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梯、鞦韆與氹氹轉

攀登架少時不多玩,直式的鐵皮滑梯倒是曾經熟悉的,大熱天時鐵皮吸收陽光散發溫熱,從高高窄窄的滑梯滑下來,很有一點高速下滑的暢快感覺。一輪不夠,再攀上樓梯鑽進鐵籠式平台,等待下一輪的高速下滑。一道平常滑梯,孩童也可不按常規,自創出不同的玩法,如倒轉從梯底爬回梯頂,也是試過的。

鞦韆則始終以最簡單的木塊坐板最經典,木塊最初是供坐的,玩着玩着雙腳踩在木板上,雙手握着圓環鐵索,靠着自身的身體擺動,盪呀盪盪得半天高,箇中「高手」,又好像以女孩居多。

有滑梯的地方自有鞦韆,有鞦韆的地方自有氹氹轉。以往的遊樂場玩樂設施,很多是靠孩童自主以身體發動的,如玩氹氹轉先需以後腳踩地推進、玩蹺蹺板兩邊的人要有默契地平衡發力;要享受高速、暈眩、半空飄盪的感覺,身體就是最原始的摩托,自己出多少分力,那感覺的回贈就有多少分。

只是從某時起,我城的安全系數成了壓倒性。鐵皮滑梯統統給塑膠滑梯取代,滑梯變寬了,也變矮了,滑梯底昔日的「沙地」(如有的話)統統換作安全鋪墊,現今孩童玩滑梯,想難再感受何謂高速下滑了。高高的攀登架太危險了,遭淘汰似是意料中事,氹氹轉買少見少卻是挺可惜的,旋轉的奧秘在城市失傳。鞦韆的高度減少,孩童被套在緊密包裹的安全座位上,「站着盪」是不太可能了,發力的也多是在背後微微推動的爺爺嫲嫲,看來像一個哄睡的搖籃,多於摘星的鞦韆了。

蹺蹺板我們廣東話叫搖搖板,它的英文名字更有玄機:See-saw。才剛見過,卻已不在,在過去式與現在式之間擺盪,哪個更有重量,哪個得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