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马漫无目的地一路向北,没有按照去鄂尔多斯的柏油路走,而是穿过柳杨堡的沙边子,顺着非常狭窄的乡间小路一路向北。
沙漠中树木丛生,小路两侧的野草很是旺盛,但间或还是有裸露的沙漠,一堆堆的沙丘,在草木的掩映下,的确很是扎眼,就连我们从小在沙子堆里长大的人,此时看到沙丘,也是格外激动。
沙蒿柴在广袤的草原上最是茂盛,大多都生长在沙丘上,随着沙丘的起伏,沙蒿柴也自由自在地爬满荒滩,间或在一处沙丘的低洼处,一大片胡杨树和沙柳生长在草滩上,没有人刻意种植,都是自然而然地生长,虽然有些杂乱,但在原野上却有着独特的造型,一圈两圈或几排,远看错落有致,生机勃勃。
沙子把小路淹没了,我们只能大概判断着路面的情况,小心翼翼地走在沙土路上,好在有车辙印,看出来车辙是几个月前的印子,也就是说,在这几个月里,这里不曾有人来过。
寂静得让人心里有些发慌,偶尔从天空中飞过一只鸟,下意识地就抬起头来看一看。没有一丝丝的风在吹,树木和冰草都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时候刚好是下午四点多,太阳照得人有些眼晕,小路上的沙子也无精打采的,似乎对我们的到来也是极不情愿的。
老马说阳光太厉害了,要不这里能拍好多照片呢,我说,走吧,前面都一样,边走边拍吧。
这里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我们已经走进了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沙地明显大得多,远远地能看到一个村庄,小路上的标志牌不是很清楚,在一个岔路口,我们才知道,这里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的鄂托克前旗的二道川了。
我们是来寻找古城的,竟然走到了这里,一个人都没有,我们有些茫然了。老马知道此地,就说,差不多就在这附近呢,他原来来过。
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又没人能问一下,所以我们决定沿着路继续走,一旦遇到人就可以问一下,不至于再走错了,但实际上我们没有遇到一个人,只能凭感觉走。
就这样走到了北大池盐场,盐湖空荡荡的,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很是耀眼。这个盐湖规模很大,周边堆起来的盐几乎把盐湖围了起来,雪白的盐在盐湖的周围形成了一道盐墙,从这些盐能看出,北大池的盐产量还是不小的,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生产。
老马感叹地说道:“这个盐湖在解放前还属于盐池县,后来划给鄂托克前旗。”我也有些感叹,问老马:“盐湖的名字北大池也是当年划了以后才叫的吗?”老马说:“是的,至少在民国的时候还叫花马大池。”
就是这个盐湖,使这里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修筑城堡,守护这盐湖。这里从汉代就开始生产食盐,唐代更是将这里作为重点加以建设,我们今天要找的白池县,就是唐代在这里遗留的古城。北宋和西夏时期,这里成为西夏的腹地,盐业成为西夏的重要经济支柱。
大唐帝国时代,在这条盐川地带上就有四大著名盐湖,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乌池和白池。唐代盐州的食盐是皇室的贡品。城池的建设也都依据当地盐湖的名字而命名,但在唐时这座城池却叫作兴宁县,后依据白池盐湖而更名为白池县。
老马望着盐湖空旷的四野,找寻着白池县的方位,按照史书的记载,古城应该在盐湖的东南方向,这说明我们走过了头,于是调整方向,我们又向盐湖的东南方向走去。
盐湖所在地是一片盐碱滩,上面生长着盐蒿,一疙瘩一疙瘩地布满了盐碱滩,盐渍的白色结晶遍地都是,潮湿的盐碱滩里只生长着这一种植物,每一疙瘩盐蒿相距有一拃长,四下望去,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盐碱滩。有一条只有两道车辙的小路,我们慢悠悠地沿着车辙,艰难地向前走着,穿过了盐碱滩,眼前出现了一片沙蒿丛生的荒滩,一望无际的荒滩高低错落,圪梁连圪梁,一直伸向远方。
在这片圪梁上,我们开始寻找大唐帝国时期的白池县。终于在一处高高的圪梁梁上找到了一些灰色的瓦片和黑色的陶瓷片,老马说:“就这个地方,应该没错。”但城址却怎么也看不出来。
又走了一段,终于在一处圪梁上发现了一块汉白玉的石碑,石碑是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立的,上面写着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三个大字“大池城”,落款是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2012年6月16日。背面有文字,介绍了古城。
大池城城址位于城川镇二道川西8公里(原二道川乡),大池化肥厂南,大池淖东2公里处。城址平面呈方形,城墙东西长31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近1万平方米。城墙夯筑。夯土层厚8~9厘米,城墙残高1.5~2米,残宽4~5米,东墙和西墙各有一处城门,2005年5月26日,被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列为旗级重点保护单位。此城为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的兴宁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更名为白池县,因地近白池(北大池)而得名,为唐“六胡州”之一。
古城已经荒芜,遍地荒草,向南望,古城竟然和盐池县柳杨堡的沙边子村紧挨在一起,这座古城应该是属于两个地区的,但我们没有发现盐池县立的碑。
大唐帝国的县城遗址已经变成了草原,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有一座古城。我们依照碑文的介绍,大致上能看出城墙的遗址,基本能辨认出城池的范围,城池里的草和城外的一样,如果不是城池里有瓦片和陶瓷块,真的分不清草原和城池。
盐池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时候对在盐池柳杨堡沙边子的白池县城进行了普查,但普查的记载有误。《盐池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中记载:白池县古城,复查,位于盐池县花马池沙边子行政村沙边子自然村,西为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北大池盐湖及厂房,城内靠近东城墙体有一南北走向的乡间小路,明代,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白池县故城始建于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河东墙”修筑之时,“河东墙”被弃后成为“深沟高垒”外侧的废城。城址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约125米,墙以黄土夯筑,夯层0.15米,存高1~3米,基宽8米,东墙辟门。城内大部分已被流沙所掩,墙体坍塌呈鱼脊状,地面见砖瓦、瓷器残片和灰陶片等。
这里显然把唐代的白池县城当作了明代的旧花马池城了,白池县在盐池境内的历史记载就是唐代的古城,历朝历代再没有修筑过白池县城,所以这个判断明显是有错误的,应该予以纠正。
古老的白池县城也是演变而来的,唐代在这里最早设立的县城叫兴宁县,后将兴宁县改为白池县,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此城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时置兴宁县,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更名白池县。
从古城遗址中发现的各类瓷片判断,这座城池经过了几个朝代。宋夏时期,曾经被西夏统治,管理这里的池盐,这里的盐业也是西夏的重要经济支柱,所以这里在西夏时期也是很繁华的一座城池。
但这座古城在什么时候衰落的,历史文献和史书中却没有记载,或许有,但我没有查到,也没有查到明代时,这座古城是否还在沿用。
历史就是这样,把谜团留给后人,后人穷尽一切办法想把当时的情况搞清楚,可往往是沉浸在历史的迷雾中,稍有所知,便如发现了新大陆般感觉到无比兴奋,而有的历史只能成为世世代代的谜,永远不为世人所知。
我们站在被沙土掩埋了的白池县古城遗址上,瞭望着苍茫的大地,看着西边浩瀚无边的盐碱地,只能感叹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变化,其他的什么也经不起岁月的掩盖,世间的一切都将会随着时光的转换而消失得只能让后人去猜想。
西边就要昏暗下来了,走在大唐古城里,我们很是孤单,曾经的辉煌我们是无法想象的,我和老马默默地走着,没说一句话,但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回家的路。
可能我们都有一种感觉吧,历史的沧桑可能就是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惆怅和向往。
静悄悄地,我们离开了大唐帝国的古城。
大唐帝国的疆域远不止这里,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还有大唐帝国的都护府,再向北到蒙古高原一直到中亚地区,大唐帝国的古城都护府遗址在草原上屹立着。
感慨万千,这就是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