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化条件下水工混凝土特性
- 陆采荣 戈雪良 梅国兴
- 2940字
- 2021-04-16 18:52:49
1.2 水利工程与气候变化
1.2.1 寒潮事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某大坝为混凝土单支墩大头坝,最大坝高78.5m,坝顶长593.3m,库容34.6亿m3,坝址区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多年年平均气温6.2℃,最低月平均气温-14.2℃,最低气温-35.7℃,属严寒地区。据现场实测,1973年,在该坝混凝土浇筑后的第一个冬季,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作用在大坝上游面,将产生1.5MPa的拉应力,寒潮来临时,由于该坝所处环境严寒并缺乏有效的保温措施,混凝土表面拉应力高达2.0MPa,由此该坝产生了众多的表面裂缝。因此,寒潮导致的突然温降是该坝产生表面裂缝的重要原因。
江西省上犹县境内某大坝为混凝土空腹重力坝,全长153m,最大坝高67.5m,多年年平均气温18.8℃,最低月平均气温8.7℃,最低气温-2.6℃。大坝由10个坝段组成,中间5个为溢流坝段,闸墩位于溢流坝段内,在溢流孔闸墩两侧母线洞、通风洞附近均出现了一条或数条的斜裂缝,裂缝位置基本在4个闸墩的同一部位。经科研人员进行仿真计算研究表明,1970年11月坝体遭受寒潮袭击是这些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该坝体在1970年11月遭受猛烈寒潮袭击,2d内气温降低21.4℃,受温度骤降影响,闸墩等混凝土薄壁结构出现较大的拉应力,其中闸墩溢流面附近混凝土拉应力达3.0MPa,而此时的混凝土抗拉强度仅0.7MPa,导致闸墩上裂缝的产生。
某渡槽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境内,该地区多年年平均气温12.3℃,最低月平均气温-4.3℃,该地区每年冬春季节平均寒潮数3次左右。2006年3~4月间该地区遭受“U”型寒潮袭击,降温幅度达到12~20℃,根据现场实测,该渡槽在遭受寒潮袭击后,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的作用,在槽身底部梁上出现了较多的表面裂缝。另外,在槽身侧壁上也出现了较多的纵向裂缝,经槽身钻芯取样检查,槽身侧壁裂缝深度为5cm左右,裂缝深度没有超过钢筋保护层深度,仍属表面裂缝。
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东北、华北及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低温天气,部分站点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2010年1月1~6日,我国北方地区再次遭受强寒潮袭击,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日平均气温普遍下降8~12℃,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华北西北部下降12~15℃。
1.2.2 冻融事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91.7m,坝顶长1080m,库容108亿m3,坝址区位于松花江上,属严寒地区,平均每年冻融循环次数上游面为132次,尾水位变化区258次,坝顶最大负温区深7m,下游坝面深4m。据1963年调查,由于冻融破坏,上游面破损面积8800m2,占调查面积的1/3;下游面非溢流坝段地面以上破损面积6600m2,深度10~40cm,局部达1~2m,冻融破坏后混凝土表面软化、疏松、剥落,剥落程度逐渐加深。受坝上部水平缝的冻胀影响,该坝坝顶逐年抬高,从1959~1986年,平均每年抬高1.2mm,严重影响坝体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某大坝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最大坝高113.75m,坝顶长828m,库容38.95亿m3,坝址区位于鸭绿江上,多年平均气温6.2℃,最低月平均气温-18.4℃,最低气温-32.6℃,属严寒地区。大坝下游面朝向偏南,受太阳辐射热影响,坝面冻融每年可达135次,因施工质量较差和抗冻等级偏低,大坝建成运行不到10年,就造成了严重的表层混凝土冻融破坏。据1980年调查资料显示,溢流坝表面混凝土冻融破坏面积就高达10000m2,占整个溢流坝面的50%以上,混凝土冻融剥蚀深度5~12cm,严重的达30~50cm,平均冻融剥蚀深度达10cm以上。根据现场钻孔取样试验结果,距坝面0.2m左右的混凝土强度在11.0~13.0MPa,再往深部混凝土的强度超过20.0MPa,大面积开挖后测试,旧混凝土的强度都超过23.0MPa,而完好的下曲线段取样试验的平均强度为30.0MPa。
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06.6m,坝顶长900m,最大库容149亿m3,坝址区位于鸭绿江上,多年年平均气温6.5℃,最低月平均气温-12.8℃,最低气温-38.3℃,属寒冷地区。由于大坝混凝土设计未考虑冻融条件,整个溢流面和上下游水位变动区的坝面冻融破坏很严重。根据1946年和1947年的调查,溢流面普遍存在破损现象,破损深度在10cm以上的部位有200多处,总面积达13000m2。根据1953~1955年调查,大坝的冻融破坏是逐年发展的,1953年破坏比率为35%,1954年为40%,1955年则达到70%,冻融破坏平均深度为15cm。有关部门在坝内钻孔取出17个混凝土芯样进行抗冻试验,结果表明50%以上的混凝土芯样在经历了75次冻融循环后就发生破坏。
我国现有气象资料的极端最低温度为-52.3℃,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的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对水利行业的民生工程造成重大破坏;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不完全统计,仅湖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北、重庆的水利行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合计达58.7亿元,占民政部公布的全国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5.3%。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1月12日期间,我国东北大部、内蒙古中东部以及北疆东部的极端低气温达到-30~-40℃,内蒙古局部地区在-45℃以下,我国华北等地共25站日最低气温超历史极值。
1.2.3 干旱事件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安徽省境内丰乐河上某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54.0m,厚高比0.23,坝顶弧长216.15m,多年年平均气温15.0~16.0℃,最低月平均气温7℃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9.8℃。1978年夏季,该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长期干旱温度气候,水库同时处于空库状态,致使坝体长期处于空库+自重+温升荷载组合下运行,由此引起拱坝向上游变位,在下游坝面拱座附近产生较大拉应力,1978年5月7日到8月26日,在大坝左岸下游2号坝块高程195m至6号坝块高程165m发现裂缝,裂缝基本上平行于岸坡方向,总长度达80m左右,缝宽达1.0mm;右岸12号坝块高程175m至14号坝块高程176.3m裂缝沿高程175m水平建筑缝延伸29.35m长。
薄壁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墙、板等厚度大约在0.7~1.2m之间,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的几个工程中,发现了较多的温度和干缩裂缝,其中以闸墩和地涵墩墙侧面的垂直裂缝居多。在墙长25~30m的分缝间距范围内,裂缝条数一般为3~5条,裂缝宽度一般为0.2~0.4mm,较为严重的情况是在29m的分缝间距内,裂缝达10多条,而且更多的显示出干缩裂缝的特征。如果是发生在结构重要部分的严重开裂现象,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防渗的稳定性;而浅表层的裂缝如果逐渐发展,也有可能造成钢筋的锈蚀,从而影响到结构的耐久性。
某大型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上一座大型交叉建筑物,工程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境内。该工程在2006年5~9月高温季节浇筑的Ⅱ标段12跨槽身,共发现裂缝83条,每跨槽身平均有7条。裂缝分布在20m跨的4跨中有44条,在主梁有11条,次梁有14条,侧墙有19条;30m跨的8跨中有39条。裂缝的长度在0.5~3.0m之间,宽度在0.02~0.2mm之间,深度在10~47mm之间。此外,该工程同样在2006年5~9月高温季节浇筑的Ⅲ标段14跨槽身,一共发现裂缝74条,每跨槽身平均有5条裂缝,裂缝长度在0.5~4.0m之间,多是中间宽,两端窄,宽度在0.02~0.2mm之间。从裂缝的形式与特征分析,裂缝较细且与混凝土内部水分散失有关,属由于空气干旱而产生的干缩裂缝。
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长历时干旱温度事件,如2006年川渝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高峰期有1500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农业经济损失达174亿;2008~2009年冬春期间,我国北方15省发生百日无雨雪的大面积干旱;2009~2010年西南五省再次发生极端干旱事件,最多时2088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2011年春夏,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持续干旱等等。近几年我国发生的极端干旱事件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重均在历史上尚不多见。以2010年西南五省的特大干旱为例,该地区的长历时持续干旱使大量水库低水位运行甚至干涸,长历时暴露于干旱温度条件下,导致许多水库发生裂缝,对汛期的安全蓄水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