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孩子还没学完,就让他停下来

——对学习产生“心动”的感觉

“把这一章学完,就可以让你出去玩。”这样的台词您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

但是,我希望您以后看到孩子还没有学完一项完整的内容时就跟他说:“很遗憾,学习时间结束了,出去玩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不是鼓励孩子半途而废吗?其实不然。越是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叫停孩子的学习,越能激发孩子“遗憾”“可惜”的心理,从而越想继续学习。

孩子,是一种想把任务做完的生物

为什么在不合时宜的时机叫停孩子的学习,反而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呢?因为人类具有一种特质,那就是“与已经完成的任务相比,尚未完成的任务更吸引人”。这种现象也叫作“蔡加尼克效应”。

举个例子,当您在家里看电视剧,正看到高潮部分时,突然插播了一段广告,您是不是觉得很不爽?不爽是因为您想继续看下去,所以您一般会耐着性子看完广告,然后接着看剧。这是广告商的套路。另外,对连续剧来说,每一集都会结束在有悬念的地方,也就是“不合时宜”的地方,令观众很不爽。但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观众才会迫切地想看下一集。

电子游戏的设计也是如此,为了让人痴迷于这款游戏,游戏设计者会想方设法不让游戏出现一个“恰到好处的结束点”。有些孩子痴迷于玩电子游戏,家长很头痛,经常跟孩子约好:“玩完三关就不许玩了,去写作业。”可是,等家长再回来时,发现孩子已经玩了十关,却还是停不下来。这可如何是好?!其实,孩子这种陷入游戏无法自拔的状态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游戏中根本没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结束点”,过了第一关,孩子还想看看第二关是什么样……那我们何不把游戏中的套路应用到学习中呢?

细分时间,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我推荐的方法是细分时间,按顺序安排任务。如何细分时间,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而定。对低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持续做一件事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年龄+1分钟”左右。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就15~30分钟。所以,我建议以10~20分钟为标准进行切换。

举例来说,我们伸学会面向小学生设计了一种课堂时间安排:“限时知识抢答(10分钟)→老师授课(10分钟)→让孩子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20分钟)→知识对战(10分钟)”。每一个细分时段,都在孩子的注意力限度之内,而且,当他们还能继续进行该项目的时候,停止,转入下一个项目。到最后,50分钟左右在孩子意犹未尽的时候,下课。让孩子带着“还没学够”的遗憾感回家,然后心心念念一周后,再来上下一节课。

在孩子“还想再做”的时间点果断叫停

当孩子说“我还想再学点”的时候,有些家长心里都乐开了花,但这时一定不要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绝不能再让孩子学了。一旦孩子“还想再学点”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以后就很难“想再学点”了。

所以,这样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狠下心来,对孩子说:“今天学习数学的时间已经结束了,明天再学吧。”然后带孩子进入下一项任务。

敌人其实在自己心里

也许您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让孩子把该学的学完,您自己心里就会很不舒服,所以,平时才会一直教育孩子:“把这一章学完再去玩。”等孩子按照您的要求学完了,您的心里也就舒服了。

于是问题来了,是您让自己心里舒服重要,还是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重要?我认为,如果家长能够战胜自己心里的敌人,不为了自己心里舒服而强迫孩子学习,而是在孩子意犹未尽的时候果断叫停,帮他们保留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是更好吗?

总结

孩子学习,应该在他们“还想再学点”的时候果断叫停。为了创造更多这样的时机,我们可以对学习时间进行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