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春华秋月总是情

——闫瑾散文集《我们在一起》序言

李喜林

闫瑾是宝鸡文坛近年来很活跃的一位青年作家,她的散文和诗歌以其情感真挚和语言柔婉广受瞩目。当她将即将出版的散文文稿《我们在一起》交到我手上,邀我写序时,我是既为她高兴又备感压力。这几年,让我写序言的文友不少,答应下来的,有些至今还没有完成。我总想在情绪状态最好的情况下完成序言写作,以对得起文友们的辛勤劳动和信任,所以这篇序文也是拖了很长时间才匆匆完稿。

散文集《我们在一起》分为三辑,分别为“天籁之音”、“世象即景”和“爱的印痕”。三辑独立成集又互为联系,从各个方面展示了闫瑾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散文的本质意义是真。在闫瑾的散文里,始终贯穿着真情,她寄情于春华秋实,或寄情于山水之间,更寄情于生活中的人。这些情感的抒发和累积,形成了她丰富的散文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天有地有人,是她的内心生发的,纯净透明,如梦如幻。在第一辑“天籁之音”里,闫瑾用细腻的近乎工笔画的笔触描述了春夏秋冬的景致,实际上是用眼去抚摸、用心去聆听去体悟,是在打开一个内心与自然交融的通道。她首先将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打开,同大自然相濡以沫,面对天地,面对万物,呼吸随着大自然的律动,以裸状的心去感应光线、云缕、风雨、树木、花草、山水。尤其是她从各个不同角度描写春的神韵,如《麦田三月春意酣》《春的气息》《品味春天》《春日遐思》《三月絮语》《探春》《独行》等,展现了她对春天情有独钟的热爱和感应。《立夏绿韵》《半夏时光》《听雨》《放晴的秋天》《触摸冬的气息》等篇章,形成了她对四季全面的感悟和体会,从中可以看出闫瑾对天地自然与生俱来的好奇和相通,她是不放过每一个自然的瞬间的,时光的云影在她的文字里氤氲,美妙鲜活,每一天都是那么奇特,每一天都是那么珍贵,更是那么美好,这些都是闫瑾的散文给我带来的全新的启示。

一个生命的个体总要同所处的生活发生关系,而能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势必注定对人事的态度。尤其对于一位作家,格局和气局及人格修炼的发端就在于此。闫瑾散文里很好地贯穿着这个特征。从第二辑的“世相即景”中清晰地看出她对生活真诚的态度,她写了周姐、惠姐,写了许多人,还写了自己工作的工厂,情感真挚细腻,内心坦荡温和。从这些文字里,不难看出她处世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生活工作生态。“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她在第二辑的题记中引用的歌德这句名言,表述了她对生活深刻的理解。

“爱的印痕”,是本书给我感受力最强的一辑,也是更能体现闫瑾散文特色的部分。首先从散文的情感地理上,闫瑾通过对凤翔故土上老屋、崖背、麦场、麦草垛、水井、牛圈、拐窑、窑窑等陈年旧事的描写,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她的童年世界,将她最初形成的情感审美通过记忆的文字复生。不同的是,闫瑾的文字不是单一的叙述,有细致如微的描写,院落、土炕、田野、树木、拐窑、农具……都散发出乡村的味道,光影光线闪烁在她的文字里,她笔下的昔日家乡图景,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肉身世界。情由心生,境有心造,散文情感地理是从故乡地理衍生和升华的,故乡地理的形成是潜性的,是从芜杂无序的生活中提取的,是需要时间的发酵、沉淀,最终库存在记忆中,是从尘境到真境的一个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看得出,闫瑾的散文从物象到意象、从情绪到情境、从物理性到心灵化的每一段转化过程都自然天成,无痕无迹。

尤其是《育儿笔记》和《太婆》《妈妈》《姨》《病历记》等散文,是纯属心灵史的佳作,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作为人子、人母、人妻,闫瑾将每一个身份担当和互换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这个世界,心路历程是裸状的,真诚、柔婉、坚毅、至情、至爱、崇高,这颗心历尽人生沧桑不仅纯真纯美如初,而且闪耀出爱的强大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我始终以为,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始终具有通感通透通灵的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将自己内心写透明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首先要具有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和能力,只有心灵剔透、精神高贵的人才能做到。闫瑾真正做到了,她用文字实现了自己生命个体与世界相通的通道,让我领悟了一个人只有坦荡无私地面对生活,用赤子之心去拥抱生活,生活才会向你张开温暖的怀抱这个朴素又深刻的道理。

内心充满阳光的人总是在温暖他人的同时也温暖自己,内心装满月光的人总是在温润他人生活的同时也温润自己的生活。在闫瑾的散文里,我处处感受到这一点,她始终以真的秉性、善的情怀、美的品性天真而温和地面对这个世界。在她的文字里,听不到一丝叹息,读不到一丝幽怨,看到的是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是一颗玲珑剔透的心。这颗心是初心,是大自然滋养的,汲取了日月之灵气,天地之精华。有这样的境界,才能有这样纯净而美好的文字。

她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爱,因为我有爱。道出了爱的平凡和伟大。这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她散文的高度。尽管她的散文创作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依然对她充满信心和期待。

(李喜林,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柳青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