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看人要先会看面
看人先看面,就是看容貌。一个人,无论他身在何处,容貌总是随身而行,与人接触、交往,给人最初的印象还是容貌。所以,容貌可以说是人随身携带,但又不能给任何人的最大的一张“名片”。
看一个人时,你会从哪里看起呢?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容貌,人说貌美如花、英俊潇洒大部分都是基于容貌而言的,而从容貌通常也都能看出人们的一些隐藏于内心的东西。
如果让一个天真质朴的儿童来画一个人,无论他画的是火星人还是章鱼人或是其他什么怪诞的人,他一定会先画出脸,也就是从容貌画起,尽管他可能会画出没有脖子的人,但是绝对不会画出没有容貌的人。
在我们日常会话里,以脸、面代替人的情况往往很多,比如说遇见人,可以使用“拜颜”、“面晤”、“面接”、“对面”等词语来表示。
在高明的人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肉体和精神状况的明细表。人的脸能够反映出每个人的性格,因而通过脸来判断人的性格是切实可行的。有些法官和检察官在法庭上进行长时间的讯问。这并不是因为被讯问者的脸上没有做出应有的反映,而是因为该法官或检察官并非是高明的观察者。
来看一个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了原子论,被后人誉为唯物论的鼻祖。
有一天,德谟克利特在街上偶然遇见一位熟识的姑娘,于是,德谟克利特便和她打了一个招呼:“姑娘,你好!”
第二天,德谟克利特再一次碰到与头一天同样打扮的那位姑娘时,却这样打了个招呼:“这……这……太太,你好!”
德谟克利特这样一语道破,便转身离去。
一夜之间成为“太太”的那位姑娘被德谟克利特看穿时,脸上恐怕要涌上羞惭的潮红了,这真是个有趣的小故事。
那么,德谟克利特是如何看穿那位姑娘“一夜之间”的事情的呢?这是他仔细观察那位姑娘的脸色、眼睛的活动情况、面部表情及走路的姿态等一系列举止的结果。
据说,德谟克利特有时正吃着鲜美可口的瓜果,会突然从房间里跳出来,跑到地里去搞清楚瓜果为什么这么好吃。他就是具有如此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所以才能一眼把人看穿。
现实中,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德谟克利特那样善于从脸部看人,因为这种本领只有通过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才能把握,它不是无聊的雕虫小技,而是有着重要价值的做人、看人的本领,发现并掌握它,往往能有效地帮助你做人。
值得指出的是,容貌的美丑是天然生成,但考察人不应以美丑为标准。漂亮的面孔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用人之道在于才,而非貌(除礼仪、迎宾之外)。才貌双全,当然最好;二者不可兼得,舍貌而取才也。“自古红颜多薄命”是因为人为的占有与劫掠欲望,生在今天的红颜美人,如不自救自助自强,依然会是薄命的悲剧。
考察人的容貌,总的原则是:相顾相称,则福生。不以美丑长短为标准,更不能以貌取人。
如何通过表情看透人心的变化
表情是内心活动的写照这是常识,通过对别人表象的观察,我们无疑能窥探其心灵的律动,把握其情绪变化的尺度,了解其行为的心理根源。表情是我们观察他人的显示器。
在人类的外部活动中,表情最能反映心理情绪的表面化动作,中国传统相学中有相面之说,虽不能尽信,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确实可以从他人的面部表情上来判断和推测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
19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在他的《人,神秘莫测者》一书中论述道:“我们会见到许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得越来越清楚。脸就像一台展示我们的感情、欲望、希冀等一切内心活动的显示器。”
从科瑞尔所说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脸是一张反映自己生理和情绪状况的“明细表”。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的语言,它比嘴里讲的要复杂千百倍。”达尔文认为“脸语”是一种“世界语”。
所以,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而不容混淆的脸相,而在这些独特的脸相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表情,而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是感情活动的外显行为,反映的是人的心理。当人们交往时,不管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表达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注视着对方脸部的各种表情。而在几乎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脸部表情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
以下就具体说明凭表情判断性格的诀窍。
每个人都有一副独特而不容混淆的脸相,即使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人们相见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脸。从这张脸上,大致能反应出年龄、性别、种族烙印,而且通过表情也可以流露出其人的当时情绪变化状况。
当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无论是否面对面,都会下意识地表达各自的情绪,与此同时也注视着对方做出的各种表情,正是这种过程,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而又细腻深刻。
在高明的观察者看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张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状况的“海报”。狄德罗在他的《绘画论》一书中说过:“一个人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
如下这些“脸语”是比较容易读懂的:蹙眉皱额表示关怀、专注、不满、愤怒或受到挫折等情绪;双眉上扬、双目张大,可能是表现惊奇、惊讶的神情;皱鼻,一般表示不高兴、遇到麻烦、不满等等。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有被观察的机会,它的特点是:嘴角拉向后方;面颊往上提;眉毛平舒,眼睛变小。
不愉快的表情,它的特点是: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皱成“倒八”字。
从表情的动作上,能够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春秋时期的淳于髡就是这样一个“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因此,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髡都沉默不语,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髡有管仲、晏婴的才能,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以此言问淳于髡,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也就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髡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髡的识人之能。
从面部表情上,读透了内心所蕴藏的玄机,是识人高手厚积薄发的秘技,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合唱的“空城计”了。
一部《三国演义》,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空城计”,当诸葛亮带领一帮老弱残兵坐守阴平这座空城时,兵强马壮的司马懿父子,率领20万大军兵临城下。
在城墙之上,诸葛亮焚香朝天,面色平静,他旁若无人地洞开城门,自己端坐在城墙之上,手挥五弦,目送归鸿,飘飘然令人有出尘之想。
一场千古的双簧戏,由此拉开了帷幕,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谋略上势均力敌的高手,一个在城墙之上,一个在城墙之下,用心机对峙着。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一眼能看穿他虚张声势的空架式,但诸葛亮更知道,司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冲突,倘若司马懿拿下了诸葛亮,三国鼎立之势不再,司马家族目前羽翼未丰,最后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精通军事的司马懿当然知道帮刘邦打天下的韩信的下场。诸葛亮的存在,让司马懿有了和曹操周旋的机会,对付诸葛亮,曹操还必须倚重司马懿,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没了后顾之忧,安内是必然之举,那一刻,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静的背后,俩人心中都在波澜起伏,就是因为诸葛亮一生谨慎,心知司马懿不会下手,才敢下这着看似冒险之局,当司马懿的儿子提醒说,诸葛亮在使诈,城中必无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马懿,立即打断他的话,以诸葛亮一生惟谨慎的话,搪塞过去了。机智的司马懿从诸葛亮平静的表情上领悟到,这是诸葛亮用谋略和他合唱双簧戏,这出戏,非大智大慧的人,绝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事实上,只要留意,从一个人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变化就可以洞察其内心世界。做人不容易,你的心眼要活一点,就要学会从表情洞察一个人的心理,学会用敏锐的眼睛洞察别人的心理,这样,才能让你在人生路上步步精彩。
言为心声,通过语言观察对方心理
若想通过口头语言更好地观察、了解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仔细、认真地揣摩、分析,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说话是一种自我表现。人们可以在谈话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表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语言是人的心底的声音,没有语言作为工具,思想及情感就表现不出来。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名为万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遗民,在安亭郡堪称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一听叹口气道:“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家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子,向江湖泛游而去。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分别被收缴了财产,门庭破落,惟有万二逃之于外。
事实证明,分析判断人的言语,是洞察人的心理奥秘的有效方法。
通过言谈和辨声能够从人的欲望、抱负和经验分析上进一步了解一个人,从而达到窥探对方的内心世界的目的。言谈是一个人品性、才智的外露,从一个人的言谈中,有识之士总能有所发现。
三国时,陈琳曾在一篇檄文中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但曹操却从中发现陈琳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后来予以重用。张辽被曹操捕获,对曹操破口大骂,曹操却从中发现张辽是位性格直爽的忠勇之士,而当场释放,委以重任。而吕布虽武艺超群,但一见曹操即跪地求饶,其声甚切,但曹操一听其言,复忆其行,即知其是反复无常、贪生怕死之人,当即处死。
由此可知,言谈除了其本身所包涵的内容之外,还有着与言谈同时出现的说话者内在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不像语言那样直观,却也会透出说话者的许多信息。
言谈识人,功夫还在言谈之外。丰富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言谈识人,不可凭一时之冲动,要从整体出发,予以全面考察,尤其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观察
下判断时,一定不能只凭个人一隅之见,而要听群众意见;之后,还要“察之”,要看其是否果真如此,勿为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或“恶意中伤”所离间。
二是靠全面观察
评价人才要“公听并观”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德才资全面衡量;观其主旨,不求微功细过。
三是要责求实效
即根据实绩判断能力的强弱,才是正确的知人之法。
除了可以凭借言谈的内容观察对方心理外,他人说话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到声调、速度和态度等方面,同样也可以对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对事物的看法、意见、认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通常情况下,抑扬顿挫掌握得非常准确、到位的说话者,他的自我表现欲望都很强烈。
说话时不断提高声调的人,他们的自信心多比较强烈,比较固执、任性,常常自以为是,不喜欢被他人所管制,倾向于我行我素。
在任何时候说话都轻声细语,语速较慢的人,多属于内向型性格,比较温柔、弱,自信心缺乏。
一个人说话的速度很快,而且态度从容肯定,也看不出一丝一毫的急躁情绪,他人听起来也感觉不出紊乱,这表明这个人多有很强的自信心,办事干脆果断,有独属于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轻易改变。
在公共和集体场合能够主动讲话的人,性格多比较外向,有较强的自信心,同时具有坦陈自己想法、表现自己、试图影响他人的勇气和魄力。
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呆在角落里不爱讲话的人,一般来说,性格多比较内向,同时缺乏自信。当然,也有的是比较沉着和老练,希望从别人的谈话中听取好的意见,为自己所用,来完善自己。
在与人谈话中喜欢争论和辩论的人,多是开放型的,他们有摒弃旧观念、旧思想的勇气和胆量,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接收能力比较强,有竞争和攻击性心理,好胜心切,有时候会显得自大自负。
在与人谈话中不喜欢争论和辩论的人,相对来说则较封闭和保守,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较慢,竞争和攻击性弱,性情温和,喜爱平淡,不太热衷于争名夺利。
在谈话中喜欢纠正别人错误的人,多较主动、自信,但由于他们的性格比较直率,会忽略他人的感受。打断别人的谈话而变成自我发挥,往往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人际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是特别的好。
那些在谈话时不纠正别人错误,而等到谈话结束以后指出来的人则显得谦让、有礼貌,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并给予足够的尊重,从而也会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好感。
总之,要想准确地抓住一个人的真心,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使其多说话,你所需要做的只是竖起双耳,闭上嘴。
善于琢磨人的心理,揣摩出他人的心理变化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无论哪行哪业,只要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离不开对人的心理的体察。政治家往往是揣摩心理的高手,而商人为了得到顾客的欢心则更是绞尽脑汁。即使是我们普通人,大到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小到为了防止吃亏上当,也都要对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婴,虽然处于乱世,但他治国有方,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个人处世之道,他也懂得极多,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没有被卷进王位争夺的漩涡,反而能够经历三代王室,任宰相职位达十余年之久。告老之后,封于薛国之地,安享余年。
有关他洞察君王心意的故事,极为有名。
齐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并且对他倍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齐王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工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观。
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拜谒齐王时,发现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观的耳环。
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善于察言观色,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田婴就善于此道,巧用心机,博得齐王和王后的信任,使他屹立权位的旋涡而安然无恙。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他们看不到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他们往往把复杂的、多样化的心理活动简单化、单一化,用同一种方式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不懂得根据对方的心理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由于他们不懂得顺应对方的心理、争取对方的好感,因此就不能够利用对方的心理、获得对方的支持。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就好像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这一点事实上就连对门锁有着精深了解的神偷也做不到。
这类人在心理上往往还有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体察别人的心理变化是“琢磨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种托词,用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因为体察人心毕竟是一件很费时费力、很费头脑的事情。至于说体察人心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就更站不住脚了,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体察人心的行家,精于了解他人心理构成了他们伟大魅力的一部分。
熟悉和掌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不仅可以因势利导,更可以化害为利。如果我们不能学会了解人、体察人心,那么就不可能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以眼识人,眼睛是窥探心灵的窗口
眼睛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可以读懂一个人的大概。一个人所思所想很多时候会通过他的眼神表现出来,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经验告诉我们,人的内心隐秘,心中的冲突,总是会不自觉地通过变化的眼神流露出来,这方面你要多留点“心眼”。
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在人的一生中,眼睛所表达出来的“语言”是最丰富多彩的了。很多时候,人们都能从眼睛了解事物的大致面目。眼睛是人类五宫中最敏锐的器官,它的感觉领域几乎涵盖了所有感觉的70%以上,其他感觉与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以饮食为例,人们吃食物时绝不仅靠味觉,同时会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装食物的器皿等。如果在阴暗的房间里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会产生不安的感觉,无心品尝或胃口大减。相反,如果在一流饭店或餐厅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装食物,并重视灯光的调配,定会增加饮食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视觉在影响人们的食欲。
有时,眼睛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表达出个大概,这是每个人都隐瞒不了的事实。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
眼神的状况,对于认识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眼神清的人,通常表示此人清纯、澄明、无杂念、端正、开明。眼神浊的人,往往表示此人昏沉、驳杂、粗鲁、庸俗和鄙陋。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三个姐妹,外人只要一接触其中的一位名叫梅德莎的眼光,便立刻化为石头。这个神话故事寓在说明眼神的威力。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假如忽略了别人的眼睛,就无法窥探对方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也就很难做到会看。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彻底隐瞒内心的想法,即使有人摆出一副毫无表情的脸孔,但这种刻意的做作并不能维持长久。老年人常说:“听别人讲话,或对别人讲话,要注意对方的眼睛。”有的人交谈时不看对方的眼睛,多数情况下,是胆小、没有信心、怕难为情、畏缩。情侣初次相会,常常这样。
一直观察对方的眼睛,会感觉视觉的疲劳。这里所说的“看眼睛”,并非真的凝视,而是观察对方视线的活动。通过了解一个人的视线活动状况,就能大致完成与他人之间的圆满交往和心灵沟通。
一个人视线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了解。
第一,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这是一个关键。
第二,对方的视线如何活动,或者是视线刚接触立刻就挪开,他的心理状态是有所不同的。
第三,视线的方向,即对方是正视还是斜视观察自己的。
第四,视线的集中程度,即是否是专心致志地看自己。
第五,视线的位置,通过对方视线的方位移动,来考察他的内心动向。
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是辨别一个人好坏的一个途径。“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平常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品质好坏而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通过眼神识别人物的高手。
当时,曹操派刺客去见刘备,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立即下手,并且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他的分析,极合刘备的意思。
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辞上厕所。
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攻打曹操的势力。”
诸葛亮却慢慢地叹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畏惧,视线低而时时露怃逆之意,奸邪之形完全泄漏出来,他一定是个刺客。”
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刺客已经跳墙逃去了。在瞬息之间,透过眼神的变化,看出一个人的目的和动机,固然需要先天的智慧,但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努力,因为这种智慧是在环境中磨炼和培养出来的。诸葛亮能够看透此人,主要是从他眼神的闪烁不定中发现破绽的。而生活中,常有那些仪表不俗,举止轩昂之辈,想一眼识破他的行径,可能就比较困难了,王莽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而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王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的人物。
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从眼神上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俊逸,不会是一般的人;眼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也感觉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么,但抓不到把柄,恨恨地同意了他的辞官,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
做推销工作的人如果没有从眼睛观察对方的能力,是很难胜任这个工作的。一个成功的推销人员,在业务上往往能够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具体地说,他可以从如下几种眼神识别顾客的心理:
①顾客眼睛闪闪发光,通常表明对方精神焕发,是个有精力的人,对会谈很感兴趣,同时也意味着他是很难应付的人。
②顾客目光呆滞黯淡,通常说明他是个没有斗志而索然无味的人,你可以努力地挑起他的购买欲望。
③顾客目光飘忽不定,通常表示这是个三心二意或拿不定主意紧张不安的人。
④顾客目光忽明忽暗,有可能说明他是工于心计的人,他很难接受语言的诱惑。
⑤顾客目光炯炯有神,一般看来他是个有胆识的正直之人。
心理学家珍·登布列在《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的心理》一文中说道:“假如一个顾客眼睛向下看,而脸转向旁边,表示你被拒绝了;如果他的嘴是放松的,没有机械式的笑容,下颚向前,他可能会考虑你的提议;假如他注视你的眼睛几秒钟,嘴角乃至鼻子的部位带着浅浅的笑意,笑意轻松,而且看起来很热心,这个买卖大概就有戏了。”
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真实地反映他的灵魂,所以我们一定要会看别人的眼神,从他人这种眼神的无意反映中,窥出其本心。
看人不能只看正面,要学会从反面观察
做人的眼色要活,就一定懂得察言观色,而这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看人方法,必须详细研究,多方运用,才能掌握。其中,从反面观察就是很重要的一点。
年轻人在恋爱时,经常会听到女方这样说:
“我最讨厌你了!”
“啊!这下完了!她肯定再也不会理我了!”——这是一般感情经验不足的毛头小伙子的想法。
“哼!真会装模作样!”——而在感情上已经有些经验的年轻人,则已经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意了。
在现实生活中上,我们会发现很多类似这种心里喜欢你,表面却装成讨厌你的情形。
所以,我们想看透一个人,如果只凭他所说的话来判断,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因为对方所说的“讨厌”,说不定就是真的感到“讨厌”。为了避免误会,我们必须将反面观察法的原则与正面观察法配合交互使用。
在《孙子兵法》中,有30项探知敌情的具体方法,下面这10项是与反面观察法相关的条目,可以供大家参考。
(1)敌方一面采取和平外交,一面积极备战,我们可以判断敌方一定是企图进攻。
(2)敌方一面采取强硬外交,一面做积极进攻的姿态,这时,敌方可能是正准备撤退。
(3)敌方战斗力并没有转弱,却希望和谈,这一定另有谋略。
(4)敌方退退进进,忽隐忽现,一定是以计诱我。
(5)夜间作战,喊声巨大,表示敌方胆怯。
(6)敌将辱骂部下,就证明敌军疲于应战,失去了战斗意志。
(7)敌将对部下过分亲密,就证明军心已开始动摇。
(8)滥发赏金就证明领导者已无良策。
(9)随意责罚部下,也是证明领导者已乏良策,军心大乱。
(10)敌方派使者前来,表示敌军等待援军重整旗鼓。
以上10项若加以分类,第1项至第4项是看透敌方意图的方法。第5项至第10项是透视敌方状况的方法。
上面所说的“敌方”,如果改为“对方”,那么范围就更广泛了。我们若能善用反面观察法,对方的状况,我们就能了如指掌了。
孙子的反面观察法,是根据由自然运动法则创造出来的双方面思考法而来的。这种法则起源于“老子”,老子曾说:
“宇宙间的物体,经常保持对立的状态,因为宇宙的运动最终又会返回原来的状态……这就是自然的运动法则。”
有表就有里,但这些都不是固定的,因为相互间会有变化的趋向,如果只从单方面看,实在不能看出真相,因此,才会产生双面观察(也就是反面观察)的法则。
“大道废,仁义在。”这句话中的仁义,就是因为国家没有走上正轨,所以才特别显现出来。
“乱世出忠臣。”就是因为时局太乱,才能显出忠臣的忠贞。
根据这些法则可以使我们明白,察言观色,只靠表面是无法看出真相的。
下面就是四种从反面观察得出的对人的结论:
·愈是会装模作样的人,内心愈是空洞。
·平时不易接近的人,突然变得很热情,他一定是另有企图。
·对于过分替自己辩解的人,不可放弃对他的疑心。
·说话夸大的人,大都缺乏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去观察,相信可以发现更多类似的例子。
反面观察法运用在透视人们的性格上,也是很有效的,因为优点的反面就等于缺点,缺点的反面就等于优点。
听到某些意见,马上就“是!对!”表示赞同的人,事实上,是很少会按照我们的意见去做的。
古代一位哲人曾经说过:
“100个人当中,有99个都说他好的人,那这个人不是轻薄就是先知先觉;不是强盗,就是奸细。”
一位现代哲人也有相似的见解。
“众人都认为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善人,这好比法官宣判一样,胜诉的一方,都说法官很好,败诉的一方,都说法官不好。那么,到底法官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人,应该经过多方面的观察之后,再下结论。
以衣识人,衣服是思想的形象
“衣服是文化的表征,衣服是思想的形象。”这是大文豪郭沫若说过的话,意思是说人可以通过衣着打扮来向外界展示自己。一种人,在某一个时间,以某一种衣着出现在我们面前,通常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反映,这就需要我们能通过他的衣着看出其性格。
从一个人的衣着上,可以看出一个人很多的东西,尤其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它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审美观点,从而体现一个人的性格。这时你的“心眼”一定要活一点,仔细地观察。
一般来讲,穿什么衣服应该是由自己自由地选择决定。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能够接受这种观点,而另一些人却不能接受。
俗话说:“人配衣服马配鞍。”美国前总统卡特很喜欢穿牛仔装,即使出席白宫会议也一样。而耐人寻味的是,一些黑手党人很喜欢穿蓝色粗条纹西服,因为这种颜色表示安定,这深刻反映出他们本能上寻求安稳生活的要求。
下面是有关穿衣的经验总结:
(1)喜欢穿超越社会时代的衣饰,内心就会有优越感。
(2)喜欢穿宽大衣服的人具有个人显示欲望。
(3)喜欢打纯色或华丽色调领带的人暗含自信和自傲的意识。
(4)喜欢朴素衣服是属于顺应社会的人,但是比较缺乏个性。
(5)喜欢整体朴素,但某一部分比较讲究,这是表面的顺应,内心却有自己的看法。
(6)喜欢穿单一色调服装的人,多是比较正直、刚强的,理性思维要优于感性思维。
(7)喜欢穿浅色衣服的人,多比较活泼、健谈,且喜欢结交朋友。
(8)喜欢穿深色衣服的人,性格比较稳重,显得城府很深,不太爱多说话,凡事深谋远虑,常会有一些意外之举,让人捉摸不定。
(9)喜欢穿式样繁杂、五颜六色、花里胡哨衣服的人,多是虚荣心比较强,爱表现自己而又乐于炫耀的人,他们任性甚至还有些飞扬跋扈。
(10)喜欢穿过于华丽的衣服的人,也是有很强的虚荣心和自我显示欲、金钱欲的人。
(11)喜欢穿流行时装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审美观,他们多情绪不稳定,且无法安分守己。
(12)喜欢根据自己的嗜好选择服装而不跟着流行走的人,多是独立性比较强,有果断的决策力的人。
(13)明明知道服装不适合自己,仍拼命追求的人,内心很孤独。
(14)一点都不关心流行服饰的人个性强,但是可能有自卑感,同时缺乏灵活性。
(15)服装“一天一个样”的人情绪不稳定,有逃避现实的倾向。
(16)服装突然改变,心理也会发生大的转变。
通过习惯动作看透他人心理
一些人在做某些日常性动作时,有一些习惯性动作带有很浓厚的个性色彩,这对于女性朋友们知人识人,客观评价一个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情形是我们一天天地逐渐形成的,它有着极强的稳定性,我们想要一下子改变过来,一时之间很难办到。心理学家莱恩曾说过:“人们日常做出的各种习惯行为实际反映了客观情况与他们的性格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变化关系。”这大概能为我们从日常习惯行为认识别人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性格特征都能在举手投足、点头微笑中暴露无遗,那些经验丰富的识人高手从一举一动就能识别人心。有一些习惯动作,可以帮助识人者观察并轻松地对人认知。下面就是一些识人高手长期的识人经验总结。
习惯性点头者
比较关心他人与体贴别人,知道给与配合的重要性。及时表达自己的认同,可以使说话者增强自信,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于人于己都有好处。在生活和工作当中,他们同时也是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的人,能够尊重对方的弱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具有热心助人的性格特征。能够聆听对方的全部说话内容,并给与认真的思考,让说话者有被认可的感觉,所以会认可和欣赏他们,把他们当成可以深交的朋友。他们也是一些爱交朋友的人,这不仅表现在能够给予朋友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还在内心深处关怀和体贴朋友,处处为朋友着想,时时为朋友着想,时时想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准备随时帮助朋友,最为难得的是经常在尚未得到别人请求协助的时候便伸出了援手。
经常摇头者
经常“摇头”或“点头”以示自己对某件事情看法的否定或肯定。他们在社交场合很会表现自己,却时常遭到别人的厌恶,引起别人的不愉快。但是,经常摇头或点头的人,自我意识强烈,工作积极,看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手插裤兜者
双脚自然站立,双手插在裤兜里,时不时取出来又插进去,这种人的性格比较谨小慎微,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工作中他们最缺乏灵活性,往往用一种办法解决很多问题。他们对突如其来的失败或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逆境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双手后背者
两脚并拢或自然站立,双手背在背后,这种人大多在感情上比较急躁,但他与人交往时,关系处得比较融洽,其中可能较大的原因是他们很少对别人说“不”。
许多当过兵的人可能都对双手后背这种习惯动作很熟悉。
尽管部队规定在正式场合不许袖手和背手,但还是可以看到,在非正式场合一群新兵聊天的时候,突然老兵班长来了,他往往就是背握着手,扬起下巴,在新兵中走来走去。把老班长这种动作换成语言来表示,就等于他在说:“我是老兵,我是班长,你们得听我的。”这是相当自信的姿势。
坐立不安,手足无措者
精力充沛,给人一种事业型的感觉,而他们也是按照事业类型打造自己的。由于身边的工作机会很多,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不允许自己错过任何机会,积极投入身边的所有事情当中,忙完这个忙那个,放下一头又抓起另一头,结果是疲于奔命,造成极度的紧张,无法专心致志于分内工作,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