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文学六十年(1958-2018)
- 李生滨
- 2287字
- 2021-12-22 18:30:27
序二
我非常欣赏宁夏的作家和文学。我曾说过,宁夏是一个特别的文学福地,这里的作家似乎不太被文学时尚之风所迷乱,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学追求,也形成了宁夏独特的风格,这是一种宁静、安祥的风格。将宁夏文学置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便显示出其独有的精神价值。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宁夏的文学。因此当我读到李生滨的研究专著时感到特别兴奋。李生滨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宁夏当代文学的研究工作之中。最早读到李生滨的研究成果是《审美批评与个案研究——当代宁夏文学论稿》。这是第一部全面研究当代宁夏文学的学术专著,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两位作者以史为经线,以作家作品为重点,将史论与个案研究结合,深刻揭示了当代宁夏文学“在冲突中坚守,在滞后中创新,在乡土情怀坚守与现代性突围中踽踽前行”的独特品质,是一部集文学史、文本细读、审美批评于一体的成功之作。李生滨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另一部新专著《宁夏文学六十年(1958-2018)》,更加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宁夏当代文学自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以来的发展脉络,并分别从文学地理生态和文学分体两大部分论述了宁夏文学六十年来的成就和特色。
宁夏属于大西北,以经济的眼光来衡量,大西北基本属于中国的落后地区。所谓落后,当然是指现代化的程度落后。虽然我们现在说现代化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但落到实处,现代化最后还是化作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物质的数据。比如GDP,比如人均收入,甚至比如高速公路新修了多少公里。我们习惯于以进化理论来描述历史,按照进化的观点,人类社会总要迈向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之前的社会就被称作为前现代社会。西方的发达国家觉得自己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得过头了,就称之为后现代社会。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真正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比西方晚了很多,后发国家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别人的成功经验搬过来,发展起来更加快。虽然我们通过这种搬用能够加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速了现代化弊端的蔓延和放大。历史已经证明,现代化不是完美无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精神价值的贬值,人际关系的冷漠,都是现代化带给我们的弊端。我以为,现代化的弊端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现代化以一种粗暴的和极端的否定态度处理前现代社会的文化所造成的。所以,后现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目光投向前现代,表现出一种复古的倾向,通过接续起人类文明的链条来纠正现代化的弊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强行启动的,从内部来看条件尚不充分,但后发的特点又使得我们能很快地效仿现代化最先进的范式,因此中国构成了多重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共存于一体。中国的前现代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还很强大,大量的农村,以及许多不发达地区的城市,都应该说是还处在前现代。大西北则是前现代的大本营。这是中国走一条更具独特性的、更为健康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条件。西方的思想家为解决现代化的弊端要与前现代接续起文明的链条,但前现代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历史,他们只能通过历史去寻找精神资源。但中国的前现代不仅仅构成历史,而且仍是强大的现实存在,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像西方那样,成为被现代化所否定的对象,而是直接嵌入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无论是在策略上、政策上还是制度上都得考虑到它的存在,因而它牵制着、调整着、校正着中国的现代化实践。
李生滨正是将宁夏文学放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来考察的,他由此提出了“后乡土时代”的概念,认为“后乡土时代”造就了宁夏文学特殊的语境:“各种乡土文化中道德的潜隐悖反,导致我们亟待一种已经离去却又熟悉的乡村情景图——甚至包括这种情景中的苦难、贫困和温情习俗。”而李生滨所要做的就是紧密追踪宁夏作家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是如何体验世界、施展想象的。我理解李生滨的“后乡土时代”,正是强调了宁夏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和转化乡土文化传统的。这也意味着宁夏作家能够以一种正面的、正常地心态去吸收前现代文化的精华,去延续文学的传统。在这部专著中,李生滨令人信服地论述了宁夏文学的丰富内涵。他以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学理分析,发现了宁夏作家“坚守乡土的精神和情感”,认为这种精神和情感是“塞上平原、黄河岸边风吹雨打的心性砥砺”所生成的,是“宁夏乡土作家的本分和矜持”。他也不会忽略宁夏年轻一代作家在“外来之风”的浸染下对传统和保守心理情感的撕裂,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将一些作家搁置现代性批判的乡土写作首肯为“一种清高的回避”。他概括了宁夏文学的两个重要传统,其一是注重文化、注重现实的创作态度和审美精神。其二是坚守纯文学的编辑思想和创作立场。李生滨始终带着问题意识进入宁夏文学的现场,他认为,乡土温情与现代性冲突的有意调和,是萦绕在宁夏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他说:“乡土诗意与现代性滥觞,形成了人性内在生活的直接冲突,回避和面对都是非常艰难的挣扎。”他同时从这一问题入手,探询文学是如何去照亮生活的,他把自己的研究称为“谨慎的反思”,他期望在谨慎的反思中能够守护文学的诗意和人的本真。这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术目标。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了宁夏文学在精神上的特征:其一,神圣感。宁夏的作家多多少少都怀有一种宗教情怀,他们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对待写作,因此在他们的文学叙述中流露出神圣感来。他们对待自己的写作对象充满了神圣感,自然、人民、土地、生命——这些足以令我们敬畏的内容自然就成了他们描写的主要对象。其二,纯净的心灵。宗教的情怀使他们的心灵变得纯净、澄清。他们往往是怀着一种善意去面对世界的。我从李生滨的研究著作中同样也感受到了这种神圣感和纯净的心灵。这也许就是宁夏大地赋予他的。
贺绍俊
2018年10月2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