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总有一种精神在大地上飞翔

◎傅兴奎

两三年前,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钟彩银告诉我,她要出一本关于庆阳民谣的书。我以为,这可能仅仅是她个人的初步打算。她的家乡山大沟深,村民居住分散,所在的单位没有能力为她提供交通工具,她自己又不会开车。摊上这么大的一个课题,估计说什么也得花上三到五年的工夫。没料想不到一年,在文艺资助项目的评审会上,看到抱着一沓毛稿的她,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第一次见钟彩银,是在市作协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中,我们一行十几人去四合塬的东老爷山。为了打破沉闷,途中有人提议大家轮流讲段子、唱歌来活跃气氛。别看大家都是出过书的,真正遇到这种场合,表现能够让大家满意的不多。那天,钟彩银唱了一段秦腔,戏词我已经忘记了,但她的演唱给所有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座谈的时候,她拿出自己不久前获奖的长篇纪实小说《戏恋》作为见面礼送给在场的作家朋友。读罢,我对其人的佩服和敬重又增加了几分。其实,在此之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已经成功地创作了大型现代剧《甘露源》、历史剧《英雄泪》及好几个话剧小品。后来,从中央、省、市电视节目里了解到,她不仅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全国绝无仅有的母亲博物馆,而且创作出版了民俗文化专著《华夏遗韵——母亲的艺术》。她在个话剧小品。后来,从中央、省、市电视节目里了解到,她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不仅介绍了自己抢救整理母亲文化的初衷,同时也表示会把保护挖掘原生态当做一种使命和责任坚持下去。

如果说,小时候演过的武将角色锻炼了她不怕吃苦的品质,后来的家庭变故则造就了她隐忍不屈的个性。了解钟彩银的人都说,外表斯文的她有着一颗比男人还坚强的内心。她对于陇东民俗文化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她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都利用上了,奔波于方圆数百里,不厌其烦地采写。一个有悠久文化传承的村庄就是一座语言的富矿,每一个有故经和口课子的老人,都是她至亲至爱的老师。

寒来暑往,日月晨昏,钟彩银把自己的工作室从单位搬到田野,为的是方便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创作素材。饿了,开水就馍就是一顿饭;困了,往桌子上一趴就是一觉。几年下来,一个县剧团里的武生演员变成了素面朝天的文痴。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钟彩银把自己所有的收入都当做收集民俗物件和出版书籍的经费了。她把自己唯一的一套房子做了博物馆,儿子结婚时不得不租房子。她守着满屋子的古董舍不得出手,对俭朴的生活甘之如饴。在钟彩银老师的心目中,这些濒临失传的民俗物件和在老百姓当中广为流传的语言文字才是无价的瑰宝。

古老陇东大地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土民俗文化的摇篮。相对于号称庆阳五绝的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谣的挖掘意义更为重大。作为《诗经·豳风》和新民谣的诞生地,庆阳民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浓厚的群众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真诚质朴的情感是庆阳民谣的原发点,也是它的文本价值所在。从民谣涵盖的内容来看,有对幸福生活的歌颂,也有对黑暗无情的鞭挞;有对劳作场面的描写,也有对世事的洞察与思考;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对大自然的膜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民谣,既是群众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的真切感受,也是他们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一致观点和坚定立场;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热切盼望,也是对不良现象的有力抨击;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是最接地气的民间母语,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智慧结晶。

就文本价值而言,《庆阳民谣一千首》的出版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其最明显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民间文化的立场和原则。文艺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也是老百姓对历史和现实的基本认同,他们的爱憎和好恶决定了语言文字的价值走向。“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呀办好事,步步领咱走正路”(《选代表》)是他们对民主选举的看法。“坐着轿车转,隔着玻璃看,看够就吃饭,让人好好干”(《好好干》)是他们对形式主义的认识和嘲讽。“贪官多是傻瓜蛋,金山银山欲不满;挖空心思把财敛,阎王殿上把头斩”(《傻瓜蛋》)是他们对腐败行为的鞭笞。崇敬自然,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爱憎分明,这些在民间流传千年的社会美德,通过朴实无华的民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是原生态生活的非虚构呈现。民谣是民间生活中最接地气的文化,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获得的最为直接的感受,也是对生活最本真的思考。“草花开了夏天过,秋天来了好热闹”(《好热闹》)是对四季变化的感受,也是对人间冷暖的思考。“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挑不断,臊子浇上你再看,一顿能吃八碗半”(《手工面》)描述的是庆阳面食的劲道精细,也是庆阳老百姓对美序食的真实感受。“身上穿的大红袄,毛盖扎的红绸子。绿色裤子红鞋袜,活像一朵牡丹花”(《身穿大红袄》)表现的则是庆阳老百姓的审美视觉和对青春少女的膜拜。“土窑洞,接地气,冬天暖和夏天凉,睡在里面实在囊(《土窑洞》)”抒发的是老百姓和黄土之间相互依存难割难舍的真情实感。这些鲜活、自然、纯真、通俗的乡土语言,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虽然暂时还不能进入文学的大雅之堂,但却为研究陇东地方语言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是简单明了的乡村哲学。孔子之所以把《诗经》的价值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字,就是因为其中有许多劝善和普世的道理。看似简单粗浅的民谣,其实包含着做人处世的方法,涵养品德和才学的途径。“家事国事天下事,没钱吃饭是大事;苦事乐事郁闷事,一笑了之当没事(《事》)”说的是解决温饱的重要性。“人若追钱跑,想富富不了;钱若追人跑,想穷穷不了”(《跑》),致富有道,但不能唯钱是从。“瞎不知,好不知,拉到槽里草不吃”(《草不吃》),人活在世上要懂得知恩图报,不能不辨是非,不知深浅,否则,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看,钟彩银收集的这些民谣既是大众的智慧,也是生存的哲学。

广袤雄浑的黄土大地,哺育了成千上万陇东儿女,也为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提供了起飞的平台。我相信,既然钟彩银的执着能够打动这块古老的土地,她所收集的庆阳民谣也一定能成为滋养我们的精神食粮。

傅兴奎:庆阳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