主要指标

4.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

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升高而上升,45岁以后上升明显,农村地区在8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85岁以上死亡率有所下降,城市地区85岁组最高。男性年龄别死亡率45岁年龄组开始有较大幅度升高,女性由50岁开始有较大幅度升高,城乡趋势基本相似。
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男女城乡比较,男性除0~14岁年龄段和85岁以上年龄组城市高于农村外,其他年龄组均城市低于农村;女性15岁以下年龄组城市高于农村,15~84岁年龄组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85岁以后城市高于农村(表8-4)。
表8-4 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全部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5.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12%,男性发病第1位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3.62%;女性发病第1位恶性肿瘤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6.98%(表8-5)。

6.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4.37%,男性死亡第1位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8.14%;女性死亡第1位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1.60%(表8-6)。
表8-5 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
表8-6 中国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

7.城市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城市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和肝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1.40%,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9.51%;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肝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3.21%(表8-7)。

8.城市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全国城市肿瘤登记地区男女合计和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均为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分别为82.97%和86.86%;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为肺癌,其次为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0.96%(表8-8)。

9.农村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全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男女合计发病第1位恶性肿瘤为胃癌,其次为食管癌、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5.09%,男性发病第1位恶性肿瘤为胃癌,其次为食管癌、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90.48%;女性发病第1位恶性肿瘤为胃癌,其次为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和肝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3.59%(表8-9)。

10.农村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全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男女合计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胃癌,其次为食管癌、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8.43%和85.94%。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的是胃癌,其次为肝癌、肺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92.13%(表8-10)。

(二)全国死因调查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死因回顾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癌症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及营养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同时带来城乡居民的健康行为方式和疾病模式的改变。重大疾病的负担和危害,不仅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也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命统计系统,不能实时、动态和准确地反映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为了了解21世纪我国居民的疾病负担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原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三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1.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

2004—2005年样本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35.88/10万,其中:男性170.17/10万、女性99.97/10万。中标死亡率为91.24/10万,其中:男性119.51/10万、女性63.70/10万,性比例为1.88。
与前两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比较,我国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比1973—1975年中期第一次调查上升了83.13%,比1990—1992年上升25.51%;标准化死亡率比1973—1975年上升20.69%,比1990—1992年降低3.31%(表8-11)。
表8-7 中国城市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
表8-8 中国肿瘤登记城市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
表8-9 中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
表8-10 中国农村肿瘤登记地区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
表8-11 全国三次人口死亡原因调查: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变化趋势

2.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变化的地区差异

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不同,不论城市或农村,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地区。从粗死亡率来看:城市高出农村16.7%;东部城市高出西部城市24.9%;东部农村高出西部农村43.7%。调节年龄结构的差异后,城市(91.4/10万)与农村(91.2/10万)几乎没有多少差异。在不同类型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不同,东部城市低于中、西部城市、中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东、中部农村差异不大,均高于西部农村(表8-12)。
表8-12 2004—2005年样本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构成

3.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变化的性别差异

与前两次调查相比,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男女性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农村粗死亡率上升趋势(50.1%)明显快于城市(36.6%);90年代到现在,城市上升趋势(33.4%)高于农村(20.5%)。如果我们扣除年龄结构的改变对死亡率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增加的幅度很小,农村呈现下降趋势(表8-13、表8-14)。
表8-13 全国三次死因调查城市与农村恶性肿瘤粗死亡率
表8-14 全国三次死因调查城市与农村恶性肿瘤标准化死亡率

4.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变化的年龄差异

0~14岁少年儿童阶段,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相对高于农村;15~64岁青壮年阶段,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相对低于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阶段,城市又出现高于农村的现象(表8-15)。
第三次调查结果与第二次调查相比,70岁以下各年龄组(除0岁组、15岁组外),恶性肿瘤死亡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青、中年组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超过30%。而70岁以上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上升,其中70~岁组上升4.9%,75~岁组上升28.5%,80~岁组上升49.4%,85岁及以上年龄组则上升54.0%,表现出恶性肿瘤死亡率升高的后移现象(表8-16)。
表8-15 2004—2005年样本地区城市和农村各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
表8-16 1990—1992年、2004—2005年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及变化
续表

5.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构成

按粗死亡率高低排序,样本地区前十位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白血病、脑瘤、女性乳腺癌、胰腺癌和骨癌。
肺癌是样本地区首位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30.83/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0%、其次依次是肝癌(26.26/10万,占19.33%)、胃癌(24.71/10万,占18.19%)、食管癌(15.21/10万,占11.19%)、结直肠癌(7.25/10万,占5.23%),前五位肿瘤占整个恶性肿瘤死亡的76.6%。居男性和女性首位的恶性肿瘤均为肺癌,第2~3位男性为肝癌、胃癌,女性则胃癌死亡率高于肝癌;第4~5位均为食管癌、结直肠癌;后五种恶性肿瘤及其顺位男女差异较大,除了白血病、脑瘤外,女性有3种为生殖系统癌症,分别为乳腺癌、子宫癌和宫颈癌,而男性有胰腺癌、膀胱癌和鼻咽癌(表8-17)。
表8-17 2004—2005年样本地区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与构成比(%)
*子宫部位不详

6.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与第二次调查结果比较,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水平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为肺癌(增加了75.77%)、其次是女性乳腺癌(增加了68.60%)、膀胱癌(增加了39.60%)、结直肠癌(增加了36.79%)、肝癌(增加了28.92%)。考察标准化死亡率:肺癌、女性乳腺癌仍为明显上升,分别增加了33.25%、32.89%,肝癌、结直肠癌略有小幅上升。宫颈癌、鼻咽癌和食管癌粗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分别减少了25.93%、16.09%和12.49%。考察标准化死亡率,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下降幅度更大,分别减少了42.68%、33.99%、33.62%。胃癌标准化死亡率也下降了17.92%,远远高于粗死亡率减少幅度(表8-18、表8-19)。
表8-18 全国三次死亡原因调查: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变化趋势
表8-19 全国三次死亡原因调查:前十位恶性肿瘤标准化死亡率及变化趋势

7.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表8-20显示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及其构成。可以看出,城乡恶性肿瘤别死亡率有较大差异,在城市,肺癌死亡率尤为突出,死亡率达到40.98/10万,占27.29%;而农村尤为突出的是肝癌,死亡率26.93/10万,占20.94%。城市地区中,结直肠癌、胰腺癌、女性乳腺癌死亡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死亡低于农村。
城市第2~10位恶性肿瘤依次是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白血病、女性乳腺癌、脑瘤和胆囊癌;农村则是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白血病、脑瘤、女性乳腺癌、胰腺癌和骨癌。
表8-20 2004—2005年样本地区城乡癌症死亡率及构成比
表8-21、表8-22显示了东、中、西部城市样本地区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的差异。可以看出,虽然东、中、西部城市的前5位恶性肿瘤均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排序也差不多,但恶性肿瘤别死亡率有较大差异,东、中部城市肺癌明显高于西部,食管癌则明显低于西部。
不同区域农村地区前5位恶性肿瘤也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但前3位的排序有差异:东部是肺癌、肝癌和胃癌,中部是肝癌、肺癌和胃癌,西部是肝癌、胃癌和肺癌。东、中部农村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比较接近,明显高于西部农村。

8.各年龄阶段主要恶性肿瘤

表8-23、表8-24显示了不同年龄阶段主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0~15岁少年儿童组,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虽然死亡率有所差异,但白血病和脑瘤(包括神经系统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这两种恶性肿瘤占该年龄段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0%以上;其次是肝癌、肾癌、恶性淋巴瘤和恶性骨肿瘤等,占2%~6%之间。
15~44岁青壮年组,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白血病和胃癌,在该年龄段恶性肿瘤死因中占10.17%~27.88%,合计占62.76%。男性主要是肝癌、肺癌、白血病和胃癌,四种恶性肿瘤占72.17%。而女性主要是肝癌、白血病、乳腺癌、肺癌、胃癌,共占59.95%。
表8-21 2004-2005年东、中、西部城市样本地区城市地区主要癌症死亡率及构成
*子宫:子宫部位不详
表8-22 2004-2005年东、中、西部城市样本地区农村地区主要癌症死亡率及构成
*子宫:子宫部位不详
表8-23 2004-2005全国样本地区男性不同年龄阶段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
表8-24 2004-2005全国样本地区女性不同年龄阶段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
45~64岁中年组,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和食管癌四种,在该年龄段恶性肿瘤死因中占10.86%~23.79%,合计占72.54%。男性主要是肝癌、肺癌、胃癌和食管癌,分别占12.13%~27.74%,合计为80.53%,女性则主要是肺癌、肝癌、胃癌和乳腺癌,分别占9.19%~18.12%,合计57.15%。
65岁以上老年组,肺癌为首要恶性肿瘤死因,其后依次为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别占12.88%~25.70%,合计占74.27%。在老年期男性、女性前四位肿瘤是相同的,依次是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男性这四种肿瘤占78.16%、女性占67.66%。

三、分布特点

目前掌握的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癌症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食管癌、胃癌、子宫颈癌和鼻咽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和膀胱癌呈显著上升趋势,我国消化道肿瘤居高不下,而在发达国家居民高发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等也显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处于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过渡时期,形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癌谱共存局面。

1.我国癌症性别分布特点

癌症在人群中的分布,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其性别之比是1.68∶1,高于一些欧美国家(美国1.19∶1,英国1.15∶1,俄罗斯1.41∶1,日本1.57∶1,新加坡1.42∶1。在各性别年龄组死亡率中,男性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在儿童时期是1.2∶1,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高,60岁后基本上是2∶1左右,说明癌症对男性老年人比女性有着更大的威胁。

2.城乡居民中癌症分布差异较大

中国城乡癌症死亡情况存在差异,城市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但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城乡差别不大,是由于城市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农村地区高的缘故。一方面,城市居民的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的死亡率低于农村,以食管癌表现最明显,农村死亡率是城市的2倍,可能与城市在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等方面较农村为优有关。另一方面,城市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的死亡率高于农村,有可能是受环境、生活方式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
中国城乡癌症死亡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龄调整死亡率城市地区仍呈上升趋势,而农村地区则有所下降。在不同部位的癌症中,死亡率城乡都呈上升趋势的有肺癌、肝癌和白血病,而且上升幅度农村高于城市,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有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和鼻咽癌。女性乳腺癌和结直肠肛门癌上升幅度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3.癌症的地理分布特点

依据20世纪70年代的普查表明,癌症死亡率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特征,例如我国胃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和沿海各省,尤以甘肃、青海、宁夏、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以及辽东半岛等地区突出。食管癌高死亡率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等地区,由高死亡率水平到低死亡率水平常形成明显的梯度,大多数高死亡率水平地区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分布。肝癌高发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各省和东北吉林,以广西、江苏等沿海地区最为突出,形成一个以围绕我国东南部海疆、由沿海向内地的镶边带状分布。宫颈癌高死亡率水平地区连接成片,由内蒙古、山西、陕西经湖北、湖南到江西。肺癌高死亡率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及东北三省、浙江沿海地区。肠癌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等长江下游地区,和血吸虫病的分布呈正相关的关系。鼻咽癌高死亡率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各省,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江西等省区。
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发现,大部分原高发癌如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大肠癌、鼻咽癌和女性子宫颈癌的死亡水平仍然高于全国。但在过去30年这些原肿瘤高发地区癌症总体情况和肿瘤别死亡率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高发县(市)肿瘤别死亡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超过全国的降幅水平,与全国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四、我国癌症的流行特点

1.死亡率变化

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位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城市居民的首要死因,是农村的第二位死因。按性别分析,恶性肿瘤成为男性首位死因,女性第二位死因。与前两次调查相比,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比1973—1975年增加了83.1%,比1990—1992年增加了25.5%。但经过年龄调整后,死亡率较90年代下降了3.3%,说明这一时期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的上升主要受人口的年龄结构影响。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男性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6%,与发达国家相差仅5%;女性癌症死亡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比发达国家低17%。我国目前这种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因人口年龄老龄化而引起的结构性上升趋势与20年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情况相似。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德国、荷兰、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恶性肿瘤粗死亡率持续升高,但标准化死亡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我国恶性肿瘤变化的趋势有三个特征:①传统的上消化系统癌症(如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粗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在城市和农村癌谱中退出了前10位;②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膀胱癌等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及其构成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女性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③一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粗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标准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从我国城乡前10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首位癌症死亡原因(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5.69%),依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列第7位、宫颈癌退出前10位。比较我国城乡肿瘤构成,尤其是城市地区的癌谱,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恶性肿瘤死亡水平与死亡谱存在较大差异。

2.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变化

部分肿瘤登记地区,在1988—2007年20年间恶性肿瘤发病构成发生改变。在北京,肺癌始终是最常见的癌症,结直肠癌和乳腺癌自第三个5年开始,成为第二和第三位最常见的癌症,构成比明显增加。上海癌谱变化类似,结直肠癌比例逐渐增加,成为第二位最常见癌症,胃癌比例下降,但仍是第三位的好发癌症。林州和启东的癌谱变化不大,食管癌比例下降,肺癌升高,但发病仍以上消化道癌为主。启东肝癌仍是最常见的癌症,肺癌发病逐年升高,已取代胃癌成为第二位的好发癌症(表8-25)。

五、结  论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对我国卫生资源及国民经济造成巨大负担,癌症控制已成为现今我国卫生战略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
我国在一些癌症高发地区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和三级防癌网,开展了癌症普查普治、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癌症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等现场干预措施。如河南林州针对食管癌高发建立了发病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开展了普查普治(如拉网筛查、癌前阻断等)和预防干预措施(改水、粮食防霉、合理施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使食管癌标准化死亡率由1973—1975年150.3/10万下降至现在的40.4/10万;江苏启东在摸清肝癌高发的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时间分布的动态变化后,研究确立了乙肝感染、黄曲霉毒素、水源污染、微量元素硒缺乏及遗传因素等主要危险因素,采取了改水、防霉、防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预防接种)的预防措施,确定重点防治人群开展早诊断(如采用甲胎蛋白检测进行肝癌早期诊断,及早发现小肝癌)早治疗,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与死亡,肝癌标准化死亡率由1973—1975年50.0/10万下降至现在的36.6/10万。高发现场肿瘤防治经验证明,癌症是可防可治的。
表8-25 1988—2007年四个登记点前十位癌症构成变化
续表
目前的数据表明,我国癌症危害形势依然严重,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癌症防治任重道远。今后应全面推进有效的三级预防措施,开展健康教育,控制主要危险因素,加强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深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进一步完善肿瘤登记系统,防治结合,从而使癌症的威胁得到有效控制。

(陈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