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滩施工组织设计及其研究
- 石青春 周洁主编
- 9521字
- 2021-04-25 20:25:59
1.3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内容简介
由于本工程建设规模巨大,具有位居世界前列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及垂直升船机等,施工技术复杂,工程质量要求高,招标设计阶段施工组织设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问题,更涉及工程管理问题,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应兼顾到工程可能会调整为按正常蓄水位400.00m方案一次建成,故工程建设单位要求前期工程及施工辅助工程均需满足正常蓄水位375.00m方案建设要求,又要为正常蓄水位400.00m方案一次建成留有足够的余地。为了便于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建设单位的施工管理,设计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施工规划设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使工程设计及工程施工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动态局部调整。这里仅就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见后各章。
1.3.1 施工导流
1.3.1.1 导流方式及导流程序
根据坝址地形、地址、水文及枢纽布置条件,采用隧洞导流,上、下游围堰一次拦断河床的导流方式。
为了加快围堰施工进度及河道占压范围,有利于枢纽布置及减少导流洞长度,同时也可结合进行碾压混凝土(RCC)大坝现场浇筑试验,故确定采用RCC围堰。
从河床截流到首台机组发电,施工导流全过程分为初期导流和后期导流两大阶段,其中后期导流又分施工期坝体拦洪和初期蓄水发电阶段。初期导流阶段自2003年11月截流开始至2006年汛前坝体浇筑高程超过围堰顶高程止,历经两个汛期,由围堰挡水、左右岸导流洞泄洪;2006年汛期为坝体施工期拦洪阶段,由溢流坝段缺口(与两侧坝段保持一定高差,缺口宽度120m、高程285.00~295.00m)和导流洞联合泄洪;2006年汛后的11月(实际为9月)导流洞下闸封堵,工程进入初期蓄水发电阶段,2007年汛期由溢流坝段高程342.00m缺口和坝体上2个高程290.00m的放空底孔泄洪,同年7月1日(实际为5月23日)首台机组发电。
1.3.1.2 围堰挡水标准及导流建筑物
龙滩水电站工程的初期导流标准和导流流量问题,在以前各设计阶段中,反复进行了多次研究和论证。在初步设计审查时,审查意见为:同意选定的导流方式和碾压混凝土过水围堰,过水围堰的挡水标准初选为10500m3/s,建议在下阶段进一步研究提高挡水标准的必要性。1992年5月,在南宁召开的龙滩工程评估会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专家们建议按30年实测系列的全年5年一遇标准设计,流量为13100m3/h。1993年5月,世界银行龙滩水电站项目特别咨询团认为导流标准要进一步提高到全年10~15年一遇。针对专家们的建议,根据施工程序和施工进度方面的要求,并考虑碾压混凝土围堰能在一个枯水期建成等因素,将导流标准进一步提高到34年实测水文系列的全年10年一遇,流量为14700m3/s,此流量在34年实测水文资料中,仅出现过2次,出现几率仅为5.9%,可基本做到施工期基坑不过水。
两条导流洞分左、右岸布置,左岸导流洞长598.63m,右岸导流洞长849.42m,进口底板高程均为215.00m。隧洞采用城门洞形,过水断面16.0m×21.0m(宽×高)。
主围堰采用碾压混凝土围堰,上、下游围堰堰顶高程分别为273.20m和245.00m,最大高度分别为73.2m和48.5m。
临时围堰按11月1日至次年4月15日10年一遇标准设计,相应流量2240m3/s,采用土石混合围堰,上、下游围堰高度分别为31.0m和28.0m。
龙滩水电站导流洞规模大,为满足泄洪要求,2条导流洞过水断面尺寸16.0m×21.0m(宽×高),最大开挖断面为24.88m×26.15m(宽×高)。导流洞运行期最高内水水头达55.0m,最大流速达30m/s,是国内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断面较大的有压导流洞;为便于RCC大坝施工,坝体未设后期导流通道,下闸后堵头施工期只有坝体高程290.00m的2个泄洪底孔[5.0m×8.0m(宽×高)]参与泄洪,封堵期的外水设计水头高达105.0m、进水口中墩承受水推力达3.1万t,为当时国内已建工程中封堵期外水水头最高、进水口中墩承受水推力最大的导流洞。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试验、计算和结构构造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导流洞施工及运行期支护、进水口中墩结构局部应力、出口防冲及进出口高边坡稳定及防护问题,为减少后期坝内的导流通道从而为加快工程进度创造了条件。
龙滩水电站上游RCC围堰最大高度达73.2m,围堰工程量大、工期紧、施工强度高。围堰采取了河床中间堰段预留缺口、下游围堰缺口设置自溃子堰、堰身段设置缓闭止回阀等基坑预充水措施,上游围堰堰后坡面仅设置5.0m宽消能平台,两岸岸坡和堰后基础不另进行防护,大大简化了超标洪水的防冲保护工作量,方便了施工。水力模型试验表明,上游围堰堰后未设消能平台时,水流过堰后与堰体脱离、干砸堰体并呈底流状态淘刷堰基;采用消能平台后,过堰水流经堰后平台产生的面流消能效果基本消除了对堰后基岩的冲刷;加高的两岸堰肩有效减小了堰肩过流,从而减免了岸坡保护工程量。上游围堰混凝土施工在139d内完成。下游围堰结合“MgO混凝土筑坝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1/2高度的堰体采用MgO混凝土浇筑,全堰通仓连续浇筑,未分缝,未采取其他温控措施。实际运行上下游围堰均未出现裂缝,运行3年情况良好,为工程按期发电创造了条件。下游围堰采用外掺MgO混凝土的实践,为推进MgO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广泛应用,取得简化温控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混凝土质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1.3.1.3 导流洞下闸后坝体度汛
(1)堵头施工期坝体度汛。龙滩水电站工程发电死水位330.00m,相应库容51亿m3,由于库容较大,为尽早发挥工程效益,采用边施工、边蓄水的方式,导流洞下闸后,工程度汛通过坝身预留缺口及2个底孔泄流,为加快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进度,坝身不另设导流底孔。
工程下闸后堵头施工期坝体缺口加高进度受以下条件制约。
1)缺口高程以下混凝土需满足初期蓄水挡水龄期强度的要求。
2)库水位需通过2个底孔和坝体缺口控制在导流洞进水口结构设计水位320.00m以下。
3)缺口应尽量少过水以便为溢流面施工创造条件。
4)2007年汛前缺口浇筑高程不低于342.00m。
5)缺口两岸坝段各月底浇筑高程能挡蓄水期1%最大洪水。受以上因素制约,在导流洞堵头施工期,根据来水情况和水力学计算成果逐月限制缺口上升高程以满足施工安全要求;导流洞堵头施工完成后,坝体缺口及其溢流面尽快上升至度汛高程。
(2)初期发电阶段坝体高缺口度汛。溢流表孔堰顶高程355.00m(初期建设),采用高低坎相结合的挑流式消能。工程初期发电阶段2007年汛期由高程342.00m高缺口和2个泄洪底孔泄洪度汛。此时缺口坝段坝高已达152.0m,闸墩及溢流面还未完建,缺口过流设计单宽流量达135.0m3/(s·m)、落差112.0m,单宽泄洪功率达148MW/m。模型试验显示,坝体高程342.00m缺口过流,水流流态极为紊乱,由于缺口形态限制,水流过缺口后挑离坝面,在部分流量下,水体跌落90.0m后冲击坝面。高流速和大能量的水流可能会对未完建溢流面的RCC台阶和已建的溢流面造成破坏。经反复试验,采用在高程342.00m缺口坝段闸墩上游部位设置导流墩,将来流导向泄槽内,以减少闸墩顶部过流,减轻水流对泄槽导墙顶部冲击,同时,对未完建的溢流面台阶与下部已建溢流面间采用小台阶平顺过渡,使泄槽内水流贴溢流面下泄,减小其对高低坎反弧段的冲击,改善鼻坎出流,同时增大水舌挑距。2007年汛期坝体高缺口实际泄流61d,缺口坝段设置的导流墩有效导引水流入槽,达到了预期效果,坝体坝基运行安全。
1.3.2 施工控制性进度
龙滩水电站工程控制发电工期的关键路线为:准备工程→左岸蠕变体、左岸岸坡开挖及处理、导流洞工程→截流及基坑抽水→河床地基开挖及处理、碾压混凝土围堰施工→大坝混凝土浇筑→下闸蓄水。此外地下厂房系统的主厂房开挖、一期混凝土浇筑及机组安装等也是控制发电工期的关键项目。
2001年6月前进行前期项目的施工及准备,由业主方完成对外交通、场内主干公路、施工供水、施工供电、施工场地征地移民、渣场排水涵洞、麻村砂石加工系统以及部分土建工程招投标等工作。
2001年7月开始进行左、右岸导流洞施工和岸坡施工,历时27个月于2003年9月将导流洞建成(左、右岸导流洞实际分别于2003年6月和9月上旬通过验收),并将两岸岸坡挖至高程245.00m;2003年11月河床临时围堰截流,2004年1—5月浇筑上、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上、下游RCC围堰混凝土实际分别于2004年1月下旬和2月中旬开始施工,2004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完工),河床地基开挖及断层处理也同时进行,2004年9月完成;同年2月开始浇筑22号坝段以左大坝混凝土,10月开始浇筑21号坝段以右大坝混凝土,位于河床中部溢流缺口坝段为控制工期的坝段,2005年汛前升高到高程230.00m,2006年汛前升高至高程285.00m,同年12月初浇至高程316.30m,11月中、下旬两条导流洞下闸蓄水(实际为9月),2007年5月底缺口坝段浇至高程342.00m,两岸非溢流坝达高程367.00m以上,达到发电形象要求,2007年7月(实际为5月)首台机组发电,此后再经过2个枯水期,于2008年12月底大坝全部完建(实际2008年1月底溢流面闸墩浇至坝顶,至此,大坝施工全部完成,较大坝设计进度提前约11个月工期)。
左岸地下厂房于2001年7月开始主洞施工,历时36个月,主厂房开挖于2004年7月完成,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进行主厂房1号机组一期混凝土浇筑,2005年2月至2006年3月进行主厂房1号机组锥管、蜗壳等埋件安装及二期混凝土浇筑,2006年4月至2007年7月进行机组安装,2007年7月第1台机组发电(实际为5月),此后每4~6个月安装一台机组,全部机组于2009年年底安装完成(实际为2008年年底),工程竣工。第1台机组发电工期从主体工程开工计算为6年(实际为5年11个月),总工期8.5年(实际为7.5年)。
施工图阶段为了兼顾400.00m方案一次建成和减少后期加高施工难度的需要,大坝挡水坝段全部采用“砍平头式”加高,溢流坝段高程290.00m以下采用最终设计堰面曲线,高程290.00m以上通过调整堰面形态满足正常蓄水位375.00m运行要求,通过调整,大坝混凝土量较原375.00m方案增加近85万m3,故施工强度大幅增加。施工总进度强度指标见表1.2。
表1.2 施工总进度强度指标表
1.3.3 施工总布置
龙滩水电站工程施工总布置结合弃渣调配,采用动态设计、动态管理。利用工程弃渣形成60%的施工场地,大大节约了施工用地,减少了场平工作量,节省了工程投资,做到了有条不紊、经济合理,为主体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1.3.3.1 场地条件
坝址位于高山峡谷区,两岸冲沟发育、地形复杂。施工场地主要依靠开挖弃渣堆填冲沟形成。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本工程布置的施工场地分布在坝址上游1.5km至坝址下游约3.0km范围的左、右两岸,共计6个区,场地较分散、高差大、布置条件差。其中左岸3个区,分别为上游雷公滩区、下游拉重区、姚里沟区;右岸3个区,分别为上游纳付堡区、下游红光区、右桥头区。另外,在右岸坝址下游4.5km的麻村沟内布置砂石料加工生产区。坝址下游15.0km的峡谷出口处为天峨县城,右岸有塘英台地,工程规划该区作为龙滩工程电厂的后方基地,龙滩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业主、设计、监理的驻地,并提供主标承包商高级管理人员驻地,是工程管理中心。
1.3.3.2 施工总布置的特点
(1)龙滩工程前期进行了充分细致的研究,为招标工作和总布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施工总布置能把握总体布局,以大坝施工运输、施工布置为中心目标,做到了重点保障,协调布置。
(2)高山峡谷区的巨型工程施工场地紧张、布置困难,冲沟的有效综合使用是施工总布置的关键。通过对工程渣场选择、弃渣综合调配、弃渣渣场布置设计与形成场地的综合时空分析,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工作细化至临建弃渣,时间控制至月,因有切实细致的设计规划工作,为工程组织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操作依据。
(3)采用动态设计,为工程施工总布置实施提供有效及时的技术保障。
(4)场地规划的技术控制点。场平与弃渣相结合,规划足够的挖方区,满足营地建设的要求。填方区以布置施工场地为主,基础有要求的特殊场地提出相应处理要求。
(5)施工准备充分,为施工总布置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提,如提前实施的三大冲沟的排水涵洞,有效保证了弃渣调配方案的落实。
(6)龙滩工程区降水充沛,场平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坝区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详图的及时动态供应,场平和排水同时实施,同时在坡脚及坡面采取及时的防护措施,上述手段有效保证了施工区的安全文明施工,使整个工地在施工期美观、环保。
1.3.3.3 弃渣规划和场地时空分析
(1)弃渣调配动态平衡规划。设计时准备了多个弃渣调配方案,弃渣调配规划原则如下。
1)时间、空间上综合平衡,时间上与生活、生产营地布置相衔接,空间上尽量达到弃渣运输综合运输量最小的经济弃渣方式。
2)弃渣调配两个优先原则为一次挖填平衡的优先、容易形成场地的优先。
3)左、右岸自身平衡,左岸开挖料弃至左岸,右岸开挖料弃至右岸。
4)弃渣与备料利用相结合。
经过方案比较,最终选定最能满足调配原则要求的方案,即主干道沿线的小冲沟,利用公路和临建弃渣尽快形成场地,渣量不够者由主体工程调运。几大渣场根据运输经济原则分配弃渣,左岸以优先形成姚里沟低平台进行渣场布置设计,右岸以优先形成那边沟场地进行渣场布置设计。
(2)渣场布置与施工场地的时空协调。龙滩水电站工程共有5个大型渣场,坝线上游左岸为雷公滩渣场,右岸为纳付堡渣场,上游渣场距大坝最近,大坝岸坡和坝基开挖弃渣尽量弃至上游渣场,上游渣场根据交通条件及安全稳定要求,以最大容量进行布置设计。
坝址下游龙滩大桥的左岸桥头上游有姚里沟渣场,右岸桥头上游为那边沟渣场、下游为龙滩沟渣场。下游渣场容量由工程弃渣调配结果确定,并需留有余地,以满足工程不定因素产生的弃渣。渣场布置在满足容量前提下,结合施工场地布置要求,根据弃渣进度分析,进行渣场布置设计。
利用渣场布置施工场地,弃渣调配和场地布置遵循两个优先的原则。姚里沟渣场场地布置在低平台和支沟纳芋沟内,主沟高平台作为渣场主体,承担大部分弃渣。右桥头的两个渣场距离很近,那边沟较龙滩沟窄,低高程容量较小,容易形成场地,利用临建工程和右岸导流洞弃渣,优先形成场地,满足工程需要,龙滩沟作为右岸下游主渣场。
(3)工程分标及其场地时空布局的调配条件分析。根据枢纽布置特点进行分标,其中主体工程左岸施工标有土建Ⅰ标、土建Ⅳ标、机电安装标、钢管加工标、引水发电系统金结安装标;右岸施工标有土建Ⅱ标、土建Ⅴ标、泄洪系统金结安装标、升船机系统金结安装标;土建Ⅲ标为大坝标,砂石料来自右岸大法坪系统,施工布置以右岸为主,施工右岸及河床坝段(Ⅲ-1标),左岸为辅,施工左岸引水坝段(Ⅲ-2标)。
根据坝区施工场地情况,两岸施工场地面积大致相当,可实现施工场地布置与施工项目同岸的原则,故施工场地的调配在同岸标段之间进行。
左岸以地下厂房施工为主,施工布置遵循土建Ⅳ标为主的布置原则;右岸以大坝施工为主,施工布置遵循土建Ⅲ标为主的布置原则。
左岸施工标段中,Ⅲ-2标为Ⅰ标的后续标段,机电安装标与钢管加工标施工项目相关,施工时段可基本衔接,场地调配主要在其之间进行。
右岸施工标段中,Ⅲ-1标为Ⅱ标的后续标段,Ⅴ标施工项目也是Ⅱ标的后续项目,但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其开工时间在2005年,右岸场地调配主要在Ⅲ-1标和Ⅱ标之间进行,同时综合考虑与Ⅴ标布置的协调性。
主体附属工程标和临建标的施工布置依托主体工程标段和预留机动场地,灵活布置。
(4)根据各标要求确定各区场地规模和布置。
1)办公生活营地分区布置,根据各区对应标段的施工高峰人数进行规划,对调配使用的营地,以工程全过程在该区的高峰人数进行规划控制。考虑坝区场地狭窄,各标段坝区的办公生活区的规模按建筑面积10m2/人计,并在地基条件较好的挖方区修建3~5层的楼房,以节约占地。
2)施工生产区,根据工程条件,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考虑调配场地使用功能的衔接,场地规模以满足各使用标段高峰要求控制。各标以混凝土系统为重点协调生产场地布置。结合永久建筑物布置,合理利用场地的时空关系,使混凝土系统布置运行经济合理。调配使用场地根据服务标段特点确定规划原则。
1.3.4 碾压混凝土大坝施工
大坝施工在水电站施工中历来处于核心地位。龙滩水电站工程采用碾压混凝土坝,其施工主要特点有:
(1)碾压混凝土坝规模巨大。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初期建设时坝高192.0m(后期加高至216.5m),招标设计按“原375断面”坝体混凝土量559万m3,其中采用碾压混凝土方量368.9万m3,占坝体总量的67.0%(“新375断面”坝体混凝土量644万m3,其中采用碾压混凝土方量461.6万m3,占坝体总量的71.7%)。大坝高度高,混凝土方量大,碾压混凝土的高度和工程量均居当今世界首位。
(2)大坝施工强度高,且需高气温条件下施工。大坝是控制6年发电工期的关键项目之一,施工总进度安排用33个月的时间将大坝连续浇至发电高程,其高度为152.0m,故要求在高气温条件下及多雨季节应能保证施工,大坝月平均上升高度为4.75m,月最大上升速度达6.0~8.0m,年最大浇筑量达250万m3,高峰时段月平均浇筑强度为23.2万m3/月(其中碾压混凝土为17.3万m3/月),高峰月浇筑强度达到25万~28万m3/月。
(3)大坝浇筑仓面大,入仓强度高。RCC坝采用通仓浇筑,全坝最大浇筑面积3.8万~3.9万m2,位于高程230.00~250.00m之间,在高温季节分为6个浇筑段,常温季节分为4个浇筑段,按初凝时间控制,仓面需要的小时浇筑强度为400~600m3/h。
(4)大坝需要由较高入仓能力的浇筑设备作保证。基于以上特点,且汛期需留缺口泄洪,受地形、地质及枢纽布置的影响(左岸为常规混凝土的进水口坝段,右岸为常规混凝土的通航坝段),碾压混凝土相对地位于河床的中部,因而碾压混凝土的入仓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要使用具有较高入仓能力的浇筑设备,才能使碾压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保证。
根据上述施工特性,经过多种方案比较并参考国内外近年浇筑碾压混凝土坝的经验后,大坝右岸标选定以进口高速皮带机运输上坝、仓面塔式布料机和履带式布料机浇筑为主,缆式起重机、自卸汽车、真空溜槽等为辅的混凝土运输浇筑方式。上述方案经业主组织的几次由各方面专家参加的咨询讨论会确定,并将其纳入招标文件中。高速皮带机及塔式布料机由业主提供,经比较最终选定三峡工程使用过的设备,这不仅解决了因国际采购所需的时间长的问题,费用也比较省;大坝左岸标采用传统的门、塔机进行浇筑。
1.3.5 施工交通与辅助生产设施
1.3.5.1 施工交通
(1)南丹至龙滩对外二级公路。自黔桂铁路的南丹站沿红水河左岸直抵坝址下游龙滩大桥,新建山区74.0km二级公路,该公路大部分路段穿越山岭重丘区,工程十分艰巨,于1997年下半年动工建设,于2000年10月全线通车。
(2)右岸进场公路。从天峨县城沿右岸至坝址原有地方简易公路通过,1993年业主将该公路的天峨至麻村口段10.0km改建为四级公路,主体工程开工前又铺设了混凝土路面,使工程形成两岸均能进场的条件。
(3)红水河龙滩大桥。大桥位于坝线以下2.5km处,此桥在施工期作为联系两岸交通的施工大桥,工程完工后,成为龙滩水电站的永久大桥。桥型为预应力连续钢构桥,桥面宽度15.0m(含两侧人行道各2.0m),桥长313.1m,荷载标准为汽-40、挂-400,该桥已于1997年建成。
(4)铁路物资转运站。龙滩工程外来物资总运量约372万t,年高峰运量为85万t。经南丹转运站转运的物资材料主要为水泥、粉煤灰、钢筋钢材、金结及机电设备(重大件除外,因受金城江至南丹段铁路隧洞尺寸限制,重大件需在金城江转运)等。经南丹转运站转运的总运量为240万t,年高峰运量2005年及2006年约70万t,转运站2003年9月投入运行。
(5)场内主干道路。根据坝址地形条件和主体建筑物施工的需要,并结合各标段施工场地划分,由业主提前修建了13条场内主干道路,总长27.1km,分别通至建筑物施工区、施工场地及生活区、麻村及大法坪砂石加工系统等。
1.3.5.2 混凝土骨料砂石加工系统
坝址附近河段缺乏天然砂石料,混凝土所需砂石骨料需人工轧制。距坝址下游4.5~5.5km的右岸麻村沟内的大法坪及麻村口有二叠系灰岩,储量及质量均满足工程要求。在大法坪及麻村口设置人工砂石加工系统,其中大法坪选定为供应大坝及围堰(即大坝2个标段)的混凝土骨料开采及加工场。加工系统规模为设计生产能力2000t/h,设计处理能力2500t/h;麻村口选定为其他标及部分临建工程的砂石料场,加工系统规模为设计生产能力240t/h,设计处理能力300t/h。以上两系统均采用破碎制砂工艺,麻村口砂石加工系统按设计单位绘制的施工图先期发标建设,并由建设承包人负责运行管理,主标开工后可供应砂石料。大法坪砂石加工系统由设计单位完成方案设计和招标设计,在不改变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前提下,由承包人进行施工详图设计,并负责运行管理,向大坝标提供砂石骨料。两砂石加工系统均设置废水处理系统,回收利用处理水,做到废水“零排放”。麻村砂石料场及大法坪砂石料场供应给大坝Ⅲ-2标的砂石骨料采用汽车运输,大坝Ⅲ-1标的砂石骨料自大法坪成品堆场通过4.2km长的皮带运输系统运至大坝右岸拌和系统。采用单条皮带运输,带宽1.2m,带速4.0m/s,输送能力为3000t/h。
1.3.5.3 混凝土生产系统
土建Ⅰ标、土建Ⅱ标、土建Ⅲ-2标、土建Ⅳ标、土建Ⅴ标混凝土系统由承包人自行建设。大坝Ⅲ-1标混凝土供应使用同一系统,由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及招标设计,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制冷容量等,由承包人负责施工图设计,并负责建设及运行管理,供应碾压混凝土围堰及右岸大坝混凝土,系统分高、低布置,高程360.00m混凝土生产系统位于右岸坝轴线下游2号公路旁;高程308.50m混凝土生产系统位于右岸坝轴线下游通航建筑物一期开挖形成的平台上,系统均距坝轴线约350.0m。高程360.00m混凝土生产系统配置1座2×6m3强制式搅拌楼和1座4×3m3自落式搅拌楼;高程308.50m混凝土生产系统配置2座2×6m3强制式搅拌楼。2×6m3强制式搅拌楼碾压混凝土设计生产能力300m3/h,12℃预冷碾压混凝土生产能力220m3/h;常态混凝土设计生产能力250m3/h,10℃预冷碾压混凝土生产能力180m3/h。4×3m3强制式搅拌楼常态混凝土设计生产能力180m3/h,10℃预冷常态混凝土生产能力150m3/h。4座搅拌楼均配有楼顶筛和扶壁式冷风机。
1.3.5.4 施工场地及生活区
坝址位于高山峡谷区,两岸冲沟发育,地形条件复杂。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本工程可利用的施工场地较分散,高差大,布置条件差。施工场地主要依靠工程开挖弃渣分级堆填冲沟形成,其他可供利用的场地较零散,需沿河滩和公路填渣或开挖造地;生活区则利用弃渣平台附近山坡开挖形成场地。
根据确定的主体工程分标方案,估算出各标施工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在坝址上游1.5km至坝址下游4.5km范围内,施工场地分左、右两岸集中布置7个区,其中左岸3个区,分别为上游雷公滩区、下游拉重区、姚里沟区;右岸4个区,分别为上游纳付堡区、坝址下游至红光区、右桥头区、麻村砂石加工系统区。规划坝区生产、仓库、生活及办公用房场地面积约85万m2。属于各标段的施工临建设施用房,按招标文件统一规划的场地位置,由承包人报方案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由承包人自行建设。各标段的生活用房,除大坝2个标由业主提前修建约5.2万m2(人均8~10m2)交与承包方外,其余各标的生活用房,由各标承包人进场后,按招标文件统一规划的场地位置及房建规划,由承包人报方案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由承包人自行建设。
1.3.5.5 施工供水
由业主提前修建3个集中施工供水系统,其中右岸上游的纳付堡供水系统在红水河支流布柳河取水,供应整个坝区的生活用水及右岸岸坡和导流洞施工的生产用水,供水规模为690m3/h;左岸下游供水系统供应左岸工程(包括Ⅰ标、Ⅲ-2标、Ⅳ标)的生产用水,供水规模为750m3/h;右岸下游供水系统供应右岸大坝Ⅲ-1标的生产用水,供水规模为3000m3/h。左、右岸下游供水系统均在红水河取水,纳付堡及左岸供水系统在Ⅰ标、Ⅱ标进场前提前施工建设,右岸供水系统在大坝标进场前提前施工建设。此外,2个砂石加工系统分别自建供水系统。
1.3.5.6 施工供电
从南丹县境内的车河架设2回110kV供电线路至工地,高峰供电负荷42MW,工地110kV施工变电站设于右岸坝轴线下游800.0m处,110kV变电站共留有22个端口向整个施工区供电。另外,还跨河引3回线在左岸设置10kV开闭所、在大法坪砂石系统附近设置35kV变电所、在麻村砂石系统附近设置10kV开闭所,施工供电系统在主标进场前建成。
1.3.5.7 施工通信
天峨县已有与全国联网的程控电话及移动通信系统,业主不单独设置施工通信系统,由地方通信部门将通信设施延伸至工地,工程与其建立通信网。
1.3.5.8 其他临建设施
在现场还由业主修建了其他临建设施,包括炸药库、油库、中心实验室、武警消防大楼、公检法综合大楼、坝区排水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