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将洛阳改为“神都”的统治者。她在当政期间,曾长期居住在洛阳,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洛阳城进行了维修和改造,营建了举世闻名的天枢、明堂和天津桥,铸造了举世闻名的九鼎,还向洛阳一带迁徙了许多人口,极大地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古都洛阳的面貌,使洛阳进入它的黄金时代,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本章拟从三个方面具体探讨武则天与洛阳的关系,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 武则天与洛阳的政治地位

洛阳地处中原,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临嵩山,后界黄河,是所谓“天心地胆之中,阴阳风气之会,四通八达之所,声名文物之区”。东周、东汉、西晋、北魏等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正如隋炀帝在诏书中所说:“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1]是建都的好地方。隋唐王朝均以长安为都,但对洛阳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认识。在隋代,隋炀帝以洛阳为东都。唐初废隋东都之名。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称之为洛阳宫。唐高宗认为长安和洛阳是他的“东西二宅”,显庆二年(657),改洛阳宫为东都。而武则天也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武则天在辅佐唐高宗期间,曾八次前往洛阳;唐高宗死后,她继续居住在洛阳。据统计,武则天一生中居住在洛阳的时间长达11017天,合计30年零210天。在这30多年间,她先是辅佐高宗处理国政,继而独揽朝纲,改唐为周,在唐代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武则天不仅长期居住在洛阳,而且以洛阳为“神都”,大大提高了洛阳的政治地位。《旧唐书·地理志》载,“光宅元年(684),改东都为神都。垂拱四年,置永昌县。载初元年,置武临县。天授元年,置武泰县,寻废。仍改郑州之荥阳、武泰来属。三年,置来廷县。”[2]从表面上看,武则天改洛阳为“神都”只是对洛阳的名称有所改变,事实上,它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使洛阳的政治地位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武则天为什么要改洛阳为“神都”呢?她在改元敕中曾对此进行过解释。她说:“镇星之在太微,已历年载,著土精之美应,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时荐享。又东都改为神都,宫名太初宫。”[3]据此可知,在唐高宗死后,发生了“镇星在太微”的变化。在当时人看来,洛阳在分野上是与天上的太微垣相对应的;洛水贯都,则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而镇星(即木星)停在太微,是女子当政的征兆。武则天认为,洛阳是天设地造的都会,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她自己也是上天选定的统治者,同样具有上天所赋予的神力。“夫所谓神者,非人也。其动无声,其形无迹,若形而无象,若气而无色,拔山剖泽而不见其作,鼓风奔水而不见其力,视不可察,名不能及,故推而谓之神。”[4]所以她下令改洛阳为神都。不久,又接受了“圣母神皇”的尊号。[1]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说明“君权神授”的道理,而且说明她是神圣之人,具有统治天下的能力。

[1]〔唐〕魏徵等:《隋书》卷3《炀帝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页。

[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8《地理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2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96《改元光宅赦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页。

[4]《全唐文》卷448,王涯《太华山仙掌辩》,第2029页。

[1]〔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4,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