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五”计划时期中苏工业合作史实研究(吉林卷)
- 王金玲 帕斯穆尔采夫A.V. 王宁
- 1039字
- 2021-05-11 18:15:54
长春大学校长潘福林教授致辞
中国东北——“共和国的长子”,曾经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辆汽车,第一个火车头,第一个晶体管……
“以史为镜”,在新中国建设历史这面镜子中,伴随着“共和国长子”成长的是无处不在的“苏联老大哥”的影子,这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父母就是苏联援建的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的职工,我出生并成长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家属区。在我的记忆中,苏式建筑、苏联专家的故事、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伴随着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
历史需要多维度、多角度地了解和解读。我非常欣慰地看到《“一五”计划时期中苏工业合作史实研究(吉林卷)》一书的出版。这本书是长春大学和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继《东方战场的伟大胜利》一书出版后再次合作的典范之作,是中俄高等教育院校间人文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研究的又一显著成果。两校科学研究人员立足中俄友好关系,联合展开社会热点研究,这是对中俄人文教育领域科研合作的有力推动和又一贡献。
这本书不仅反映了中国“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的背景和成果,还搜集、引用了大量的关于苏联援建中国的珍贵历史资料,客观翔实地再现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本书的中俄方作者走访了当年参与“156项重点工程”的相关中俄企业、单位和有关人员,查阅了大量的中俄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在充分了解和使用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对中苏合作的历史背景、中苏双方在援建项目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先进事迹、苏联专家对中国建设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论述。
中国有句名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本书让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初期的历史轨迹,了解到新中国工业基础建设的基本史实,更了解到中苏在中国工业化建设中的伟大合作。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56项重点工程”的落地,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上万名苏联专家先后来到中国参与援华建设,他们胸怀伟大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奉献精神,将知识、经验和技术带到中国,无私地传授给中国人民,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俄人民在共同的建设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中俄专家在两国交往中成为和平的使者,成为真诚、永远的朋友。今天,编著本书的中俄双方教育工作者们为了友谊的传承,为了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并肩携手,共同讲述中俄友好的历史故事。明天,我相信友谊的火炬将继续传递,将会有更多的中俄青年人走到一起并肩工作,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