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控技术
- 李仰斌 谢崇宝 张国华 籍国东 李文奇等
- 1803字
- 2021-04-25 20:18:34
前言
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饮水安全目标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予以高度重视。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全面解决了“十二五”规划2.98亿农村居民和413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同步解决“四省”藏区等特殊困难地区规划外56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由2010年年底的58%提高到2015年年底的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6%,供水水质明显改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周边农村延伸”。根据总体安排,到2020年,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是饮水工程可持续达标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编号:2012BAJ25B00)”设立课题“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控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J25B01)”,借此对村镇饮用水地保护进行专题研究,希望对村镇饮水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经过课题组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初步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水源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合村镇水源保护与污染物防控技术模式和近岸污染防控系统,提出了村镇饮用水源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从而在技术层面上构建村镇饮用水源的监测、保护、防控、修复四位一体的立体防护网和水环境保护网,为确保村镇饮水安全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村镇饮用水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类型,其中地表饮用水源主要分为河流和湖库两种类型。考虑到窖池水是我国西南部农村缺水山丘区的重要备用水源,因此课题组也将其纳入研究对象。本课题围绕村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这个核心,采用ARCGIS工具平台,分析了村镇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因子等污染特征,从水源监测、水质保护、污染防控、水体修复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历时四年的辛勤努力,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①水源监测:“紫外吸收理化传感器水质监测模式”“斑马鱼及大型蚤兼容型生物毒性水质监测模式”等水源监测工程技术模式两个;② 水质保护:“稻—草轮作有机种植模式”“废弃矿场生态恢复模式”“前置库生物链系统构建保护模式”等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技术模式三个;③污染防控:“水动力变坡式易清理拦污栅”“手压翻转式拦污清污装置”“水动力水位自适应易清理拦污装置”等近岸污染防控设备三套;“过滤沟雨水径流净化技术”“植草生态袋护岸技术”“污染地下水有机碳源原位添加处理技术”“铁碳强化两段式滤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等近岸污染防控技术四个;④水体修复:“多层塔式碳基聚氨酯固定生物床装置”“纳米铁改性火山岩固定生物床装置”“太阳能微动力多介质浮动生物床装置”“多介质潮汐流人工湿地装置”“多介质淹水人工湿地装置”“藻体微气泡絮凝回收装置”“水体细分子化超饱和增氧装置”等污染水源生物生态修复装置七套;“太阳能微动力多介质复合生物床集成模式”“多介质固定生物床—潮汐流人工湿地集成模式”“功能微生物定向培殖及原位修复集成模式”等污染水源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模式三个。这些成果均在试点示范工程中得到初步应用,并根据研究结论和应用效果,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四大技术指南:“村镇饮用水源监测及预警技术指南”“村镇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技术指南”“村镇饮用水源地保护方法与技术指南”“村镇饮用水源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指南”等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控技术指南四部。
本书既是对课题成果的总结与凝练,也是对如何做好“十三五”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实现巩固提升的初步探索。参加本课题研究和专著编写的主要人员还有殷国玺、蔡守华、高虹、杨小令、鲁少华、王旭、李同燕、常邦、王佩、白雪原、朱先芳、王红雷、刘晶、孙静、韦金喜、程公德、刘阳、皮晓宇、徐晋池、张振、赵盼、陈娟、卢文娟等。在课题研究期间得到了科技部农村中心的精心指导、得到了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众多领域专家的及时点拨,得到了试验示范区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得到了众多研究生的大力协助,正是由于他们出色的组织和无私的帮助,才确保了研究任务的圆满完成,在此一并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书涉及行业跨度较大,涉及的学科较多,遇到的问题较为复杂,加上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作者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