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肿瘤的社会心理影响和经济负担

第一节 肿瘤的社会心理影响

一、肿瘤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及干预

(一)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 1.肿瘤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

人们对肿瘤诊断做出的反应与面对其他灾难如车祸、亲人去世等发生时做出的反应是一样的,而肿瘤使患者会感到有可能丧失或即将丧失生命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故其对生命的威胁更大。由于患者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等社会背景各不相同,肿瘤所引发的心理反应也会因人而异,但其中也有带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而言,随着病程发展,患者会出现下列四个时期的心理反应:

(1)发现期的心理反应:

在肿瘤发现初期,或患者处于怀疑但还没有确诊为肿瘤的一段时间内,患者主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否定和不相信自己得肿瘤。在焦虑的情绪下,否定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反应,家属、亲友和医务人员需要给患者一段考虑的时间,让他们逐渐接受这个消息,并认同这个消息,使其精神不至于立刻崩溃。

(2)确诊后的心理反应:

确诊后,患者大多会经历否定、焦虑、恐惧、沮丧、愤怒与仇视(敌意)、认同适应等心理过程,也有心理学者把这一阶段称为“躁动”阶段。有的患者可能会因受挫感和失助感产生敌对情绪,无休止地向周围的人发牢骚,伤害他人的感情;有的患者将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诊断和与诊断有关的事情上面,并产生一种孤独无助和无望的感觉;同时,患病的事实又迫使患者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千方百计地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因此,大多数患者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尤其是在肿瘤病灶被手术、放疗、化疗清除之后,患者容易树立起战胜肿瘤的信心。

(3)治疗期的心理反应:

目前大多数恶性肿瘤需要进行综合治疗,有的需要手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有的需要手术前行辅助性的化疗或放疗,肿瘤外科、放疗科及肿瘤内科医生的治疗方案可能有所不同,这会让患者及家属感到焦虑不安,他们可能托人找资历更深的专家教授或去肿瘤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一般肿瘤患者从以前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中所了解到的肿瘤治疗经历,在初期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的心理。在治疗开始后,由于感到已经开始治疗肿瘤,紧张、恐惧、焦虑的心情得到放松,同时还感到生命似乎有了保证,患者也就开始变得乐观,他们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生活也逐步恢复到过去的状态。

(4)康复期的心理反应:

经过治疗后,康复期的患者主要的心理反应仍然表现为焦虑,担心自己是否真正治愈、是否会复发,是否能恢复到生病之前的生活状态等,美国心理社会学家吉米•霍兰把这种肿瘤康复者所共有的感觉称为“达摩克里兹综合征”。这种焦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的消退,但当复查日期临近,这种焦虑会迅速加剧并与日俱增。它还会在一些与肿瘤有关的重要日子出现,如确诊的日期、手术的日期等。

2.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对肿瘤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一旦确认患了肿瘤就离死亡不远了,因而心理活动十分复杂,通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否定、恐惧、悲哀、绝望等心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可能会促进肿瘤的发展,并影响预后及转归。因此,了解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并给予心理治疗,消除焦虑、绝望、悲观的不良情绪,与其他抗肿瘤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肿瘤患者的心理需求 1.肿瘤患者对医生的需求

肿瘤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对肿瘤的恐惧和焦虑。患者被确诊患肿瘤后,需要人们,特别是医生的理解和尊重。医生是患者打败肿瘤最重要的支持者,其所从事的医疗服务是与生命和死亡息息相关的,所以患者特别需要医生对他们的恐惧、无助提供帮助,并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医生要理解和尊重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尽可能以婉转、得体的语言,让患者把深层的思想说出来。同时,通过患者的言语表情举止,力求深入到患者的内心世界,体验患者的情感,然后再把对患者的理解传递给患者本人,以取得患者的认可。作为一种适当的保护,人的感官在生病时变得特别敏锐,与疾病有关的一切问题,如医生的言谈举止,都让患者特别敏感。这些特点有可能产生行为及性格异常,或持不合作的态度。对此医生要予以理解。
许多肿瘤专业的医生没意识到肿瘤患者心理上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症状,没有及时为患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在美国,大约1/3在肿瘤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存在明显抑郁,但仅有1/10的患者被介绍到心理咨询门诊去治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关:人们通常宁愿在沉默中挣扎,也不愿告诉他们的医生,他们在应对肿瘤的过程中,心理上感到十分痛苦,备受煎熬;另一方面,有些医生不愿意去询问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因为有的医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即使患者敞开心扉,也难以为患者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医生甚至认为如果患者被问到情绪方面的问题,他们会不高兴。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结果就是医生不问、病人不说。对此,医生要意识到肿瘤患者心理上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症状,应当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2.肿瘤患者对家庭、婚姻的需求

肿瘤患者需要一个健康和谐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环境。当一个家庭成员不幸被诊断为肿瘤时,配偶及家庭其他成员要恰到好处的帮助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肿瘤患者的配偶及家庭其他成员都没有办法理解患者真正的感受。有时候,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家属却阻止他做任何“费力”的事情,担心他们伤到自己。这让肿瘤患者觉得自己被过分地保护了,有的人甚至觉得这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让他们觉得很没有面子。肿瘤患者会因为他们的配偶对他们的病情过分关注而产生忧虑,使他们无法卸下肿瘤带来的心理负担。与过分关注相反的是,虽然在病危的时候,配偶或家属十分投入地照顾患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患者的支持可能会越来越少,这是肿瘤治愈患者长期生存下去感到唯一沮丧和艰难的事情。
鉴于上述情形,肿瘤患者应明确地告诉其配偶及家庭其他成员,他想要得到哪种关怀和照顾,家属才可能恰到好处的给予关怀和照顾。当肿瘤给患者带来身体上和精神上长期、持续的困扰时,患者也许会觉得不好意思向别人倾诉,怕给其他人增添太多的麻烦。但是,即使是已经从肿瘤中康复过来的人,仍然会有害怕、沮丧或是遇到其他与肿瘤有关的情感问题,这时向亲近的人倾诉并获得支持很重要。

3.肿瘤患者对朋友的需求

肿瘤患者不仅需要医生、家人的关心、支持及照顾,还需要朋友的关心、支持及照顾。患者一旦确诊为肿瘤后,可能会感到绝望和孤独;在接受治疗时,可能有许多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感觉,需要周围人群给予适当的关心及照顾,特别是精神上的关心及照顾。当患者完成系统的抗肿瘤治疗后,需要周围人恰到好处的关心和帮助,此时不要过分关注,不要让他们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要像对待正常人那样来对待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学习。在他们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参加一些文娱体育活动,疏导心理紧张和压力,对他们回归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4.肿瘤患者对社会的需求

患者被确诊患肿瘤后,需要社会的接纳、关心和帮助。吉米•霍兰认为社会关系影响人的健康,与其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对保持人良好的健康习惯和延长生命很重要。当一个人被他人关心和照顾时,就会比较在意自己的身体,会更加注意自己的饮食,更可能改变不健康的习惯。特别是当一个患者感到能有人和自己一起来承担疾病带来的痛苦时,其对抗疾病的信心能够大大增强。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痛苦,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肿瘤患者需要安全、和谐的环境,并适度参加活动。由于肿瘤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对肿瘤的恐惧、焦虑、愤怒与敌意,伴随着躁动,患者若能处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接受治疗,将会减轻或避免出现上述情绪反应。在进行大剂量化疗时,有些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的恶心、呕吐。嘈杂、混乱的环境,会大大加重患者的恶心、呕吐反应,会加重他们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使患者对周围的人、事更加敏感与仇视,可能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伤及他人;或更加厌倦社会,伤害自己甚至自杀。
心理学家认为,为肿瘤患者提供一些支持小组的活动,如肿瘤患者俱乐部、集体治疗活动等,可以成为患者间相互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患者与有类似经历的人在一起互相交流,能避免孤独,找到帮助,获取许多有益的信息。心理学家研究证实,集体治疗既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专业医生开始建议将集体治疗纳入肿瘤综合治疗方案。文娱活动及体育锻炼可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疏导心理紧张和压力,有利于增强患者机体内部的防御系统抵抗肿瘤细胞,并克服由肿瘤带来的焦虑、恐惧、忧伤、敌意等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三)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 1.肿瘤患者的心理治疗

对于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心理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医务人员要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帮助其采取适宜的应对方式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正视并逐步适应这种残酷的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以激发、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1)支持性心理治疗:

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痛苦,维持机体功能,该治疗适用于肿瘤病程各个阶段出现应激性心理障碍的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①倾听,这是心理治疗的一个核心技术,其技巧在于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感到医生在关心他、理解他,这是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②理解,心理工作者在“倾听”的基础上,要用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去了解、理解患者;③安慰和鼓励,肿瘤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是恐惧和焦虑,鼓励患者把情绪表达出来,再根据存在的身体和心理问题,给予解释、安慰和鼓励,并给予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必要的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保证,目的是在有事实和科学的根据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战胜肿瘤的信心和勇气。

(2)认知疗法:

目的是帮助患者解决心理社会应激性问题,使他们能更好地面对现实,适应生活。对于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一般能够适应和处理,但如果突然得知身患肿瘤,特别是肿瘤晚期时,患者一时难以应对和处理,可产生认知偏见,出现“肿瘤危机”。如出现焦虑、否认、愤怒、无助、轻生等症状。“咨询”和“危机干预”就是通过纠正患者的认知偏见,支持和帮助患者适应、接受患肿瘤的现实,减轻焦虑,防止出现轻生念头。

(3)集体心理治疗:

将肿瘤患者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患者集中在一起,请患者家属、亲朋好友参加,由医务人员或专家讲课,请抗癌明星现身说法,相互学习、共同讨论,探讨抗癌之法、康复之策。目的是让患者懂得“肿瘤不等于死亡”;只要有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就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的抗癌明星协会就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个典范。众多肿瘤康复患者,自愿地、定期或不定期地欢聚一堂,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自己治疗、康复的经过,互相交流经验。特别是一些老“抗癌明星”的现身说法,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疏导,对具有恐惧、愤怒、焦虑、抑郁、孤独、厌世甚至绝望的心理障碍的患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家庭和婚姻心理治疗:

家庭和婚姻心理治疗是指在肿瘤患者的家庭中,对患者及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的心理干预治疗。根据患者及其他成员的心理变化,采用心理咨询、个别心理指导、行为心理治疗等手段,通过认识重建、语言重建、角色转换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此时,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参与心理干预至关重要。应尽可能多地与患者交谈,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内心苦楚,找出患者不正确的认识(包括对预后不正确的推测,对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不正确的评价,对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良认知),再进行干预。

2.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

对临终患者而言,被治愈或完全缓解病痛已没有可能。临终心理关怀的目标是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让患者从容安排生命,能够平静、舒适、安详和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有效地解除临终患者的各种不适,如焦虑、恐惧和疼痛。从心理上帮助临终患者,不是靠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是陪伴患者度过生命的最后旅程,聆听患者对人生和生命的认识。陪伴人生最后的旅程,是现代临终心理关怀的基本方法之一,体现的是在一个人濒临死亡之际,给予他的人与人之间真诚、平等、坦率、信任的帮助。临终患者所面对的最大威胁是死亡,为了实现临终心理关怀的目标,必须帮助患者面对死亡,只有面对死亡,经历死亡威胁,才能使患者从恐惧、愤怒、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解放出来。

3.肿瘤患者的健康教育

肿瘤患者的健康教育分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肿瘤的防治知识两个方面。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不同的病期、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宣传教育和心理干预,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患者对心理应激的耐受力、对挫折的容忍力,采取正确的压力应对方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
肿瘤的防治知识教育。肿瘤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肿瘤的手段之一,要大力普及、推动肿瘤防治工作,宣传肿瘤防治知识,使人群积极配合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获取最佳治疗效果。例如通过健康讲座、义诊巡诊、多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倡导人群戒除不良嗜好,科学应对不良刺激,定期健康检查,从而减少人群的健康风险行为,控制或延缓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善人群的健康。

二、肿瘤对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心理影响及干预

(一)肿瘤对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心理影响

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在各种疾病中,城市居首位,农村则居第二位。肿瘤患者在经受身体上的痛苦之外,还经受着巨大的精神上的创伤。同时,患者的家庭及亲友也承受了难以解脱的压力,其中最为严峻的是心理承受力的问题。肿瘤患者家属及亲友承受着可能失去至亲的恐惧和伤痛,同时还承担着联系医院和安排患者住院期间生活的繁杂劳务、漫长治疗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以及来自社会、家庭、自身工作和发展的压力,他们的心理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这些压力,多数家属及亲友会产生无助、无奈、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不适,这种心理不适如得不到及时疏导,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不但有损家属及亲友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还会影响肿瘤患者的情绪及治疗效果。因此,肿瘤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心理问题应该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

(二)肿瘤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心理状况 1.肿瘤诊断初期家属及亲友的心理状态

在患者诊断初期,患者家属及亲友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会出现不安、惊慌、焦虑、紧张、难过、抑郁、恐惧等心理改变。由于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心理学家将肿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大致归纳为焦虑型、怀疑型、稳定型三种类型。①焦虑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甚至表现为消极、易怒,此种情绪很容易感染患者;②怀疑型:表现为家属及亲友不能面对现实,怀疑肿瘤诊断的准确性,部分家属及亲友怀疑医院误诊,带有烦躁、紧张、焦虑的情绪,四处求医,进行重复检查,以至于浪费了时间,丧失了治疗的宝贵时机;③稳定型:表现为家属及亲友能够面对现实、承认现实,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择机告知患者病情,与医务人员一起帮助患者增强与肿瘤抗争的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2.治疗和康复期患者家属和亲友的心理状况

治疗期间,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心理问题可出现在对疾病治疗方案的评估及选择上。目前,对肿瘤的治疗方法颇多,有手术、化疗、放疗、介入、基因等治疗方法,但仍以手术为主。因此,患者家属及亲友在治疗期间的心理问题综合了手术、化疗、放疗及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副作用、治疗的费用、患者心理及身体承受能力、医院的技术力量、治疗后的护理、康复效果及其预后等多方面的担心。

3.临终期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心理状况

肿瘤患者的临终期是一个比其他疾病的临终期更为痛苦与恐惧的过程,在患者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治疗后,病情仍不断恶化,到了无法挽救的境地,家属及亲友面临失去亲人的威胁,会感到无助、难过、恐惧和绝望,大多数已经身心疲惫,还要承受人财两空的巨大悲伤,心力交瘁。此时,医务人员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姑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临终关怀,其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临终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认识生命的价值,维护患者的尊严,使患者尽可能拥有比较放松的心理状态,在即将告别人世的这段日子从容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同时也使患者家属得到最大的安慰。

(三)应对心理影响的干预措施

肿瘤对患者本人、家属及亲友都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在一个家庭系统中,各个成员的工作、生活和情绪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家属及亲友作为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其对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对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转归常常起着重要作用。患者家属及亲友良好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对稳定患者情绪,使其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疗效,延长生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家属及亲友的内心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合适的心理干预,让其始终保持较好的心态,做好协助治疗的角色,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让患者感受到平静和温暖。
1.鼓励患者家属和亲友学习与压力有关的健康知识,降低心理压力 肿瘤患者的家属及亲友在社会支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受肿瘤的打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患者家属及亲友常常不知道怎样给患者提供支持。为了使患者家属及亲友消除恐惧心理,正确认识家庭成员所患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学会有效地向肿瘤患者提供支持,与患者相互鼓励,共同分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属及亲友实施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提高心理调试能力 对存在焦虑、恐惧心理的患者家属及亲友,医务人员主要通过交谈了解其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通过解释、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家属及亲友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控制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发泄疗法等减轻家属及亲友的精神负担,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属和亲友的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3.应对肿瘤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权和自主选择治疗方式的权利给予尊重 在临床工作中,应尊重家属的意愿,了解家属对告知患者实情的顾虑,协助家属做好保护性医疗,并对家属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支持。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背景和文化程度,一方面鼓励家属将诊断和病情分阶段地告诉患者,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逐步使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正确面对肿瘤,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与家属一起系统地安排工作、生活、治疗和医疗费用等。
4.鼓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治疗期间,根据身体状况,鼓励患者家属及亲友陪伴患者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看书、分散对不良反应的注意力等。病情许可时,做点有益的事情,使患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的信心。

三、肿瘤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影响及应对

(一)肿瘤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影响

医务人员是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其职业具有高强度、高风险和高压力等特点,医务人员出现心理障碍要比从事其他技术工作的人员更为严重,其心理障碍若不能得以及时疏导、调整和治疗,会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影响医患关系,严重者还可能引发医疗差错、医疗事故。
由于肿瘤不同于其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数患者的治疗属于姑息性治疗。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因此,肿瘤患者十分渴望医护人员能够与他们多做交流或得到心理治疗以减轻自身压力,例如,希望在手术或治疗前给予详细的解释,并征得自己同意;希望能在来院复诊时得到医护人员的提醒、帮助甚至陪伴等。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他们因遭受疾病的折磨变得身体虚弱,卧床不起;又由于病程已久,家属和亲友不可能一直陪伴在身边,孤独、忧伤感油然而生,他们十分需要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由此可见,肿瘤患者的治疗包括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还包括心理治疗,肿瘤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会比较大。长期的超强度的压力困扰,可能使医务人员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近些年来,医师协会及一些相关团体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因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是常见的,大约有15%~21%的医务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涉及外科、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肿瘤科及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其心理障碍的表现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抑郁症、焦虑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惧症、偏执症、强迫倾向、躯体形式障碍和人际关系敏感;其中焦虑症发生率最高,其他依次为强迫倾向、抑郁症、偏执症、躯体形式障碍、恐惧症及人际关系敏感。在现实生活中,医务人员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多数医务人员的心理障碍为一种心理类型,但是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叠加发生在同一人身上的情况。因此,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技巧,学会排除压力。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应主动求助,向家人、同事、心理医生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取得家人、同事、心理医生的支持和帮助。

(二)医务人员的应对策略

由于性别、年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经济状况及接受能力等差异,医务人员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及其应对方式也不一样。面对工作和精神压力,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应对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对医务人员应对方式的指导与矫正,培养其面临压力时的积极态度和应对方式,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增强应对能力、沟通及交往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应对机制,主动适应社会,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1.重视自我调节

医务人员必须重视自我调节,积极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努力了解和消除造成压力的根源,培养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要求,也是医务人员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加强医患沟通,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是医患双方所盼望的,也是社会安定团结和发展所需要的。人际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医患双方加强心理沟通是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主题,医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要以良好的沟通化解医患冲突,要尽量多接触各类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个性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引导和疏导,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医务人员只有尊重、亲近、关心和了解患者,患者才会愿意和医务人员说知心话,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的医患关系。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探究有效的医患沟通方式,赋予其更新的含义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3.呼吁舆论公正

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不仅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努力,也有赖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归属于服务行业的医院,既需要舆论的监督,更需要媒体客观公正的评说。媒体要在尊重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以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调整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互相理解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医患纠纷与冲突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成为沟通医患心灵的桥梁。社会各方需要团结一致,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心理氛围。

4.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

对于医务人员出现的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偏执症、强迫倾向、躯体形式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等七个方面的心理障碍,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宜的心理疏导及必要的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