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北方退化草地水土保持研究发展趋势

我国牧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光热资源较丰富、四季温差大、干燥少雨、蒸发强烈、风大沙多、自然灾害频繁。由于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环境因素,牧区草地水土流失多以风蚀、水蚀、风水复合侵蚀、冻融侵蚀发生,侵蚀类型多样,侵蚀过程错综复杂,因此治理难度相应也很大。牧区草原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态脆弱的地区,草地生态退化、干旱少雨和经济落后三大问题并存,是研究土壤侵蚀、退化生态修复、草地畜牧业等的重要区域。

我国草地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治理难度大,草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解决牧区草地生态建设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草地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理论体系,是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与国内外同类学科比较,草地水土保持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分支学科,涉及水利、草原、畜牧、生态、环境、地理等多个学科。由于草地水土保持学科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目前发展尚不成熟。尽管国内有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机构和部门,但该学科的专业理论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中。由于国外的地理环境条件与我国差异较大,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各学科也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色,特别是对不同区域尺度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牧区水土保持学科具有显著的不同。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要求,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及科技创新精神为指导,加强本学科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通过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原始创新,讲求科学实用,突出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完善现有学科基础上,加强传统学科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

我国在江河(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方面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及治理模式,但关于风水复合相侵蚀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草地风蚀及风力、水力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发展趋势及治理技术和对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关报道较少。我国自1995年才开展草地水土保持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新时期的草地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在草地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机理、草地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需水理论与调控技术、草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草地生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技术及方法、草原节水灌溉与退化草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水草畜平衡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国家水土保持和水土资源利用宏观决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并使水土流失研究进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