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香港:文化·社区·机遇
- 高宝龄 陈财喜 伍婉婷 司徒毅敏
- 1576字
- 2025-04-04 12:26:23
多管齊下,文化才能百花盛放
現時,香港文化發展所面對的局面,是發展不夠全面,往往只從局部着手。事實上,今天的政府在文化發展方面已較從前相對開放;由殖民地時期的不公開政策,到現時較為公開,而工作的重點也較偏重全面、高雅及盛事化。
文化發展對社會十分重要,文化即是生活,歷史愈悠久,沉澱得愈多,市民便愈能感覺文化、接觸文化。人們透過與文化接觸,享受文化帶來的舒適感覺;藉着文化生活,可使彼此的價值觀更相近,因此社區文化藝術擁有凝聚社區、和諧社區的功能。至於文化傳承,小朋友的場所主要在學校;他們離開學校後就在社區中進行,社區有能力提供氛圍及機會,提升他們的個人能力及追求;而另一層次則是如何凝聚社區力量,如何更好地表達及發揮影響。
目前來說,政府並未投放足夠資源於社區,因此如何令有限的資源用得其所十分重要;民間、商界亦有提供文化資源,但並非所有資源都投入到適當的地方。社會性活動政府已在做,至於如何凝聚社會,則一直依賴民間去做,我認為只靠民間的義工去執行是不足夠的。另外,空間資源也嚴重不足,例如怎樣調動學校的空間是需要處理的問題;政策上亦有不足,政策資源的錯配,好像活化工廈政策,變相成為對工廈藝術家的迫遷行動。
早前,有一位退役甲組足球員在工廠大廈開設了一個室內足球場,這既能幫助政府宣傳足球運動,亦可活化工廈。可是,最後卻被屋宇署勒令恢復大廈原貌,這就是政府資源錯配的例子。有空間、有經濟收入,卻沒有相應的政策配合,結果落得一場空。這點正正就是政策最令人詬病的地方。
那麼,我們又可以怎樣做呢?我面對不同社區、不同團體都好,都會跟他們提及打造自己社區獨特性的重要。香港有十八個社區,在我的理解中,每個社區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獨特性。我到外地旅遊時,像加拿大一些城市,我們會感到自己進入了截然不同的社區,簡單如路燈、路標、街上道路的石磚、欄杆、植物等都能給人不同的感覺。他們都有一套完備的設計,而這些設計都是來自社區。透過社區團體建立各個不同的身份,令各區居民擁有歸屬感,之後再將社區中的學校、教堂及公共設施都有機地連繫在一起。如某間學校支持社區體育、某間學校支持宗教、某間負責文化推廣,甚至有些是負責推行社會服務等,各具功能。其實,他們都是在利用現有的資源,在不須增加額外資源的情況下發揮不同的功能。在我理解中,文化正正是可以配合社區同步發展。市民的歸屬感可以怎樣提升呢?很簡單,當市民對這個社區有歸屬感後,慢慢地他們對這城市就會有歸屬感。
大家都很清楚,香港過去30年出生率不斷下降。未來我們亦要面對很多新來港的居民,那我們要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呢?我們就是需要這類年青力量來為我們的社會作出更新。我們怎樣可以令他們盡快融入社區呢?我認為透過文化工作是最好的方法。我覺得,為了城市未來發展,社區必須做好這類文化工作,加強融匯社區,令市民對社區有自豪感。文化政策要上下配合,上下得以連貫,才能做到全港性的層面。如西九文化區,我們可以怎樣透過西九發展來帶動社區文化發展呢?相比外地,按人口比例,香港博物館的數量是最少的;圖書館亦不算是很先進。現在這類大型設施只集中在尖沙咀等地區,但事實上,這類設施可以透過長遠策略部署,分散進入各社區。例如我們所有公共圖書館的設計都是一式一樣的,直到最近這幾年才開始出現一些有特色的圖書館。長遠來說我們應該向這方向發展,在經濟活動較多的地區,圖書館可以經濟項目為主導;西九的圖書館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
其實,我們的社區是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和發揮不同的作用,這需要透過社區來組織力量。但是,政府有否對這些藝術團體予以肯定及給予支援呢?這可牽涉到整個文化政策。今天我在這裏簡單地談及了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希望在我們地區工作上,在剛才所說的三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援。但我覺得,社區本身亦要努力推動發展其社區文化的特色。我覺得這方面,往後亦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