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寺堡年鉴.2020
- 吴忠市红寺堡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7447字
- 2021-12-30 18:24:54
红寺堡概览
红寺堡城区
地理人文
【地形地貌】
红寺堡西有烟筒山,东南有大罗山,北有牛首山,红寺堡区位于三山之间,沿大罗山分布, 在山间盆地区域。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平均1240~1450米,南北海拔相差70~140米,是山区与川区的过渡带。苦水河和红柳沟(洪沟)过境。地下水储水构造属新生界储水盆地,埋藏深。土壤由灰钙土、新积土、风沙土和盐土4种类型组成,以灰钙土为主,其次是风沙土,新积土、盐土面积最小,仅占0.5%。
【气候特点】
红寺堡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0.7℃,平均无霜期为155天,年日照时数达3036.4小时,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平均14℃。境内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为248立方米,多集中于7—9月,平均年蒸发量高达2050立方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8.3倍,干燥度在3.5左右。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年均大风天数55天,其中春季风速最大。湿度及日照条件可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气候监测】
2019年,红寺堡区平均气温为10.7℃,较往年偏高1.3℃。年最高气温为36.4℃,出现在8月15日,最低温度为-18.7℃,出现在2月3日;年降水量为248毫米,较常年(251毫米)偏少3毫米;年平均气压为867.3百帕,最高气压为886.3百帕,出现在11月24日,最低气压为849.7百帕,出现在7月26日;平均湿度为51%,最小相对湿度为4%,出现在4月16日;平均风速为2.3米/秒。年内主要的降水天气集中在6月和9月,其中6月份月降水量为73.5毫米,9月份月降水量为43.5毫米。6月27日,太阳山镇买河村最大累计降水量达到90.4毫米;红寺堡镇弘德村最小累计为0.1毫米。2019年气候条件总体对马铃薯、小麦和玉米生产比较有利,对枸杞生长不利。年内植被长势整体较好,属于偏好年份,好于2018年。
(杨慧诚)
【自然资源】
红寺堡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矿藏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植物有65科170属275种,动物有22目44科114种82个亚种。罗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物种。境内太阳山、土坡、罗山一带有丰富的煤炭、白云岩、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石油、煤层气、铜矿、陶土等矿产资源。
【历史沿革】
红寺堡区历史悠久,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红寺堡”一名始于明朝,为屯军牧马之地,时属三边总制宁夏镇灵州千户所管辖,后经历代多次变迁,分属不同(州)县。新中国成立后,东南大部分地区属同心县,西北分属中宁、利通县(区)、东北分属灵武、盐池等县(市)。1998年9月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成立红寺堡开发区,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红寺堡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
【政区位置】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地跨东经105 °43′45"~106 °42′50",北纬37°28′08"~37°37′23"。北临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灵武市,南至同心县,东至盐池县,西北与中宁县接壤。北距首府银川市127千米,南距固原市220千米,西距甘肃省兰州市360千米。区政府驻地红寺堡镇,是红寺堡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行政区划】
红寺堡区总面积276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07万公顷。辖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柳泉乡、新庄集乡2镇3乡和新民街道办事处1个,行政村65个,城镇社区7个。
【人 口】
2019年末,红寺堡区常住户数51283户,常住人口205643人,其中,男性105680人,女性99963人。城镇人口70536人,城镇化率34.3%,相比2018年城镇化率提高0.45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35107人,占比65.7%。人口出生率13.65‰,死亡率5.19‰,自然增长率8.46‰,政策符合率87.8%。
(杨慧诚 马丽君)
经济建设
【经济指标】
2019年,红寺堡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下降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1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2%以内。
【基础设施建设】
2019年,红寺堡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开展创城百日攻坚行动,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得到有效根治,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委中期验收。实施德水街污水管道、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融入银川都市圈交通网,银中城际高铁红寺堡北站投入使用,京藏高速改扩线通车运行,城市公交线路优化加密,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加强综合执法力度,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
【产业发展】
2019年,红寺堡区发展“3+X”高效节水农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培育特色产业联合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2个,打造黄花菜等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累计发展葡萄10.6万亩、黄花菜8.02万亩、枸杞5.6万亩。开展肉牛养殖“出村入园”行动,红寺堡区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1.2万头、90.5万只,基本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比重提高到52%以上。建成农产品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打造富硒农产品基地12个,注册商标54个,“三品一标”累计认证产品达到30个。红寺堡黄花菜在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播出,千红裕、戈蕊红葡萄酒连续获得布鲁塞尔大金奖,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2019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
【新型工业】
2019年,红寺堡区落实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8条、工业园区优化整合政策,完善红寺堡产业园基础设施。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纺织服装、印务包装等优势产业,干法水泥、刘家沟湾煤矿等项目开工建设,三峡风电、大唐国际、宁夏嘉泽风电等项目加快推进,2019年,完成工业投资46亿元。开展“高质高效招商引资年”活动,深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合作,与纽旺商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安徽国祯集团等7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019年招商引资35.4亿元。实施一企一策,清理盘活“僵尸企业”5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第三产业】
2019年,红寺堡区坚持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共同发展,参与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举办2019年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全国性赛事,实施宁夏移民博物馆AAAA级景区提升改造、乡村民宿等项目,推进吃住行、游购娱深度融合,2019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300余万元,全域旅游形态正在形成。团结商业广场、鹏胜时代广场等商贸综合体主体建成,六盘金街、博大商圈等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加快发展电商、现代物流等新业态,举办“寻味红寺堡、喜庆农事节”系列活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达到1600万元。新增限上企业5家,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
(马玉贵)
社会建设
【民生福祉】
2019年,红寺堡区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95%。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加大无供养老人、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力度。落实创新就业政策,推进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培育创业实体132个,新增就业岗位72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67%。实施罗山、鹏胜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第二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儿童之家实现全覆盖,完善统筹城乡、覆盖全民、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改革】
2019年,红寺堡区召开深改委员会会议4次,审议改革文件17个。建立处级领导领衔督查督办机制,压实改革责任链条,完成确定的65项改革任务。完成机构改革,组建优化11个党委议事协调机构,新增党政机构8个。推进集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和股权量化试点,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注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6家,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房地一体”确权登记率达到99.6%。深化水权交易、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司法体制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脱贫攻坚】
2019年,红寺堡区5个深度贫困村稳定出列,2007户7039人脱贫退出;实现4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2442户49180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6%,群众满意度超过95%,配合完成自治区脱贫退出第三方评估验收。整合资金4.7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57个。2019年,发放教育扶贫基金等各类补助资金2458万元,受助学生达2.3万人次。实现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得起学、不辍学。鉴定住房安全等级4.2万户,C、D级危房和D级“空心房”全部清零。自来水全部达标,自来水入村、入户均达到100%。累计救治贫困群众6800人次,建档立卡户基本医疗参保实现全覆盖。推进解决自发移民可持续发展问题,迁转户籍258户,纳入建档立卡户1454人。
(马玉贵)
政治建设
【政治引领】
2019年,红寺堡区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作为抓机关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各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要求贯穿于机关党的建设全过程,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红旗渠干部学院举办1期机关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邀请自治区党校副校长李培文为红寺堡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体机关党员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辅导,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思想建党】
2019年,红寺堡区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促学帮学、守正创新的核心作用,将学习成效作为评星定级的重要内容,使上线学习成为广大党员日常生活的常态动作,2019年,共注册7257人,其中党员4021人,注册率82.7%。
【政治功能】
2019年,红寺堡区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落实党组织设置规定、“三会一课”制度等党建基本制度,结合机关党建示范点打造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两次“互观互检”活动。2019年,选择6个接受巡察的机关党组织书记进行述职,形成明责履责、督责评责、考责问责的链条,对工作推进不力、效果不明显、长期打不开局面的,加大问责力度。结合“七一”开展表彰活动,评选出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优秀共产党员4名、优秀党务工作者5名,提升各党组织创先争优意识。结合机构改革,指导18个党组织按期换届或调整,选好配强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2019年,红寺堡区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吴忠市委部署要求,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严格落实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坚持抓思想认识到位、抓检视问题到位、抓整改落实到位、抓组织领导到位,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警示教育。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党内基本制度,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流动党校等平台,对红寺堡区4842名党员进行全覆盖培训,开展集中学习1900余场次,交流研讨1400余场次,形成调研成果312篇,讲授专题党课256场次,整改问题1000余条,为民办实事3000余件。
(杨元沛)
文化建设
【文化惠民】
2019年,红寺堡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承办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篮球赛、书法美术作品展等省级文体活动,举办自行车邀请赛、社火展演、全民才艺大赛等系列文体活动,“品鉴第一镇,相约红寺堡”精彩亮相深圳文博会。编辑出版《日照红寺堡》《多彩红寺堡》《红寺堡移民史》《红寺堡人》等系列丛书,拍摄播出《脱贫攻坚进行时》《红寺堡纪事》《黄河水甜》等影视作品。
【艺术创作交流】
2019年,红寺堡区扶持建设文化大院8家,累计达到24家,新申报通过胡静、王文俊等5家吴忠市级文化大院。组织红寺堡区书法、美术、摄影爱好者先后参加宁夏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临摹展、自治区教育系统“清风校园”创建文化作品展等赛事,共有10余人的作品获奖;先后组团参加吴忠市2019年“滨河百姓大舞台”广场文化活动、“欢乐宁夏”自治区文化会演红寺堡区专场、“激情广场 舞动塞上”自治区广场舞大赛。其中,在自治区广场大赛中取得优秀奖;文化馆干部张敏佳创作的器乐合奏曲《红寺堡之春》参加自治区“欢乐宁夏”自治区群众文艺会演并取得优秀奖。承办“红寺堡杯”自治区书法美术作品展,征集参赛作品1000余幅,有251幅作品在文化馆展厅展出,吸引参观人数近万人次;2019年3月,承接自治区文化厅“迎新春”书法美术摄影巡展活动,共展出作品87件,累计到馆参观人数达4000余人次;4月,举办“王文连个人根雕展”,展出作品130多件;6月,举办马海军、杜根荣红色藏品展,展出各类藏品近千件;8月,举办为期15天的广场舞培训班,《点赞新时代》《花儿朵朵向太阳》等节目参加自治区广场舞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红寺堡镇红关村民间木刻、踩鼓艺人高显月历经10个月制作一面700斤重的金丝楠木大鼓,并于9月27日捐赠给宁夏博物馆。组织红寺堡区文艺人才进行“红寺堡春晚”文艺作品创作,创编音乐快板《决胜脱贫在今朝》、小品《创城趣事》、器乐合奏《红寺堡之春》等一系列反映红寺堡区人民生活与发展的优秀作品。
【公共文化服务】
2019年,红寺堡区按照《红寺堡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成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导小组,全面构建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广场),户有文化大院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按照自治区“十三五”文化脱贫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完善《红寺堡区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组织实施,建立文化扶贫机制和特殊群体服务工作机制,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都设置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区域和项目。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在各村举办刺绣、剪纸等文化产品培训班,将残疾人纳入培训范围。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根据各民间文艺团队、文化大院的需求,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配备文化器材,扶持基层文艺团队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数字图书馆、儿童阅览室、报告厅和视频会议室,配备设备和读物,面向社会提供文化服务,每年公共文化场所年接待群众30万人次以上。以文化馆免费开放项目为依托,开设声乐、书法、剪纸、舞蹈、刺绣等培训项目,共扶持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群众文化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才和文化产业带动人才2500余名,扶持培育首批移民文化领军人物30名。2019年组织开展春晚、农民秦腔大赛、社火展演大赛、广场舞、送戏下乡、趣味运动会等系列群众文体活动181场次;送春联1000余副,送戏进乡村、送戏曲进校园106场次,放映农村数字电影900余场次。
【非遗保护】
2019年,红寺堡区共摸底发掘整理非遗新项目8个,非遗传承人4人。申报吴忠市非遗传承人4个,2人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共申报自治区级非遗传承项目4个,有2个项目被纳入自治区级项目。4月,举办“王文连个人根雕展”,展出作品130多件;举办刺绣培训班,来自各村的刺绣爱好者60余人参加培训。6月,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五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展示展演活动、演出一场文艺节目、举办一次“红色藏品”展览、播放一场爱国主题的电影、搞好一次集中宣传,参与群众8000多人次,发放宣传册页500份、“非遗”手工礼品100份。7月,举办“泥哇呜”培训班,培训学员24人。为弘扬传统艺术,针对青少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共10场次。
(拓 婕)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林建设】
2019年,红寺堡区累计投资3950余万元,共完成绿化任务9.27万亩。在太阳山镇白塔水,柳泉乡黄羊滩、矛头墩等地完成文冠果种植0.6万亩;实施滚新公路两侧绿化、柳城公路两侧乔木林绿化0.043万亩;完成苦水河沟道、洪沟等地灌木林绿化0.21万亩;指导各乡镇完成美丽乡镇绿化美化、改造提升0.1161万亩;完成未成林补植补造1.2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完成酸枣梁、朱庄子森林抚育2.7万亩。组织完成全民义务植树30万株。组织企业和各乡镇完成经济林种植0.3875万亩(枸杞种植0.213万亩,苹果、杏树、红枣等经果林0.1745万亩);对金水街二小门前至六盘山路小康街、农业农村局西侧及燕然银都西、南两侧等进行提质增景改造,完成绿化0.0156万亩,改造提升街头游园3处。
【经济林建设】
2019年,红寺堡区组织企业和各乡镇完成经济林种植0.3875万亩(枸杞种植0.213万亩,苹果、杏树、红枣等经果林0.1745万亩);在大河乡红崖村、太阳山镇买河村发展农村庭院经果林520户;开展枸杞、苹果等经济林种植培训9场次,培训人次达1000人次。
【森林资源管理】
2019年,红寺堡区对城区0.65万亩绿地和外围高速公路、城北综合区、绿色通道等3万亩林地进行统一修枝抚育、割灌除草和灌水。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结合红寺堡区2019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发挥各乡镇生态护林员作用,完成臭椿沟眶象等防治任务3万株。加大春季苗木检疫力度,完成调运检疫287车次、103万株,种苗产地检疫率达100%。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停歇地、繁殖地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加强森林草原防火,邀请自治区林草局森林草原防火专家和红寺堡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举办森林草原防火培训班,参训人数达239人,争取国家森林草原防火经费,落实防火责任制,及时做好林地除草和死树枯枝清理等工作,及时处置瓜农焚烧杂物引发的草原火灾隐患,2019年,火灾综合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森林防火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加大禁牧封育力度,与养殖大户和辖区49家企业签订林草保护责任书;开展畜牧养殖培训84次,参与人数达4562人次;发动护林员深入禁牧封育区、各村等地进行宣传,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查处偷牧案件106余起、毁坏林木案件5起,拆除野外圈舍388处,发挥生态护林员优势,网格化管理参与人数达553人,准确掌握野外养殖户607户,偷牧行为得到有效管控。
【保护母亲河】
2019年,红寺堡区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清水、畅河、净源”等活动,封堵排污口3个,清理打捞垃圾3705吨,退还、清理沟河道围垦2140余亩,恢复水域岸线40余亩,河道生态修复造林1700亩,整治乱采罚款75.81万元;为保障清洁沟河道、达标水质,巩固清“四乱”成效,在清水河、红柳沟等20条沟道新建20处视频监控站,并与雨情监测预警平台衔接,实时监测“河长制”“四乱”和山洪灾害,实现无人值守。
【水土保持】
2019年,红寺堡区完成赛马水泥、采砂场等10个方案审批,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70.31万元,复核水利部解译扰动图版301个,督查检查生产建设项目69次,其中,联合综合执法局监督检查15次,发放编(补)报水土保持方案通知书38个,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11个,全部编报、整改到位。完成水库移民资金直补复核4373人,兑付3171人190.38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
2019年,红寺堡区完善基础设施,新增农村公共照明路灯3400盏,硬化村道82公里,建成兴旺村等美丽乡村11个;投入545万元,对46个行政村村委会供暖设施提标改造;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和国土、林业卫片执法,拆除违法建筑17.2万平方米;处理农村生活垃圾3.6万吨,治理率86%;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750户,建成农村公共厕所11座;绿化村道34万平方米,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吴建军 张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