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赠给瞿秋白的话,可谓是先生对朋友之情的最高写照和袒露。茫茫人海,对很多人来讲,不是没有寻觅到知己,而是他们的为人素质与知己是完全绝缘的。
朋友是儒家五常之一,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同列。但惟有朋友,才走出了家庭,进入了社会,是脱离了血缘、也远离于官本位等级制度的一种亲密关系。“朋友以义合”,是古代交友之道的准则。但这个“义”却像一个容器,不同的人,往里面装填的东西是完全各异的。在经济时代,不少人以“寻求帮助”来届定朋友,一味希望别人赠之以桃;聪明些的人就施展小恩小惠,好比钓鱼“喂窝子”,以免在自己身陷困境时呼天不应、求地不灵……
这至多算是哥们之间的交往,别人不帮忙,你就喊冤:遇到一个不讲义气的坏人!“朋友以义合”,是指道义、追求、品位、习性的某种默契。这用不着很多知心话,也不必天天形影不离,在平淡的交往中,你就会很明确地感知到,某人的言谈举止,已经汇聚成了一种起伏有致的节奏,跟自己完全合拍,每当回味这一感觉,温暖的情愫就从心底缓缓流淌,而来自纯粹精神世界的凛冽之气,则提升着自己的灵魂!
知己的交汇点肯定是出自灵魂深处的碰撞,必须具备形而上的光照!在这一光照下,我们就不难看清楚周围是些什么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