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台灣和上海的成功經驗

素有文化小鎮之稱的澳門,每年五月均舉辦澳門藝術節,為居民及遊客提供多采多姿的文藝生活。由文化局策劃的藝術節以「結伴藝術,品味生活」為口號,「推動本地藝術發展,傳播世界優秀作品,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為宗旨,積極發揮藝術活動的親和力,鼓勵更多的澳門居民參與藝術活動和文化生活。藝術節引進中華民族的傳統劇目,讓中華藝術得以在澳門的舞台上走向世界,大放異彩。與此同時,文化局積極推廣澳門的藝術創作,每年籌辦的大型展覽和眾多演出,為藝術團體提供展演平台。為使藝術更深入地走進生活,藝術節期間還舉辦各式各樣的工作坊或講座等周邊活動,介紹藝術資訊動態、傳授藝術技巧,並開放部分表演節目的排練活動,讓觀眾進入排演現場,親身感受藝術創作的氣氛,體現「結伴藝術」的真實感覺。澳門文化局在社會文化司的領導下,與教育暨青年局、旅遊局互相配合,並與各藝術機構、民間團體緊密合作,透過文化基金推動各藝術機構發展。想要知道澳門地區和世界各地每天有哪些藝術消息和藝術展覽?頒發了哪些藝術獎項?市民大眾只需登入「澳門藝術網」網站,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新聞逐日更新,為市民的藝術細胞補充能量。這些資訊,為澳門地區煥發出獨特的文化魅力,這便是文化局和各藝術機構的耕耘成果。

台灣的文建會(全稱為「文化建設委員會」,是台灣負責文化事務的機構,於2012年升格為「文化部」)於2000年提出「台灣文化新思維──文化政策之回顧與前瞻」;2013年台北政府文化局作為「文化推手」,提出「主要施政的六項方針」。十多年來,台北在文化局的推動下,把公民素養、人文涵養與傳統文化底蘊作為文化土壤來培育;透過「藝術在社區」,使藝術的根能紮得深,讓文化人和藝術家可以在社區的沃土上,得到源源不絕的養分。同時,培養到觀眾,維持到有活力的藝文發揮。透過「藝術銀行」引入民間資源,把閒置空間改建為開放藝廊,進行美學推廣教育。推出「閱讀時光」計劃,收錄十篇各具時空特色的文學作品,透過電影藝術,把台灣百年來的人文蛻變,活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又推廣文學的閱讀大使,引領觀眾進入文學的豐富內涵,有助於台灣的文學走向國際。推動政府為文化發展立法和修訂法例等。確實,完整的、全方位的、大格局的文化政策,令台灣的文化藝術上了台階和層次,推動了創意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就業和經濟。

上海是藝術與設計之都。這座城市的藝術不僅在博物館和展覽中心的展台上,而更多是散落在那些歷經滄桑的老建築中,不同於中規中矩的博物館,這些老房子是歷史的親歷者,後來被改造為藝術空間,它們更像一個個講故事的人,一邊訴說當年的故事,一邊講述當下的藝術。1999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首屆揭幕,其後便每年舉辦,經歷不尋常的14年後,令上海躋身世界知名藝術節之列。僅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就吸引了世界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演出團體,200多個國際文化機構舉辦3,000多場活動,惠及450餘萬人次觀眾參與,已成為影響深巨的國際文化交流盛會,亦是向世界展示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中國氣魄的「中國舞台」。上海市文化局從政府層面來策劃,由各行政區域的文化局具體推動,使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台由黃浦江畔的中華藝術宮,至密佈於城市中的文化創意園區到舉世矚目的夢工廠和迪士尼,上海的文化創新顯示出精彩,社會經濟的創新和轉型發展,為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另一種形式的、完整的、全方位的、大格局的文化政策,有分有合的統籌機制,令上海國際藝術節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積極推進中外藝術合作和交流,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