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住房改革导致商品房住宅小区在城市中遍地开花,这给我国城市社会带来诸多结构性影响。从宏观结构来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住宅商品化凸显,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结构因素的重组和转移,由此也把商品房住宅导入了国家-市场-社会-个体的激荡互动之中。从微观结构来说,因商品房住宅小区的出现,一些新的组织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应运而生。这些新的组织不仅给城市基层社会带来新的结构性变化,而且也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空间,悄然间城市基层社会的微观运行机制已发生改变。

于是,伴随着城市住房制度变迁与体制改革的加快,这些新的基层组织中的一个典型——业主委员会,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活跃于社区物业管理、社区治理的各种实践之中。特别是在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作为广大业主产权利益的“代言者”,业主委员会的存在及其行动不仅改变了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原有结构,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城市基层社会自组织功能的发挥。

从社区实践来看,维权并不是业主委员会的全部面向,从维权走向治理既是业主委员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社区治理实践的客观要求。为此,从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的宏观背景与实践过程来进一步认识业主委员会的多种面孔和日常运行机制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一方面,这将有助于了解业主委员会正常功能的发挥,并为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小区)治理提供理论支撑、逻辑解释与实践策略;另一方面,这也将有助于认识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制度,有利于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广泛开展提供基础性的价值关怀和战略性的路径选择。此外,本研究另一个重要的理论诉求是通过对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考察来思考城市基层社会协同何以可能?为此,我们通过建构社会协同的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来进一步拓展认识业主委员会的“属性”与“功能”,并把业主委员会及其行动放在城市基层社会协同的框架下进行理解与阐释,从而尝试将社会协同的解释力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推动力,以此进一步把握城市基层社会秩序的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