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利人(1)
-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 1449字
- 2021-04-25 19:21:54
邓自坚:西林河上父子兵
不惑之年转行自学成才的水利人
“西林河可是我们龙门的命根子!”说起西林河,这位76岁的老人情绪饱满、思维缜密,数十年间的记忆仿佛在此刻历历在目。
邓自坚回忆,新中国成立前的广东龙门县仅仅靠一个碾米厂在闲暇时段发电,因此当时整个龙门都面临电力紧缺的压力,家家户户有盏电灯就不错了,路灯更是想都别想。直到1964年,龙门有了第一座水利发电站——龙田渠发电站,装机容量为160千瓦,县城用电才有所改善。
1996年6月于珠海凤凰山水库工地考察六角形混凝土块护坡新技术(中)
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水利优势给予电力使用的便利,使得进入水利系统工作的邓自坚深感责任重大。1979年,41岁的邓自坚调入当时的广东龙门县水利电力局工作,虽然这对于原本从事畜牧兽专业工作的他来说是个重大的挑战,但他虚心学习,利用办公室资料员的身份,广泛查阅和掌握各种水利专业知识。
1983年,龙门县水利电力局组织专家调研全县水资源,建立水利规划,主要针对西林河进行了12级水利发电站的规划,邓自坚更加勤奋地翻查工程师技术材料自学,因为他知道,龙门更重要的水利时代来临了。
汛期顶住压力24小时巡逻不停
资料员的工作一干就是8年,邓自坚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水利人,1987年,他被调往县三防办主持工作。
“以前只知道西林河能够带给老百姓福利,去到三防办工作后,更感到西林河带给老百姓的危机。”邓自坚说,由于西林河没有建设任何人工调节河流水位的工程,历史上,但凡降水偏多的年份,西林河就要带给龙门县城的老百姓一场水灾。在邓自坚的印象里,1953年、1959年、1966年、1974年都曾水淹龙门,尤其是1959年那次,当时的龙门县政府处水深超过1米。
1988年4月中旬,时任县三防办主任的邓自坚迎来了最大压力的汛期,“当时天堂山水库的建设已经启动,只要建设的这几年汛期熬过去了,以后就好了。”6月,对流雨比往年来得更猛,西林河的水位直逼警戒处,邓自坚和同事们24小时在西林河边轮流巡逻,“要随时关注土堤的情况,一旦发现管涌现象,要尽快处理。”手机不普遍的年代,他们用对讲机相互报告水情。“在我的印象中,我爸的对讲机整晚都停不下来。”邓自坚当时还在读初中的儿子邓文辉如是说。
专业人做专业事,新时期水利人子承父业
林文通、卢慧
或许是那个6月留给邓文辉的印象异常深刻,那场西林河边的防汛战役以及父亲作为一个水利人的赤诚之心深深影响着这个年轻人。因此,邓文辉成了新一代的龙门水利人。
1992年,邓文辉从原广东省水利电力学校水电站电气设备专业毕业。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水利技术人员,他成为抢手的人才,进入龙门县渠首电站机修班工作,“我爸是半路出家,所以他特别希望我是个更加专业的水利人”。
邓文辉被分配负责电站的电器检修,每天上午8点半至下午6点,他和同事们轮流巡查,排除机器故障。这天,刚刚上班准备启动机器的他发现,立式机组中需要在发电前顶起的转子突然顶不起来了,仔细排查下,他发现是施力的压力油泵坏了,无法将刹车板撬开。“刹车板不开,顶不起转子,西林河水就会白白流走,这就是损失啊!”邓文辉很急,但因为没有备用零件维修,也行不通。最后,他赶往最近的虎跳发电站借压力油泵,单程几十公里的路程他往返下来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只有用最快的速度才会有最少的损失”。
在龙门,像邓自坚、邓文辉这样子承父业的水利人还有十余人,他们将满腔热情倾注在西林河中。他们当中的父辈,顶住了西林河带给百姓的灾难,盼来了西林河小水电的辉煌时期,之后,又将自己的子女送上专业化道路,成为龙门水利电力大发展时代的支柱力量。
◇本文发表于2014年11月2日《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