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事业起点——长江塑胶厂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就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

第一节 认准目标,勇敢迈出第一步

国共内战时期,大量躲避战争的民众从内地来到香港,使得香港人口剧增。这次人潮涌入为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劳力,也扩大了香港本地的市场容量。

那时候,西方国家的在华利益遭受了严重打击,纷纷将设在上海、广州等地的洋行以及工厂撤到香港。香港的自由港和贸易中转站地位,也因为这些沿海城市突然关闭对外大门,而变得越发重要。

李嘉诚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离开塑胶厂创业的。因为他业绩突出,工作努力,塑胶公司的老板并不想放他走。老板愿意通过加薪的方式留住他,可是被李嘉诚拒绝了。李嘉诚心里明白,要想创业,就必须先将身边的拐杖都去掉,若是犹豫不决,倒不如从此放下这个想法,将自己的抱负都埋葬掉,一辈子老老实实地替他人打工。当时,李嘉诚非常看好香港经济的前景,离开塑胶厂其实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李嘉诚心中仍然对老板怀有愧疚之情。当天晚上,他在老板为他办的离别宴会上,将他想在离开塑胶厂之后也开一个塑胶厂的想法,告诉了老板。

他对老板说:“从这里离开后,我也准备开一个塑胶厂。这些年,在您这里学到很多东西。之后我免不了要用这些东西,当然,我也会开发新产品。如今塑胶厂在香港遍地都是,即使我不开,也会有别人这样做的。希望您可以理解。”同时,李嘉诚向老板保证,绝不会把工厂的客户带走,也不会用工厂的销售网推销自己的产品。李嘉诚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找到新的客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可以拼尽一切。就这样,李嘉诚带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梦想,离开了塑胶厂。

独立创业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同样也是李嘉诚的心愿。随着他的工作经验逐渐丰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他已经不甘心为任何人打工了。但迈出这一步需要绝对的勇气和胆识。在那个年代,动荡的时局虽然能为李嘉诚提供巨大的机会,但是也可能给他带来同样巨大的灾难。很多小商人都因为香港社会的不稳定而家财散尽。李嘉诚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要创业的心足以压倒所有的担忧。

经过再三的衡量后,李嘉诚决定,继续做自己熟悉的塑胶制品。一来,他觉得塑胶制品当时在香港的前景非常好;二来,他在塑胶厂工作多年,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经验,觉得做自己熟悉的产品更有把握;三来,塑胶制品的加工和操作都十分简单,而且投资少,收益快,非常适合李嘉诚这样的创业者。

有了目标,李嘉诚立即着手准备,他觉得这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若是抓不住的话,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李嘉诚的创业资金仅有区区五万港元。这其中的一部分资金还是从亲友那里借过来的。幸运的是,李嘉诚在亲友中的人缘极好,大家都愿意将自己的钱借给他。

可能是这次亲友的帮忙给了李嘉诚灵感,他深深体会到了积少成多的道理。这一点从他给公司取名为“长江”就可以看出。其意指:“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他希望长江塑胶厂也能像长江一样,慢慢地积累,由弱小发展到强大。

曾国藩曾说:“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凭着自己的意志,凭着自身的毅力,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原创力将之融入你的生命,融入我们传承的强大文化,使之转化成为无穷的智慧,使之转化成为鼓励自己前进的力量,为民族缔造更大的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成就。

李嘉诚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一定会得到一份真正的回报,一份被所有人认可的、足以感动自己的光荣。

第二节 亲力亲为,带头克服困难

在初步解决资金并确定公司名称后,剩下的重要问题就只有选择工厂的地址了。当时香港因为大批难民的拥入而闹起了房荒。为了寻找合适的厂房,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来回奔波了一个多月,最后终于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一处勉强能用的厂房。因为李嘉诚手中的资金不多,所以他只能租下这样一处廉价的厂房。

厂房的位置不太好,筲箕湾在香港属于偏僻地,工厂又在筲箕湾的偏僻地,实在不是一个开工厂的好地方。但是,李嘉诚手上的资金只能找到这样的厂房。

之后李嘉诚又买了一批欧美淘汰下来的第一代机器设备,这批设备非常落后。没有人能想得到,这个只能买下最破旧机器的年轻人,会成为日后世界塑胶行业的巨头。

刚成立的塑胶厂没有一样东西是新的。找遍全公司,也就只有门口“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新的。好在英雄不问出身,李嘉诚的雄心壮志不会因为环境的破败而退却。长江塑胶厂刚刚成立的时候,李嘉诚不改往日拼命三郎的风格,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天一亮就跑去推销或是采购。常常是他赶到目的地,人家才刚刚上班。为了节省资金,他没有购置小轿车,路程远了就乘坐大巴,不远的话,就直接步行。

中午时,李嘉诚会赶回筲箕湾检查工人们上午的工作,和大家一起用餐。最开始的时候,厂房中连个餐桌都没有,大家就一起蹲在地上,随便找个地方吃饭。没过多久,长江塑胶厂盈利了,李嘉诚马上抽出钱来,给员工改善伙食质量,以及就餐条件。这让很多朋友不理解。对此李嘉诚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一切要以人为本,想让别人以诚相待,就要先以诚待人。这也是为什么在长江塑胶厂创立初期,条件虽然艰苦但却很少有工人跳槽。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情。他还需要做账,需要总结白天的销售情况,规划产品的市场投放区域。除此之外,李嘉诚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安排工厂第二天的生产计划。虽然李嘉诚之前在塑胶公司做过总经理,但是两者毕竟不同,如今他不只需要监督员工的工作,还需要监管工厂台前幕后的所有事项。这么多事情全由一个人来做,肯定是异常艰难的。

那段时间是李嘉诚记忆里最艰苦的一段时光。因为资金不足,他虽然是老板,但任何事都要亲力亲为。曾经有记者问过李嘉诚,创业之初如此艰苦,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做,有没有觉得特别辛苦,想要放弃。李嘉诚说:“创业的时候确实非常辛苦,但我从没有想过放弃。而且我觉得,作为一个老板,事事亲力亲为是好事。”

2006年,李嘉诚出席汕头大学举办的系列讲座时,发表了这样一番讲话,他说:“我少年辍学,不像同学们幸运,能够在商学院聆听教授指导。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翻阅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书,虽然那些报告上面都是让人一看就头晕的数字,读起来更是让人烦闷,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那些公司在会计处理方法上的优点和弊端。”

李嘉诚认为,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不只要了解公司的生意和发展,还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财务知识,这是很必要的一件事。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人会这样认为。对多数企业领导者来说,财务是会计的工作,他们是公司的老板,不必什么事情都亲自动手。而且,在一些企业家眼中,财务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无非是看看账本、算算钱。但是李嘉诚却将财务看得非常重,为了可以看懂财务报表上的大量专业术语,他一有空闲,便坐在办公室里学习,遇见实在不懂的地方,还会向公司的会计请教。李嘉诚在请教问题的时候十分恭敬,因此员工们都很喜欢这个老板,愿意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他。

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有很强的财务观念。而清楚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技能,这需要多学多看。

所有的失败都和无知有关,想要公司发展得好,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公司。李嘉诚参与了长江实业的每一步成长,非常了解自己的公司。曾经有人评价过李嘉诚,说长江实业从成立到现在,经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中间虽然遇见过危机,但从未出现过亏损,其中的原因,就是李嘉诚足够了解自己的公司,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公司最好的。据说,李嘉诚经常会和公司的职员聊天,询问他们的工作问题。有一次,他和公司售楼部的一个销售闲聊。两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长江实业之前开发的一处楼盘。销售人员发表了自己对该地产的看法,谁料,李嘉诚知道的居然比他还多,这让他惊讶不已。后来,他们还聊到了公司旗下的其他很多地产和物业,李嘉诚都详细地说出了具体的信息。这个销售对李嘉诚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一刻,他终于明白,李嘉诚为什么可以把长江实业发展得这么好了。还有很多企业家也称赞李嘉诚这一点,说和李嘉诚做生意特别简单,不管他们提出任何有关长江集团的问题,李嘉诚总能马上回答出来,根本不需要公司的相关人员作答,这让合作伙伴觉得非常舒服。对于合作伙伴的夸奖,李嘉诚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他只是说,他从来都不怕吃苦,唯一怕的就是自己技不如人,技术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力量,想要企业好,就要有最先进的技术,所以他最怕的是在技术上输给别人。

20世纪50年代,塑胶制品慢慢成为香港的主流,塑胶产品的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快。那时候,长江塑胶厂刚刚成立,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无法与别的塑胶厂相比。这让他非常担心,害怕长江厂会因为跟不上市场的潮流而被淘汰掉。所以,除了做好工厂的工作外,他还全面学习和塑胶有关的知识。李嘉诚后来说:“我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要赶上塑胶制品在产品上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创新的技术。所以,我常常为了追赶市场,拼命地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的精力真是旺盛。果然,梦想是鞭策一个人最好的动力。”

事实上,李嘉诚不管做什么,都会尽全力做到最好。他始终相信,只要肯努力,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如今,在无数的努力之后,他终于坐上了世界顶尖的位置。

让李嘉诚不能理解的是,每次大家说到他的成就,总会询问他“有什么做生意的秘诀”。李嘉诚说,每次出门,他都会在机场看到和自己有关的书籍,不知道为什么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题目,总是离不开他的赚钱技巧。这让李嘉诚很不能理解,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技巧,他能走到今天,只是因为他肯努力、能吃苦。

回顾一下他和长江实业的发展,就会发现,李嘉诚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正如他说的一样,公司能有今天,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任何秘诀。

李嘉诚说:“之前很多人问我人生中最艰难的是哪一段,现在我告诉你们,就是创办长江塑胶厂的那一段。那段时间真是艰难极了,当时我的身上只有五万港币,这么说大家应该明白了吧,财政才是让我困难的关键因素。那时候的我已经有了工作经验,当然,这些经验我有,别人也有,同行之间的竞争虽避免不了,但我还是有优势的,那就是我十分喜欢学习,可以了解这个行业的最新知识。那时候我的一股拼劲儿就是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除此之外,我再也没有别的优越条件了。”

做生意有很多道理,也没什么道理,李嘉诚表示,自己所说的一切,只能作为一种经验,关键还是看个人如何去做,有没有毅力坚持去做。

第三节 心怀感恩,善待员工

李嘉诚把长江塑胶厂赚的第一笔钱,全部用在改善员工的伙食上。他的这一做法遭到很多人反对,觉得这笔钱应该用来建设新厂房,或者购置新的机器。他的很多关系不错的朋友都劝他先将企业发展起来,一旦工厂形势好了,还怕给不了员工福利吗?当时李嘉诚并没有说什么,他知道自己这样做并没有错。

不过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李嘉诚说过这样一段话,也算是对此事的解释。李嘉诚说:“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对人好,人家对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核心人物。”

在李嘉诚看来,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别人的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必须遵守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组建和谐社会。

社会有强者、弱者之分,和员工相比,做老板的自然算是强者。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里的一分子,家庭的荣辱离不开他们。员工们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企业,贡献巨大,作为企业的老板,就有让员工们过得更好的义务。

李嘉诚说:“很多人认为是企业养活了员工,丝毫不觉得赢得人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只要给员工高薪厚职,就可以让员工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命,从没想过要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人。其实不然,若是没有员工的努力,哪个企业可以正常运转?”

事实就是这样,企业的未来是从一个个员工手中取得的,没有员工们的勤劳苦干,管理者再精明也是孤掌难鸣。因此,若想将一个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就必须留得住人才。

企业若要吸引并留住好员工,光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是不行的,还要给他们好的待遇,让他们看得见未来,并且学会重视他们,给他们必要的尊重。

就像李嘉诚说的那样:“我对待员工的方法非常简单:一是给他们相当满意的薪金分红;二是帮他们设想将来,让他们有能力养育自己的儿女。我们的员工到退休的前一天,还在为公司工作,他们会设身处地地为公司着想,因为公司真心为他们着想。”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为了培养员工,经常会选拔一批业务骨干,由公司出钱,让他们带薪出国,去学习先进的知识。在学习期间,所有的开销一律由公司承担。每一个被李嘉诚送去学习的员工心中都充满了感激,为了报答这份恩情,他们认真努力,励志要为公司拼尽全力。

对于生病和离职的员工,李嘉诚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早年有一个跟随李嘉诚10年的员工得了青光眼,治病花费了很多的钱,把当时公司提供的医疗资金都已经用完了。这位员工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为了保证生活,只能每天坚持上班。李嘉诚知道后,亲自找他询问情况。李嘉诚说:“我支持你先去看病。我不清楚你太太有没有稳定的工作,若是没有的话,可以来我们公司,资金方面的事情,你都不用担心。为今之计,应该先把你的病看好。”李嘉诚提议让员工去新西兰养病,那里的医疗措施、生活环境都比香港好很多,并且公司在新西兰也有分支机构,为了方便治病,李嘉诚允许这位员工在新西兰那边退休。这位员工接受了李嘉诚的建议。李嘉诚的这个做法,不仅赢得了那个员工一家人的感激之情,还赢得了更多员工的尊重。

李嘉诚说:“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的本性。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改变这个坏毛病,就要时刻思考,自己提醒自己,遇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这样才有可能不受自私本性的影响,做一个宽厚的人。”

我们要主宰生命,但如何主宰在学校可没有课程。理论上我们最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你们的脑海中,早已刻画好自己理想生活的每个细节,其中包括浪漫、权力和成就。一切从心所愿,每一事物都要用理智来衡量,这样的生活好像是沉闷无趣的。我想学术界的“博弈理论”对人生有一定的反映,人生有没有既定命运,我不知道,但每一天我们都要在那“零”和“非零”间选择,其实那正是在不断选择自己一生的命运。西班牙著名的画家戈雅有一幅蚀刻画,命名为“当理智沉睡时,心魔可会出现”,画中一个学者沉睡在其书本之上,背后的猫头鹰和蝙蝠像噩梦一样纠缠着他。我们一生应小心谨慎高度戒备,以理智克服心魔的诱惑。当我们面对镜中的自己,尽管不一定是那个梦想中最成功、最伟大、最有权力的人物,但一定不可以是一个我们所憎恶的形象。

这是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也是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李嘉诚从来不勉强员工做永远为公司效命的保证,而是通过一些小事情,让员工觉得在这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未来,觉得这里值得自己留下来。他对那些主动离职的员工态度平和。每当有人离职,只要李嘉诚有时间,就会为员工举行饯行会,亲自告诉员工,公司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

在他看来,员工之所以离职,终归是跟公司离不开关系的。如果公司做得够好,有其发展空间,员工就不需要大费周章地跳槽。从这层意义上讲,是公司亏欠了员工。

在长江塑胶厂创业初期,因为经营不善,整个企业濒临倒闭。为了渡过难关,李嘉诚只能缩减人数,很多员工因此丢掉了工作。李嘉诚说:“即使知道裁员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常事,但是看着员工们一个个离开,我的心中仍是非常愧疚。”他向每一个员工表示了歉意,并承诺,只要渡过难关,随时欢迎他们回来。后来工厂效益好转后,李嘉诚遵守自己的诺言,真诚地邀请每一位员工回来。据说,这些被请回的员工对工厂十分忠诚,无一人主动离职,一直工作到退休的前一天。

李嘉诚说:“很多人只看得见我今天的成就,而忽视这其中的过程。我和我公司能有今天的一切,是经过全体人员多年努力得来的,这个大家想想就应该知道。若是只有我自己,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的。”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能够从细微处体谅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他成功的基石。”李嘉诚就是这样的人,他十分关注自己的员工,愿意在对员工的管理上投入感情,宽厚对待每一个人。他坚信,只有同心同德、身体力行、凝聚力十足的团队,才可以取得成功。这也是他可以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因。

第四节 忽视质量的重要性,出现质量危机

长江塑胶厂开业后,生意一直很好。李嘉诚之前销售塑胶制品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因此,工厂的每批产品都可以很快卖掉。商户们用过后,觉得长江塑胶厂的产品还不错,价钱也便宜,就推荐给自己的朋友。一传十,十传百,长江塑胶厂的生意越来越好。看着源源不断的订单,李嘉诚开心极了。然而,长江塑胶厂当时的规模还不足以满足越来越多的订单,于是,李嘉诚开始大量招聘工人。招聘来的几乎都是当地的农民,一点儿技术知识也不懂。这样的员工本应接受充分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但是因为招来的人数过多,交货时间又非常紧急,李嘉诚只能简单地培训一下,便让他们上岗了。当时工厂的订单很多,为了合理利用时间,李嘉诚让工人们实行“三班倒”制度,不分昼夜地赶工。

那时候,李嘉诚已经不是唯一的管理人员了,他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等。那时候李嘉诚真是春风得意,长辈们都说这孩子命好,有老天的厚待。李嘉诚自己也没想到会如此顺利。就在李嘉诚志得意满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质量。只有保证了质量,才能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那时候李嘉诚才二十多岁,第一次经营工厂,没有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看着如此多的订单,李嘉诚被喜悦冲晕了头,采用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完成订单的错误做法。这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产品刚被送到一个客户那里,就得到了“拒收”“要求退货”的回复。这可是大事,李嘉诚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去了解情况,但还没等他弄清楚,又接到通知说,别的客户对这次的产品也不满意,同样要求退货,不止如此,他们还要长江塑胶厂赔偿他们的损失。

李嘉诚立刻明白,赶工而导致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已经酿成了大祸。他承认是他太过急躁了,但工厂现在的情况,早已不是他后悔就能解决的了。

当时李嘉诚手中还有很多订单,客户纷纷打电话来催货。这可把李嘉诚急坏了。如果他不能如期交货就需要赔款,到那时候别说挣钱了,恐怕还要亏损。

李嘉诚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工厂的大部分员工,只经过短暂的培训,让他们操作机器做出产品已经不错了,不能指望他们做更难的事情了。李嘉诚知道,现在他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了。于是,他立刻赶到工厂,亲自监督员工工作。李嘉诚来到工厂,看着眼前一台台破旧的机器,他的心里难受极了,他不知道用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

这场危机,让李嘉诚体会到了做老板的难处。虽说他之前也在塑胶厂干过,但毕竟是给别人打工,重要决策不需要他考虑。现在不同了,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自己承担。工厂如今身处危难之中,每一步都异常重要,需要他小心再小心。

随着塑胶厂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长江塑胶厂的产品继续出现问题,以后可能就没有客户愿意与李嘉诚合作了。俗话说:“不怕没有生意,就怕做断生意。”李嘉诚现在面临的就是后者。看着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客户就这样断了,他的心里难受极了。然而,现在事态严峻,根本没有时间让李嘉诚难过。

对于商人来说,质量就等于信誉,而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被退回的产品堆满了仓库,客户们纷纷上门索要赔偿。慕名而来的新客户,看见这个场景,转头就走。没有客户,产品只能积压在仓库里,资金就无法回笼。可是原料商可不管这些,他们照常上门讨债。原先生意红火的塑胶厂,瞬间陷入了困境。

有一次李嘉诚急得不行了,脱口而出:“我真没有那么多钱,要不你们把我带走吧!”来要钱的原料商不但没有妥协,反而笑话李嘉诚。那个人说:“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你值钱吗!”原料商告诉李嘉诚,如果不归还债款,他们不止停止原料的供应,还要把事情闹大,让所有人都知道李嘉诚是一个拖欠货款的人。那样一来,以后就真不会再有人找李嘉诚做生意了。

工厂开工不足,不得不裁减员工。被裁掉的员工心里不服,一部分人连同家属上门闹事,办公室、车间都挤满了人,片刻不能安宁。这样的日子,李嘉诚难免会变得有些暴躁,常常斥责员工。留下来的员工人心惶惶,为自己的饭碗而担忧,一时间人心浮动,没人静得下心。

墙倒众人推,银行在得知了李嘉诚的现状后,也派人来收取贷款。整个工厂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银行的手中,李嘉诚只能沉住气,赔着笑,请银行放宽期限。

当时的李嘉诚还是太年轻了,一心只想着开拓市场,在同行中独占鳌头,没有考虑周详,才犯下如此大错。这也说明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对每一次的决策都要非常重视,因为某个不够明智的举措,很有可能就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从这件事上看,李嘉诚在最初的时候,确实不是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优秀的经营者都是靠挫折和磨难打磨出来的,至少他本人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挫折和磨难可以磨炼勇者,也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人。

为了不让母亲着急,在母亲面前,李嘉诚依然强颜欢笑。知子莫若母,庄碧琴看着儿子日渐消瘦的身子,布满血丝的双眼,猜到一定是工厂出了什么麻烦。庄碧琴并不懂经营上的东西,她只知道,要想做好事情,首先要知道如何做人。于是她给李嘉诚讲了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寺中有位法名圆寂的住持。这位住持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想在自己两个徒弟中选择继承人。这两个徒弟的名字分别是一寂和二寂。住持将两个徒弟找来,给了他们一人一袋种子,让他们去插秧种田,收获的粮食将决定谁来继承住持的位置。

第二年秋天,谷子成熟的时候,二人再次来到了住持面前。这次一寂挑了整整一担谷子来见师傅,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住持看见两个徒弟后,便宣布由二寂在他之后担任住持。一寂自然不愿意,他愤愤不平地问师傅:“明明是我种的谷子多,您为什么要把住持之位传给二寂?”老住持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徒弟,叹了口气说:“确实是你拿来的谷子多,可是我给你们的种子,都是煮过的,怎么可能发芽啊,既然不能发芽,你的谷子又是从何而来的?一寂,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不可失啊!”一寂被住持说得哑口无言,马上认错。听完住持的话,众人纷纷称赞二寂为人诚信,支持由二寂出任住持。

讲完故事后,庄碧琴看着儿子,叹了口气说:“阿诚,你看,诚信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啊!做生意也是如此,只有守信才能将生意做得更久、更大,除此之外,母亲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诚信。”

听了母亲的故事后,李嘉诚为自己之前做的一切感到羞愧,他流着眼泪对母亲说:“母亲,儿子知道了,儿子保证以后一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第五节 勇于承担责任,靠真诚渡过难关

李嘉诚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挽救自己刚刚起步的事业。他匆匆赶回工厂,看到的虽然是一片愁云惨淡,但是那时李嘉诚已经有了走出困境的决心。

他马上召集员工开会,承认因为自己在经营上的失误,让工厂承受了不应该的损失,也连累了大家。同时向那些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道歉,并且表示,只要工厂可以渡过这次难关,经营有所改善,大家可以随时回来上班。当然,若是大家有更好的去处,他也不会强留。他会和工厂、和大家共同进退,他保证,任何会损害到员工利益的事情他都不会做,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机会。

这番话稍稍缓和了员工们不安的情绪,大家开始静下心干活。工厂的气氛终于不再死气沉沉了。

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了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他主动承认错误,请求他们的原谅,并将自己的现状清楚地告诉他们,毫不隐瞒工厂随时会倒闭的状况,同时保证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还款,对于那些应该他承担的赔款,他绝对会全额偿还。不止如此,李嘉诚还不耻下问,请教解决工厂危机的办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罪过再大,只要真心改过,就能得到他人的谅解。李嘉诚的诚意感动了很多人,他们表示愿意给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有的人甚至还为长江塑胶厂摆脱危机出谋划策。实际上,他们都是业务伙伴,如果李嘉诚真的破产了,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

经过多方努力之后,李嘉诚终于争取到了一些支持。银行答应放宽李嘉诚的还款期限,但是在没有完全还款之前,不会再给李嘉诚新的贷款;原料商也同意推迟收账的时间,只是李嘉诚之后若想购买原料,必须先付百分之七十的货款;此事涉及客户众多,每个客户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是大部分还是做出了让步。

众多讨债客户中,有一个是做零售商生意的。这个客户没有发现产品的问题,直接将产品卖给了零售商,结果自己的公司名誉受损。他怒气冲冲地来长江塑胶厂讨说法,甚至恶语咒骂李嘉诚。

但李嘉诚始终好言相待,之后更是登门致歉,让这个客户非常不好意思。他向李嘉诚承认是自己过于鲁莽了,并表示愿意继续和李嘉诚做生意,他相信李嘉诚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相信李嘉诚是一个可靠的生意人。

虽然银行、原料商以及客户给他的回旋余地十分有限,但总体上还是可以供长江塑胶厂渡过难关的。

考虑到仓库中积压的产品并不都是次货,为了挽回损失,李嘉诚马上召集员工,将货物分为两类:一类是质量不合格的,另一类是因为延误交货被退回的,这一类产品并不存在质量问题。然后,李嘉诚又将这一部分产品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作为正品销售出去的,一类是款式过时的。

分好之后,李嘉诚再次当起了销售员。他马不停蹄地奔赴各个销售点,挨个推销,总算推销出去一部分。为了不让产品积压过久,他低价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这些批发商看出李嘉诚急需用钱,故意将产品的价钱压得很低。但不管怎样,李嘉诚陆续收到了货款,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这次危机让李嘉诚陷入沉思。出现这样的局面,明显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也就是他经营上的问题。长江塑胶厂只追求产量,不顾产品的质量,也没有正规的检验,这才让问题产品流入市场。在产品流入市场之后,没有做好产品的跟踪与反馈,延误了补救时机,最终导致危机突然爆发,工厂陷入困境。

同时,李嘉诚也从这次的危机中意识到,香港的塑胶制品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了,所以用户才会如此挑剔产品的质量。想到这一点后,李嘉诚便开始思考工厂的未来,他想去市场上考察一下,寻找新的商机。

第六节 信誉是企业之本

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长江塑胶厂终于迎来了转机。工厂的生产和销售情况都慢慢好转。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聚集所有员工,在工厂召开大会。他向所有员工表示了感谢,谢谢他们的配合,让工厂渡过难关。

他说:“昨天,我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继续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说明我们厂已经成功地从这次危机中走出来了。同样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厂的所有债款,如今也都已经还清了。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在这里感谢大家了。”

李嘉诚激动地说完这番话后,向全部员工深深鞠了三个躬。话音刚落,职员们的掌声沸腾起来。李嘉诚在全体员工的掌声中走下台,亲自跟每个员工握手,分发奖品。参加会议的每个员工,都得到了李嘉诚亲手发的一个红包。

这次长江塑胶厂的质量危机,让李嘉诚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生意,先做人。这次的难关,说到底是场信用危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精。诚信对于生意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品质,做生意不讲诚信,等于自掘坟墓,总有一天会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后来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再次谈到了信誉问题。

记者:如果勤和俭是初期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基础的话,那么作为创业之初的企业的关键又是什么呢?

李嘉诚:一个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的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于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

记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建立信誉?

李嘉诚:当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优秀的质量。我最初做塑胶生意时,外国最新的塑胶杂志,在当时的香港,看的人并不多,但我学、我看。我认为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当然是好,但是时间就浪费得多了,如果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那才是最好的。

在生意场上,诚信是致富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将生意长久地做下去。

当然,不仅对待客户要诚实,对待自己的员工同样也要诚实。员工是企业的血液,如果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任凭决策者再有才智、再有经商头脑,也不可能使企业健康发展。有人会说,想激发员工的潜力,有很多的方法,加薪、升职等,但是真诚相待所起的作用绝对是其他办法不能相比的。

从古至今,诚信一直为人所重视。中国的古语中有“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子也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以看出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倡导的品质。

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张变法。那时候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商鞅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推进改革,特下令让人在都城南门外,竖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木头立好后,商鞅当众许诺,无论是谁,只要能将木头搬至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人上前,他们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于是,商鞅再次发话,只要能将这根木头搬至北门,赏五十两黄金。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了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将五十两黄金赏给了这个人。商鞅的这个举措,成功地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让变法得以迅速在秦国推广开来。秦国也因为变法而逐渐强盛,慢慢成为最强的国家,最终一统六国。

可见,诚信自古是征服人心的良药,是经过漫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洗出来的赤纯之金。李嘉诚曾经说过:“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经商之本,这说明做人与经商有相同之处。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成就不仅来自精妙的经商技巧,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别人心目中建立起来的信誉!”

第七节 坚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次长江塑胶厂能度过危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嘉诚的坚持。李嘉诚是个不会轻言放弃的人,他热衷于自己的选择,坚信世间万事都可以通过努力完成。

这并不是说,他有绝对的信心度过这次塑胶厂的质量危急,而是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挽救自己的工厂。

在后来长江实业集团上市的时候,李嘉诚曾被记者问及当时的内心想法,李嘉诚说:“当时我几乎欠所有人的钱,银行、客户、原料商、亲友。沉重的债务和看不见的未来,差点儿击垮我的意志。那时候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你们想不到的沉重,都镶嵌着‘还债’两个字。当然,也有很多朋友主动来安慰我、激励我,为我出谋划策,要借钱给我。那时候,我只能每天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不要怨恨,努力去做就好。”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想要成功,越需要经受打磨。但凡成功者,必然要在事业上经受挫折,在挫折中成长发展,让自己越发茁壮。因此,如果想成功,就必然要直面困难,要越挫越勇。局面越是棘手,就越是应该勇敢面对,风雨来得越猛,越要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只有走过最大的风雨,才能看见最美的彩虹,也才配迎接属于自己的成功。

那些成大事、立大业的人,他们都拥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和一股越挫越勇的劲儿。一个人,若是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顽强到可以承受任何苦难的心,是无法熬过成功路上的漫漫长夜的。

坚持,应该是每个人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学校、家长、朋友,大部分人都在告诉我们坚持,而真正能做到坚持的人,却并不是很多。李嘉诚的坚持,多半来自坚毅的内心,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文化和家族的传承。他自己也曾说过,中国因为国力衰弱而饱受列强的侵袭,中华大地被割让被侵占,可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放弃我们的国家。他们勇敢地拿起武器,坚持和敌人进行了数十年的抗争。“我的父亲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常常告诉自己,不管多累、多苦,都应该坚持下去。他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华夏大地的传人,我们骨子里就应该继承了先辈们勇敢拼搏、坚不可摧的意志力。”

当然,只有“坚持”也是不够的,既然犯了错,那就要承认并改正错误。每个人都难免犯错,但同样的错,犯一次就可以了。用李嘉诚自己话说就是:“当工作或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不应该惊慌失措,或只知道怨天怨地,而是应该积极应变,拿出解决的方案,只有这样,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第八节 主动寻找商机

李嘉诚说过:“一个人能否成功,尤其要看他对事物的感受能力。随时留意身边有没有生意可做,才能抓住商机。一旦发现商机,就要马上行动,越快越好,否则,很可能会错过这次机遇。当遇到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也要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具备的素质。”

从1950年创立长江塑胶厂之后,李嘉诚曾无数次用自己对市场灵敏的感知能力,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1950年,香港已有三百多家塑胶厂,长江塑胶厂既不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没有特别的竞争力,甚至还曾经濒临破产。在常人看来,这样的企业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但李嘉诚偏偏创造了奇迹,及时发现了塑胶花的存在,远赴重洋学会了塑胶花技术,然后带领长江塑胶厂走上了塑胶行业的巅峰。

很多创业者抱怨没有商机,抱怨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其实并非如此,生意不会自己来找你,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商机,而是我们发现不了它。与其抱怨环境不好,倒不如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寻找机会。

李嘉诚曾经跟人分享过自己坐火车的经验。当初他总是坐火车到处出差,不过由于人多,经常买不到坐票。但奇怪的是,不管在什么车上,车上人有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其实他没有什么高级技巧,使用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逐节车厢找过去,一个都不放过,总能找到座位。最重要的是,不要听信别人说的前面很挤没有座位,一定要亲自过去找。这个办法虽然很笨,但是很管用。这也正是李嘉诚所坚信的,不放过每一个机会。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还要不断接触新事物,这样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市场。中国有很多跨国企业,但其中只有少数是靠自己建立起海外市场的。然而李嘉诚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摆脱了代理商,依靠量自己的力量,成功开拓了海外市场。

李嘉诚曾说:“要随时准备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等待和创造每一个做生意的机会。创造市场影响力是增加销售非常有效的途径。作为一个商人,要不断寻找新的办法,来改良产品及服务,以求增加生产、销售量和降低成本。”

可见,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必须要多思考、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看到不寻常的事情,多问几句“为什么”。只有爱思考的人,才能在纷扰的社会中,看见商机,并一把抓住。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想要赚钱就必须多思考。正如李嘉诚说的那样:“很多人抱怨环境不好,实际上是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找机会。中国有太多的机会,到处是‘金矿’。中国企业家应该好好抓住这些机会。”

李嘉诚喜欢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他觉得,上天一定不会将每条路都堵死。只要用心去找,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早在李嘉诚还是五金推销员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发现商机的独到眼光。有一次,一家旅馆准备开张,这对李嘉诚来说绝对是一个推销铁桶的大好机会。

李嘉诚的同事们为了占领先机,第一时间就去找了老板,但他们全都被旅馆老板拒绝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个老板早就选定了另一家五金厂的产品。同事们纷纷觉得可惜,有不甘心的人建议李嘉诚去试试。李嘉诚觉得这确实是桩大买卖,于是答应同事尝试一下。

但是,他没有直奔旅馆,而是去旅馆周边打探情况,和旅店的员工闲谈。

闲谈中,李嘉诚知道老板有一个十分喜欢看赛马的儿子。老板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最近因为忙着旅店的开张,没有时间陪儿子去看马,让这位小公子很是不高兴。

在别人看来,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除了用来解闷、拉近关系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但这些话传到李嘉诚耳朵里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钥匙,帮他打开了旅店老板的大门。

李嘉诚让那个员工做中间人,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到跑马场去观看赛马,全程亲自陪伴,陪孩子聊天儿。老板的儿子玩得非常开心。

老板回来后,看见开心的儿子,问明员工情况后,十分感动,决定答谢李嘉诚。在他知道李嘉诚是白铁桶销售员后,马上表示要从李嘉诚手中购买白铁桶。李嘉诚凭借一次出游,就成功卖出380只铁桶,一下成为五金厂的销售冠军。

从李嘉诚的推销策略中可以看出,为了可以更好地抓住机会,很多时候可以采用“迂回包抄,避实就虚”的策略。在遇到使用常规办法行不通的时候,要勇于寻找新的出路,不要局限于一处,否则就会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而得不到任何回报。这一处事方法,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的到来,或者机会来时,没有伸手去抓住它。”而李嘉诚正是一个善于抓机会的人,他能留心身边各种潜在的生意,在机会来临时,又能及时伸手抓住。正是这种能力,使他在多年的商业生涯中乘风破浪,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