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怪类人格障碍

偏执型:一个四面树敌的女人

她叫李小沛。

早上醒来,打开房门,她看见门口的水泥地上吐着一摊秽物,很明显,这又是楼上哪一家的酒鬼在昨天晚上经过她家门口的时候干的好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她顿时觉得自己的喉咙里有被堵住的感觉,一股无名火迅速地升腾起来,她对老公说:“这是哪个杂种,专门要吐到我家门口,来针对我?老娘准备到这楼上去一家一家地问,总之得把这个杂种问出来,看他以后还敢这样欺负老娘……”

老公和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老公说:“你想,我们家住二楼,他从一楼走上来,刚好走到这个地方,就想吐了,他并不是针对我们家的。只是我们家的这个位置刚好是他走路上来引吐的一个位置……”

她不相信老公的话,在她心中,一定是有一个人在报复自己,至于为什么要报复自己,她头脑里没有这样的概念——因为她才搬到这个地方一年多,而且其中有半年的时间,她还在外地学习,楼上的邻居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就连打照面都很少——那么,那个在她家门口吐了几次的酒鬼,为什么要专门针对她呢?

他们家这个小区,是一个只有5层楼的小区,没有电梯,都是楼梯,一梯两户的那种普通楼房。

今天是周末,老公带着她回到公婆家,公婆家有许多兄弟姊妹和他们的配偶以及孩子,都会在周末回到老人家团聚。

团聚回来,她又冲着老公大叫:“你那个姐姐,说话总是含沙射影的,当着我们的面拿钱给你爸爸妈妈,这不是摆明了要我们也给嘛,或者是嫌我们之前给的少了……”

老公安慰她说:“你完全是误会了,我姐姐在前几天向我爸妈借了一笔钱,今天是还他们呢。”但是,老公的话对她没有用,因为以前大姑姐的确是说过的,他们在经济条件好了以后,应该给父母一些支持,父母准备在这块老宅基地上,重新盖房子,需要不少钱呢。

她平时积攒下一点点钱,都会想办法拿去支援自己的娘家,她要帮弟弟买房子付首付。弟弟一直缺乏这个能力,她作为姐姐,不可能不帮弟弟。所以,这些年来,她从来也没有给过公公婆婆经济上的支持,她对他们没有感情,她也不想给他们钱,因此,她能从大姑姐的话里听出对她的责怪。

10年前,老公家的弟弟妹妹都在读大学,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那个时候,她和老公才参加工作不久,但是,两个人的工资都很高。即便是这样,她也不愿意拿钱给公公婆婆资助丈夫的弟弟妹妹。因为她生孩子的时候,婆婆没有拿过一只鸡过来,也没有照顾过孩子和她,所以她心里记恨着这个事情,觉得公公婆婆薄待她,所以她要报复他们。

后来,公公把原本买给他们夫妻的小洋房卖掉了,卖的钱就拿去供老公的弟弟妹妹们读书,她和他们的关系就走得更远了。

女儿长大的过程中,她很少让女儿回到公公婆婆家,她总是觉得公公婆婆会在女儿面前说自己的坏话。

有一次,公公婆婆到她住的地方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来帮她挖土,想种上一些白菜秧和葱、蒜苗之类的蔬菜。公公婆婆离开了以后,她在地里找到一块小木头,她对老公说:“你看,这上面的笔画好像是我的名字的简写,木头上面还有针眼,这一定是公公婆婆在给我施法,希望我早点死去……”

老公觉得她的思维完全不可理喻,简直无法和她交流,只好什么话都不说了,任凭她自说自话。

小沛在读大学的时候,和寝室里的另外5个同学都处处针锋相对,她总是觉得她们在针对她。别的同学关门的声音重了一点,她觉得别人是故意影响她休息的,就要起床和那人吵架;上铺的同学从床上抖落一点东西到她的床前,她觉得那个人是在表达对她的不满,所以她要和那个人吵架……总之在她的内在世界里,别人都是在收拾她,她也不示弱,就和她们为敌。最终,那几个同学联合起来孤立她,她在寝室里待不下去了,后来一个人搬出来,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自己住。

一个人住的时候,每天晚上,她会在自己的寝室门后面堆放上4个沉重的凳子,确保自己是安全的。

有一次她要出国去玩,在“飞猪”上买飞机票,买了几次没有买成功,她很着急,然后给客服打电话,客服很认真地指导她怎么操作。等电话打完,回来继续操作的时候,她发现她订的那班飞机的票价就上涨了,但是,因为余票不多了,她也只能买了。她心里马上浮现出的感觉是,有人在针对她,故意给她涨价的。买完以后的第二天,她又去查那个飞机票,发现飞机票又下跌了,这更使她相信自己是被人故意收拾的,至于那个人或者那个系统为什么要这样针对她,她也不知道。

这样的感觉,在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的。她时刻都觉得有人在故意针对她、整她,哪怕人家和她素不相识,甚至素未谋面,她也觉得别人是成心在针对她。

在单位,她的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所以她工作这么多年,在单位里没有一个朋友,反而到处都是敌人。她总是觉得科长在给她穿小鞋,同事在给她使绊子,他们安排给她的工作任务都是在整她。

她才开始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因为单位里的一个同事怀孕,所以领导希望她可以代替那个同事做一些文件收发和资料传递以及打字的事情。她坚决反对,并非是她不知道那个同事已经不适合做这个工作,且她也完全可以胜任这些事情,而是她感觉到别人在欺负自己是新人,所以才给自己安排这样的差事。所以她一定要反对,那个怀孕的同事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做着那些杂务工作。

她是一个长相还算是漂亮的女人,人很瘦,但是五官非常不错,尤其是眼睛很大、很有神,水汪汪的。当初,她老公就是被她的一双眼睛给吸引住而最终娶了她的。

之前她的科长估计也是被她这双眼睛给迷住过,所以曾经对她有过非分之想,至于科长是否对她做过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最近她反复在闹,说科长打击报复她,因为科长给她安排了另外一项工作,而那个工作是她不喜欢的,她认为是因为自己之前拒绝过科长的暧昧,所以科长通过工作的重新安排来收拾她。

她去和科长交流过自己的疑惑,科长说:“你这个年龄了,那种有点冒险的工作,还是让年轻人去做吧,我这是在保护你。”但是她听不进去,她说:“我也还年轻啊,我工作能力那么强,凭什么让我做这些老年人的工作,这个工作让我很没有成就感!不行,我还是要做我原来的工作。”

科长就说:“现在我已经把工作安排下去了,你再等一段时间,我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机会让你做那份工作,好吗?”

她没有办法,只能接受这个安排,但是,在和年轻的同事合作的过程中,她很被动,很拖延,根本就不愿意和别人合作。科长没有办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只能在背地里申请把她调动到别的部门去了。

她与所有人的关系都如同树敌,她和老公的家人也相处得不好。老公觉得她性格非常怪异,对她的态度也逐渐开始冷淡。

老公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之后,她也有所觉察。刚好最近老公的工作有所变动,在外应酬的时间比过去多了起来,回家的时间也经常不能确定,她开始频繁地给老公打电话,叫老公发自己的定位给她。她老公烦不胜烦,但是因为知道她的脾气,所以还是耐心地告知她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

有几次,她还是敌不过自己内心的猜忌,跑到老公应酬的酒店里去看,她从酒店包间的玻璃门上,看到老公的确是在和他的上级领导喝酒,这才安心地返回去了。

后来她开始查老公的手机了,老公肯定是不让她查的,但是,她会趁老公睡着了或者喝醉了的时候查。总之,她要想查,总是能够找着机会的。老公的手机设置了开机密码,但是,她早在某个时机下,就把这个密码看到了。

她在手机里发现了老公和某个女同事交流工作的时候暧昧的态度,她认识那个女的,她是和老公一个科室的,都来过他们家吃饭。联想到老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自己的冷漠以及很少过性生活,她头脑里立刻浮现出老公和那个女人在一起卿卿我我、耳鬓厮磨,甚至做爱的场景,这种想象的画面几乎快把她弄到窒息,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个该死的男人!

一种被背叛的感觉油然而生,她无法接受因为这个事情而产生的自己在老公心里快不存在了的感觉以及这种感觉带给她的羞耻感,她马上把老公揪醒,问他是怎么回事儿。

睡眼蒙眬的老公被她的表情吓住了,再一看她拿着他的手机质问他和他的同事的暧昧言辞,不由得“扑哧”一笑:“就这个事情啊,我们俩那么多年的同事,说话早就是那个风格了,有什么好奇怪的吗?你脑袋进水了啊,这种东西都拿来问我,还有,我让你开我的手机了吗?”

她说:“你的手机为什么要设置密码?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需要隐藏?”

他说:“就你这德行,我如果不设置密码,你每天的工作不就成了间谍或者特务了吗?你的任务就是去查我的行踪,查我和哪个女人在一起是吧?我哪天真给你搞个女人,通知你来捉奸好不好?……”

她说:“你在外面真没有女人吗?”

他说:“你想要我有吗?”

她说:“你如果没有女人,为什么那么多天都不碰我一下?”

他说:“你一天到晚都疑神疑鬼的,我都不被你信任,我哪里有兴趣来碰你……”

她听到这里也笑了,其实她内心是很依恋自己的老公的,老公对她也一直很好,包容着她许多的不可理喻,她偶尔清醒的时候也知道老公是不会出轨的。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如果老公哪一点表现让她心生疑窦,她又会开始怀疑老公要背叛她了,任凭老公怎么解释都是没有用的。

终于,在几年后,她老公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个妻子的各种猜测和怀疑,使了一个计策,成功地和她离婚了。老公是一个很爱女儿的男人,之前也是因为顾虑到她生孩子的时候难产,受尽折磨,所以对她一直有愧疚,想要弥补她。但是,最后老公发现自己快被折磨成神经病了。

离婚后的某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她在梦里问自己:你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会爱你吗?你真的相信所有人都是要害你的吗?她哭着醒来,发现枕头上全是泪水……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解读与调适

(1)

故事中的小沛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小沛的妈妈平时还是很宠爱小沛的,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但是小沛提出的一些要求,妈妈都会满足她。

平时,妈妈不准小沛出去和小伙伴玩耍,理由是会影响小沛的学习。但是,妈妈时常传递给小沛的观点是:外面的人都是坏的,居心叵测的,你对他们好,他们会利用你;你对他们不好,他们会收拾你。

妈妈时常因为小沛的学习成绩而暴打她,小沛有时候会故意和妈妈对着干,故意考得很差。妈妈有一次发现了女儿是这样做的,于是把她吊起来打。

平时,妈妈对待小沛也是比较随意的。小沛让她不舒服了,她可以顺手就给女儿一巴掌。小沛从小就非常倔强,无论如何都不会向妈妈低头。

后来,妈妈成了一个佛教徒,性格改变了许多。但是在外人看来,妈妈还是那个样子。

小沛在外地参加工作以后,工作条件很好,但是妈妈坚决要小沛调动回自己的身边,小沛最终还是调动回来了。然后妈妈到处找人给女儿介绍对象,一直逼着女儿去相亲,小沛最终还是拗不过妈妈的意思,嫁给了自己的丈夫。

小沛在外地工作的时候,生病了,去开的药方,妈妈要小沛把方子发给自己,自己去同仁堂抓药,然后坐动车到女儿所在的城市拿给她就离开了。女儿虽然之前再三地说自己可以去抓药,但是妈妈不相信,一定要亲自把药给女儿送过去。

在这种时候,小沛感觉到的是沉重的压力。妈妈并不管她需要的是什么,总是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给她。

小沛在离婚以前,跟妈妈说起过几次丈夫对自己的冷暴力,妈妈说:“没有啊,他这哪里是在对你冷暴力嘛,他还是会给你买项链,还是在照顾你的生活嘛……”小沛吃惊地望着妈妈,感觉到妈妈是一个很冰冷的人,妈妈虽然热火朝天地说着话,但是那些话却没有任何的温度。

后来,丈夫把他自己弄到精神病院去住院了,才和小沛成功离婚。离婚后,小沛听人说起丈夫的近况,才知道丈夫并没有真正生病。面对痛不欲生的小沛,妈妈说:“这么好的一个男人,可惜了,自己的婚姻,自己要守好的,把这么好的男人搞丢了……”

怎么做,都是你的错。小沛突然觉得这种感觉好熟悉,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无论小沛做什么,妈妈都觉得是小沛的错,而且要把小沛拉到那个错误的结果面前,让她好好看清楚,让她心疼、让她后悔、让她难受……

爸爸妈妈离婚的时候,小沛只有五岁多,妈妈有整整半年都无法从抑郁和歇斯底里的状态中走出来。爸爸是因为外遇和妈妈离婚的,那半年,妈妈对于小沛是陌生的,妈妈很少和小沛说话,小沛的情绪也不能在妈妈那里表达。

几年以后,妈妈再婚了,但是妈妈依然时常会对小沛说:“你看,你爸爸再婚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又离婚了,那女人坚决不要孩子,她现在过得多逍遥,多自在。没有孩子在身边,她再婚也比较容易……”

很多年以后,小沛已经十多岁了,在某一次妈妈再次这么说的时候,小沛鼓足勇气质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离婚的时候,是不是后悔选择了我?”

但是,妈妈是矢口否认的,小沛感觉妈妈很虚假,但是她也无能为力。

(2)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对他人不信任和猜疑以至于把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的。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4项(或更多):

①没有足够依据地猜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欺骗他;

②有不公正地怀疑朋友或同事对他的忠诚和信任的先占观念;

③对信任他人很犹豫,因为毫无根据地害怕一些信息会被恶意地用来对付自己;

④善意的谈论或事件会被当作隐含有贬义或威胁性的意义;

⑤持久地心怀怨恨(例如,不能原谅他人的侮辱、伤害或轻视);

⑥感到自己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打击,但在他人看来并不明显,且迅速做出愤怒的反应或做出反击;

⑦对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贞反复地表示猜疑,尽管没有证据。[1]

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是包含有从健康到病态中间的无数种过渡状态的。

比如偏执,在正常的那一边,可以促使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屈不挠地奋斗。在很多政治家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偏执这样一种气质在正常谱系中的应用。他们不会对邪恶势力妥协,一定要和邪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看起来很像是偏执状态在有魅力的这一端的一种呈现。

可是,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种状态的时候,他们往往让身边的人无法“消受”他们的独特性。

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病人相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他们的内在的精神结构里,完全是通过投射在和别人打交道。而这个投射的主要内容就是:我自己是好的,而你是坏的。

我自己是好的,你是坏的。这样的一种逻辑思维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就是身边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是有企图的,都是在利用、剥削、迫害他;还可以说,你对他好也不行,因为那背后一定有阴谋,或者是要抛弃他的前奏;你对他不好那更不行,那简直就是直接无视他的存在。而这样一种感受,本来就是偏执型的人在童年时期最大的创伤,他要么立刻无情地报复你,要么记恨你很多年,也不会忘记。

是的,别的人受伤害的感觉是有时限的,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虽然发作起来很疯狂,但是也有很可爱的地方,你对他的伤害,有可能他转过背或者第二天早上起床就忘记了。而如果你不小心得罪或者惹恼了一个偏执型的人的话,你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可能在10年以后,还会提起当年你曾经是怎样欺负他、羞辱他或者是慢待他的。

(3)

偏执者的状态,其实像是一只惊弓之鸟。

什么是惊弓之鸟呢?就是他曾经受过伤害,他还一直待在那个受伤害的时刻,他还活在那个受伤的时间点。他无法面对时光的穿梭,回到现在,他一直在防御,防御有没有人会继续伤害他。为了避免被伤害时候感受到的低自尊或者是羞辱的体验,他随时都准备先发制人,这导致他不得不四面树敌,或者时常四面楚歌,孤独终老。

就拿希特勒来说吧,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在他小时候,他爸爸时常暴打和控制他,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忍受不了父亲的残暴,就离家出走了,希特勒也想离家出走的,但屡次被父亲抓回来,然后关起来,不准他出门。有一次,他把自己全身脱光了,想着这样方便穿过栏杆,结果被父亲发现了,他赶紧拿床上的被单把自己光溜溜的身体给包裹起来,父亲这次很意外地没有暴打他,而是把他妈妈叫过来一起看他的笑话。这种体验被希特勒视为一种羞辱,他把这个时刻记住了,并且很难从他的记忆中抹去……

成长起来以后的希特勒,对于别人的羞辱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条件反射和一种类似于惊弓之鸟一般灵敏的反应。

其实和重要他人的这些交往,会让一个人产生一种过度的防御,那就是,总是认为有一个人想来攻击我、惩罚我,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无情。那么,我得把我自己保护好,不要让自己再次遭受攻击、羞辱,重蹈覆辙。在这个时候,“我是好的,而你是坏的”的理念会变得异常坚固。

你是坏的,那么,消灭你,就是我的重任了。所以,希特勒式的战争狂魔就这样诞生了。

案例中的小沛也是这样的,她消灭别人的方式不是发动战争,而是我无视你的存在,我无视你为我做过的一切,我就是要和你斗争,看看谁是胜利者。

小时候她和她妈妈斗,她是失败者;长大以后,她和同学斗,和同事斗,和老公斗。没有直接的输赢,但是,她所有的关系都破裂了,谁是失败者呢?

希特勒也是一样的,他赢得了战争吗?他赢得了身边的女人吗?他身边的女人一个又一个地自杀,或者试图自杀,她们以极端的方式抛弃了这个强权者,希特勒究竟赢得了什么呢?

偏执者的世界是变形了的,哪个人进来,哪个人就会被看成是变形的。

(4)

偏执者最核心的情感是恐惧和羞耻。

他们的恐惧多半和“被毁灭恐惧”相关,在年龄太小的孩子那里,他们不能辨识父母的意图中攻击和伤害自己的出发点带着父母本人的人格缺陷,他们只是感觉到父母很厌恶自己。这种厌恶达到一定的程度,比如父母通过躯体虐待或者语言虐待来反复伤害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父母大概是想把这样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给灭了。

带着这样的恐惧,偏执型人变成了一只惊弓之鸟,他随时都在提防,随时都在观察谁可能背叛他,可能伤害他,可能诋毁他,可能报复他。在这样紧张的状态下,这一类人一般都会伴随着躯体上的疾病,比如胃病、肝病之类。

他既然是如此地恐惧,那么,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我先发制人去预防我可能会受到的伤害。所以,他会主动出击,他绝不能坐以待毙,他开始行动的时候,那个预想中的人就会感到被他伤害了。

看到没有,这里有一个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的真实差异。

比如,小沛的老公其实是没有外遇的,这就是一个外在现实,但是在小沛的心中,老公就是对她不满,不喜欢她,老公随时都在寻找比她更好的女人,这就是小沛的内在现实。这个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是不一致的,但是,偏执型人一般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是直接把自己的内在现实当作外在现实来发难的。

关于羞耻的体验,偏执型人的抚养者一般都喜欢羞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父母那里,他们没有觉得这是羞辱。他们觉得,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和孩子互动的,只是调侃一下自己的孩子,或者让孩子去看他自己错误的地方,这哪里是羞辱嘛?

但是,在一个自尊心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孩子那里,在一个自尊心系统还非常脆弱的孩子那里,他们很容易受到父母的言行的影响,他们会把父母的整个评判系统内化,从而成为自己对自己评判的一个重要参照点。

所以,这样的孩子常常体验到自己是无用的,自己是无能的,自己是不可爱的,没有价值的,这个东西在大部分的人格障碍病人身上都有。但是偏执型人采取的措施和其他人格障碍病人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自己体验到这个部分,偏执型人会把这个东西投射出去,让外界的人来感受这个东西,而自己却完全屏蔽自我来承担这个部分。这样做的结果依然是:我自己是好的,而你是坏的。我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你笨,是你无能。

所以,偏执型人容易形成一些超价观念,他们觉得自己很完美,自己能力强大到不行了,自己可以为身边的人带来命运的神奇转折,自己可以为别人承担很多的重荷。

这就是偏执型人消除他们的羞耻感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只能是一个缓冲之计,他们最终还是得面对自己吹起来的气球瘪下去之后的尴尬。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陷入深深的内疚之中,抑郁症症状也常常在这个时候来光顾他们。

(5)

在克莱因的理论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带着一部分偏执的特性的,同时又带着一部分抑郁的特性。这两种特性是克莱因理论中最著名的两个位态,即偏执位态和抑郁位态。

偏执位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在妈妈不能满足他的某些时刻,他会感觉到那个妈妈是不是想他死啊,因为他饿得眼睛都花了,或者孤独得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妈妈都还没有出现。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婴儿是无法解读妈妈的状态的,比如妈妈上班了,把他交给一对老人在抚养,而那对老人喜欢玩麻将,总是不能及时地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时候的婴儿,不论是生理上的需求还是精神上的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的话,他都容易产生一种被毁灭的焦虑,如果这样的现象发生的概率比较高的话,这个婴儿就容易形成偏执的人格特色。

6个月以后,婴儿渐渐地可以整合妈妈在他心中的印象了,虽然妈妈有时候顾及不到他的需求,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会及时地满足他的需求的。这个时候,婴儿将进入抑郁位态,他能够在内心接受妈妈有时候不在场,并且坚信妈妈的爱还会回来。但是,因为妈妈某些时刻的不在场,婴儿体验到的是短暂的丧失,他要让自己接受这个丧失,这就是抑郁位态的来源。

人长大以后,其实都会反复地在偏执和抑郁的两种状态中摇摆:那个人对我的态度有变化,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了,要抛弃我了啊?如果是坚信,很可能掉入偏执;如果只是质疑,质疑完了还是在等待,那就是抑郁。

抑郁者在感觉到对方的态度有所变化的情况下,是可以整合对方对自己的情感的,他头脑里会回想起对方还有许多对自己好的部分,然后用这些部分去整合对方此时此刻对自己的某种侵犯或者是忽视,最后形成一种综合的感受。

偏执者在感觉到对方的态度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很难整合头脑中那个人其实还有许多对自己好的部分,只要那个人惹到他,那一定是对方已经变心了,已经要对他不利或者要抛弃他,迫害他了。所以,他马上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状态调整为备战状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起作用的原始创伤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痕迹。

(6)

偏执型人格障碍病人很少求助心理咨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哪怕他们的人际关系历来都非常惨淡,他们也认为那是别人的问题,即便是和所有的人都背道而驰,他们依然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即便这类人中有为数不多的人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们也会因为对心理咨询师充满了戒备、贬低以及极度的不信任,而导致咨询关系的建立充满了困难。咨询过程也常常是一波三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偏执型人不能改变,通过心理咨询,或者是通过亲密关系,重塑人格特质是可能的。

第一,要理解偏执型人在偏执背后所隐藏的恐惧。要理解这种恐惧多半是包裹在愤怒的外衣之下的。理解了这一点,偏执型人的防御可以很迅速地瓦解。

第二,当偏执型人表达对别人的抱怨时,如果此时能做到不与他的偏执针锋相对,而是着重向他表达理解别人如此对待他而导致他的愤懑情绪,那么他的怨气也会消散。指明他的情绪唤醒状态并积极寻找导火索,通常可以制止偏执行为。如果身边的人能够深度体察偏执型人的伤痛,并给予温柔抚慰,那么偏执的阴霾或许会云开日出。[2]

第三,要学会区分思维和行动的界限。一些偏执型人会误把自己的具有攻击性的想法和念头理解为自己是已经付诸行动了的,从而出现强烈的内疚。事实上,允许自己出现恶念,并坦然地接受自己可以拥有恶念,通过恶念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不必通过付诸行动来表达恶念,也是偏执型人成长的一个方面。

第四,要学会整合性地看待一个人。比如,在感受到对方的敌意的时候,头脑里还要去搜索他之前对自己友好、善良以及关爱的那些部分,然后把这些相互矛盾的信息中和一下,再来整体性地感受一个人真实地对待自己的那个部分。

分裂型:不能化解的心结

夏和甄,女,56岁。

每天早上,她要出去买菜,这样的一段路,对于她来说,是很难得的一个可以活动活动的机会,然后回到家,收拾菜,之后自己弄给自己吃,因为没有人会吃她弄过的菜。

她在下午休息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都在昏睡。醒来的时间里,却显得很忙的样子,总是把她的小房间里几十年来积攒的那些东西收拾来收拾去。其余的时间则是躺在床上看电视,

她的孩子们无数次对她说,“你晚上出去散散步,跳跳坝坝舞吧”。她以前是这么做的,但是,自从她老公去世以后,她把她所有的行李从自己家搬到大女儿的这套房子之后,她就再也不愿意出门了。

其实,准确地说,在几年以前,她老公罹患了肾衰竭之后的一段时间开始,她就没有了晚上出去活动的习惯了,她有一些在儿女们看来非常莫名其妙的理论,她说:“别人会说,你看,你老公都要死了,你还出来浪。”有时候她又说:“别人会说,你老公都生病了,你出来跳舞,是巴不得他早点死吧。”

儿女们对她的内心活动都很熟悉,知道这些都是她臆想出来的,没有人真正会这样对她说。儿女们还是很关心她的,知道父亲的病只是在拖时间,希望她不要去管父亲的病,把她自己的生活过好,儿女们就很开心了。

她老公去世之后,她就彻底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这么说,好像她和她老公有很深的感情似的,其实不是的。

在她的头脑里,有很多非常奇怪的想法,都是一些别人会对她不利的想法,她觉得,她老公得了肾衰竭,是一件容易被别人看成笑话一样的事情,她老公去世了,别人就更容易欺负她。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她把自己封闭起来,再也不愿意出去面对人群。

虽然在这之前,她和外面的人的交往也是存在诸多障碍的,但还不至于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兴致。从她老公生病到去世,在这个时间段,很明显地,她彻底地把自己和人群隔离了。

她老公去世以后,她就搬到大女儿家里去了,原因之一,她根本无法住在她老公去世前住过的房子里,原因之二,她无法一个人生活,身边必须有人陪伴着,她才能正常地呼吸,否则她会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

从她的内心来说,她对人是缺乏真实的感情的。虽然她身边的人在过去的岁月中,在生活上都极端地依赖她,她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她照顾着一家人的所有生活。老公和孩子们也曾经把这些看成是她爱他们的表现,但是,深入到她的内心之后,不得不承认,她对他们在生活琐事上的付出,仅仅是一种神经症性的需要。

她常常在儿女们面前反复述说自己对儿女们的付出,让儿女们产生对她的很沉重的愧疚,然后她对儿女们的诸多关于婚姻和择业的事情进行控制。儿女们为了表达对她的孝顺,也很配合她的控制,而且把这些看作是孝顺妈妈和回报妈妈。

她在付出的时候总是有诸多抱怨和不满,尤其是对她老公,她没有一天不辱骂和耻笑他。她老公是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大多数时候也只有听着她的辱骂,有时候实在气不过就酗酒解闷,他常常在半夜三更喝闷酒。

所以,当她老公生病之后,她由于惯有的牵连思维,对于她老公生病这件事情产生了很多的惧怕。奇怪的是,她不是惧怕她老公的身体,她老公可能会离开,而是惧怕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因此她整天躺在床上,进入一种强迫性的思维之中不能自拔。在这样的强迫性思维之中度过了大约两年多,她老公去世了。

在她老公住院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很少去医院,几乎全部是大女儿和二女儿把照顾父亲的事情扛了下来。

尽管这样,她还是终于承受不住那样痛苦的强迫性思维,而在心里希望她老公可以尽快去世。为此她还去找过会通灵的“药妈”,算出她老公大约什么时候会去世,而她也以为那个时间就是她能够解脱的时间。

但是,当她老公真的去世了的时候,她又陷入另外一种惶恐之中,她无法区分先前去请通灵的人来计算老公去世的时间以及自己期盼老公早点死去的念头和事实上的行为之间的区别,她会觉得她的“邪恶”念头都可能导致老公早一点去世,所以她机械的超我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她自己?她遁入了无边际的自我折磨之中。她认为老公一定会来报复她,即便老公去世后她马上就搬到了大女儿的住处,她依然吓得再也不敢在晚上出门。

她一直是一个有着夜晚恐惧症的人,在她老公去世之后,这一切就达到了一个鼎盛的状态。也是因为知道她的这种个性,所以孩子们不会让她一个人居住。

尽管这样,每天她都会对大女儿说,晚上早点回来。因为知道她害怕,大女儿一般都是在天黑之后不久就回到家,有时候加班的话,妈妈的电话一定会打过来:“你怎么还没有到家啊?”大女儿很是无奈,一年之中,只能出去玩两三次麻将,有时候和朋友聚会,都搞得匆匆忙忙,心慌慌的。

她不敢给大女婿和大孙子打电话,他们没有她大女儿脾气好。

她有时候也会提到感觉到老公在她的房间,她不经意抬起头来的时候,恍然一看,仿佛门那边有一个人。当然她仔细一看,也知道那里其实一个人也没有。

在她住的那间卧室,她几乎每天都在偷偷地烧香,把大女儿窗台上栽花的那些花盆里,都插满了香的扦子。她所做的这些事情从来不讲给大女儿听,只是女儿偶尔进妈妈的房间,在清理那些花盆的时候,看见自己曾经栽种的、活得好好的花,都被母亲的香扦子插死了,女儿心中感到了痛,两种的痛。

她再也不敢在晚上出门了。除非有人陪着她。

后来她搬到A市和小儿子一起住,A市的这套房子是个电梯公寓,而且他们那一层就住着他们一家人,楼道很长很黑,当发出声音的时候,灯就会亮。总的说来,没有一般住房的那种楼道通透敞亮,她的脚又不太方便,虽然住在四楼,上下楼她也总爱坐电梯,下了电梯,又是一个比较大的黑暗空间,也需要发出声音,才会有灯亮起,灯经常还会坏掉。这严重地限制了她想要走出去的愿望,除了早上出门之外,一天的其他时间,她都一个人待在家里。

她喜欢唠叨,所以时常给大女儿打电话,说:“我伺候了我妈妈几年,我妈妈才去世的,我对我妈妈的死一点都不害怕,我还没怎么伺候你爸爸,不晓得我怎么这么害怕他……”

大女儿安抚她说:“我爸爸是那么一个宽厚的人,你和他生活了一辈子,你还不了解他吗?你总是骂他没脾气,不长记性,随便哪个收拾他,转个背,他就忘记了,何况你是他的妻子。不论你曾经怎么希望他去世,甚至为此做过什么事情,他也知道你的精神状况和性格,不会和你计较的,更不会来报复你的。”

说完这句话,大女儿心里就明白,妈妈哪里是在揣摩爸爸会怎么“报复”她?爸爸根本不是那样的人,爸爸是大女儿见过的这个世界上最没心眼的、最善良的人。妈妈完全是因为对去世前的爸爸不管不问,而且自己产生了某些见不得人的念头,甚至去企求“药妈”算出爸爸去世的时间,好让自己有一个解脱的日期,也许还不排除妈妈当时可能是烧香企求过爸爸早登极乐,不要再继续这么折磨她;但她又意识到这样的念头不善良,所以在爸爸去世以后,她把报复自己的念头投射给了死去的亲人,认为对方一定不会放过自己……

大女儿知道,要解决妈妈对爸爸的恐惧,必须要让妈妈的内心和死去的爸爸和解。大女儿要让她相信,爸爸的一生都不曾和任何人计较,爸爸愿意包容和原谅她对他的一切念头和做法。爸爸是爱她的,爸爸如果地下有灵,也是希望她可以好好地活下去的。

然而,她是一个特殊的女人,她不能信任任何人,任何人的言语都很难真正地进入她的内心。就算是她的儿女,她在这个人世间还算是真正依恋着的人,他们的话她都是难以听进去的。

所以,很明显的,她依然生活在恐惧之中。

一整个下午,她都在昏睡之中,要睡到下午4点或者5点多才会醒来,弄好自己的晚饭,吃完之后,又上床去躺着看电视。大约晚上9点多10点睡觉,但是,也是因为害怕,即便已经睡着了,电视还大声地开着。

不论是下午还是晚上,她入睡之后,都会一扯一扯地发出非常严重的鼾声,以至于孩子们经常会感觉到她睡眠中的呼吸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行为。

儿子的这套房子在四楼,对着小区的中庭,有着非常美丽的绿化带和各种花木,很多老人和小孩就在中庭的大面积的花园一般的小径上活动,或者坐在木制的板凳上舒适地晒晒太阳,或者互相聊聊天。

儿子很希望自己的妈妈可以走出去,和她的同龄人一起说说话、聊聊天,身心或许可以健康一些,或者在晚上可以和她们跳跳舞,大女儿也希望她能够身心健康地活着。尤其是妈妈这几年身体机能衰退得非常厉害,“三高”症状在爸爸去世之后都出现了。

……

仔细回顾她的这一生,她没有一个朋友。由于她的特殊经历,在“上山下乡”的时候,有一个很铁的姐们儿;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还过得去的同桌。但是,在她心目中,这些朋友都是拿来利用的,她们得关心她,来看她的时候手上得提着东西,甚至塞给她一笔钱,谁塞得多,她就更喜欢谁。所以,这几十年来,她其实是没有一个朋友的。

她一直在搬家,从年轻时候开始,就一直在转换地方生活,每到一个地方,过不了多久她就会把领导或者邻居关系弄僵,她总是觉得别人在针对她。

她的婆婆也是一个脾气极好的女人,可是她和婆婆之间时常要闹矛盾,然后她经常把婆婆撵跑。有一次她去买菜,看见婆婆和楼下的邻居在聊天,婆婆看见她来了,起身就离开了,她回家之后,越想越不对。从此,每当她经过楼下,看见那个和婆婆聊过天的女人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扎堆,她就感觉她们在议论自己家里闹矛盾的事情,议论自己对婆婆不孝顺。后来她实在受不了这种感觉,就去找领导闹,然后领导重新给她分配了一套房子,她搬走了。

她新搬的地方其实还不如原来的套房,因为新搬的地方是平房,但是只有两家人,另外那家人时常不在那里住,所以就相当于单家独院,这正符合她的心意。所以她在那套房子里住了很多年,直到后来拆迁才离开。

她有一段时间热衷于跳坝坝舞,但是她只想当老师,对其他人指手画脚的;她不喜欢被人当成学生,来跟着别人学习。

那个时候,她出门总是要画一下眉毛,每次她都把自己的眉毛画得比较浓,而且还有点奇特,完全不适合她已经快50岁的年龄。孩子们都给她提出过自己的意见,但是她似乎天生具有屏蔽别人的话语的能力,或者说她并不关心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依然还是那样画。所以这其实很矛盾,画眉毛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但是当有人反馈那样并不好看的时候,她是怎么可以做到不去管别人的眼光的呢?

有时候,她完全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有时候,她完全无视别人的眼光,她在这两极之间分裂。

她有好几个哥哥姐姐,但是她对他们毫无感情,她如果要和他们亲近的话,那只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给她钱的时候。她会拿一些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作为礼物去送给哥哥姐姐,然后从哥哥姐姐那里换回来一些钱。尽管这样,她心中还是充斥着对哥哥姐姐的恨意,因为他们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想办法帮助她,而她不会去想,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的哥哥姐姐的条件也不行。

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解读与调适

(1)

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晚上,一个26岁的男青年溜进一个两岁多的幼女的房间,抱走了这个小女孩。原本旁边是有个奶妈的,但是这个奶妈去厨房做事了,所以这个男青年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每当看见三姨太的肚子隆起,他就会试图去做点什么。当然,每一次都是借酒醉的时机,最离谱的时候会去踹三姨太的肚子,有一次甚至拿出手枪在怀孕的三姨太面前比画。当然,三姨太也就如他所愿顺利流产了。

他是二姨太生的最大的儿子,也是父亲最宠爱的长子夏大楷,他在高中毕业以后,顺利地进入当地政府做了一名官员,他在这个大家庭里的地位无人能及。所以他可以做出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来而不顾及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夏五爷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而且一直是病恹恹的,所以夏五爷才娶了第二任太太。第二任太太嫁过来之后,很顺利地就生下了他这个眉清目秀、聪慧能干的长子。但是,很奇怪的是,从他出生以后,他妈妈沈夫人却无法怀孕了,这让这个城市里的首富兼横跨商界政界的风云人物夏五爷觉得不能接受。刚好在某一年,正房夫人去世了,于是夏五爷娶了三姨太。

从此,二姨太和三姨太的战争一直持续不断,战争的主题是谁才是正房。因为按照当地的习俗,夏五爷娶三姨太是来填房的,那么三姨太就应该是正房。但是,二姨太坚定地认为是自己先来到夏家的,自己理所应当接替死去的大夫人成为正房。两个太太为了这个事情争执不断,明争暗斗,做出许多暗地里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三姨太自从嫁入夏家,很顺利地每隔一年多就要大起肚子一次。这让二姨太感到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地位岌岌可危。二姨太总体来说还算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女人,但是,夏家有如此大的一份家产,老公又是如此优秀的一个男人,两个女人怎么可能停息彼此之间的竞争呢?这场竞争还把双方的孩子都牵扯进来了。

夏大楷每次看见三姨太怀孕,就要想方设法地找碴,三姨太的孩子有些是生下来不久就莫名地死去,有些则在长到几岁的时候死去,最后存活下来的,就是老四、老六、老七、老八、老九、老十以及后来的第十三和第十四个孩子。

夏大楷抱走的这个小女儿,是三姨太的第十三个孩子。他把她抱着,小女孩还在熟睡,并不知道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准备把自己丢到长江里去。虽然都是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十三妹知道家里有一个很可怕的哥哥,一旦酗酒后就什么人都不认,总是欺负自己和自己的哥哥姐姐。

夏大楷已经把这个小女孩抱到了长江边上了,一阵冷风吹醒了十三妹。十三妹一看自己正被大楷抱着,然后旁边又是滚滚呼啸着的长江水,十三妹吓得小便失禁,然后拼命地挣扎起来。

一阵冷风可能也把大楷的酒意吹醒了不少,之前在看着怀里的小女孩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体验。这个女孩是夏家的孩子,和他身上同样流着夏家的血脉。而且,小女孩也是如同他一样的眉清目秀,他们都有着如同父亲那样弯弯的柳叶眉,虽然他的很浓,女孩的很细,但是那个弯的弧度和形状,是那样相似。女孩睁开眼睛的那一刹那,那黝黑的眸子里透露出的纯真,一时间击中了大楷,虽然随后就是女孩惊恐的眼神,但是大楷从这惊恐的眼神里读出了一些什么,他被这个眼神震慑住了……

就在大楷犹豫的当下,女孩使劲地挣脱了大楷,往家的方向跑。这个时候,奶妈和妈妈都找到长江边上来了……

三姨太不敢再把十三妹接回自己的家中,就去找到好友曾氏说:看看幺姑在你这里待得习惯不,晚上哭不哭?如果待得习惯,就让她在你这里生活几年;如果不习惯的话,我再来把她接回去。

曾太太是三姨太麻将桌上的好朋友,曾氏一直没有生育,嫁给曾先生以后,就和曾先生前妻的几个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女儿,曾氏很开心地接收了。

很奇怪,十三妹来到曾家以后,晚上并没有哭闹。于是,十三妹成了曾家的孩子,家里也有一些哥哥姐姐。

曾太太是一个脾气非常温和的女人,对待十三妹非常温柔,家里的几个哥哥姐姐对待十三妹也没有像夏家那样变态的行为。两相比较之下,十三妹觉得这里反而要好些,但是,那些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哥哥姐姐,十三妹和他们相处也会有隔着一层纱的感觉。

六岁半的时候,三姨太来跟曾太太要孩子,理由是十三妹该上小学了,而且,曾太太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要抽大烟,三姨太怕这个影响到自己的女儿。曾太太和三姨太理论了一番,发现自己说不过三姨太,最终就放弃了。

十三妹跟着妈妈回到了自己的家,开始了上小学的生活。每天放学回家,十三妹要参与到两个太太的战争中去,两个太太有时候会在家里四合院的天井里吵架,十三妹也会跟着妈妈一起骂沈氏。三姨太原本只是一个很单纯的女人,但是嫁进夏家以后,在这种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老公的畸形关系之中,她变成了一头母老虎,一头随时准备吃掉对方的母老虎。十三妹体恤妈妈的情感,也跟着妈妈变成一头小老虎了。

夏五爷是一个脾气性格非常好的人,两个太太吵架,他从来都只是躲进自己的房子里去,大部分的时间他也不在家里,即便在家里,他也不想参与进去。

有一次沈氏在快洗好的一缸衣服里,发现有尿渍,后来证实是十三妹倒进去的,大楷随后就去十三妹的学校里告状了,十三妹被罚写检讨。但是这没有什么用,因为随后十三妹就学乖了,知道要如何收拾沈氏而不会暴露出来……

除了小儿子,三姨太这个时候身边只有两个女儿,就是十三妹和她的十姐,十姐上面的那些孩子,四姐已经嫁到东北去了,六姐和七姐十多岁的时候就去参军了,八哥和九哥都在读大学。

在这两个女儿中,三姨太很明显地表现出对十三妹的偏爱,虽然是六岁半才把这孩子接回来,但是这孩子似乎特别的乖巧伶俐,懂得如何去讨妈妈的欢心。这让三姨太很是得意自己坚持去曾太太那里要回了这个孩子。

三姨太其实是一个对孩子没有什么耐心的妈妈,自己生的十多个孩子,都是生下来不久,就把孩子交给奶妈带,每个孩子有一个奶妈,孩子们都是跟着不同的奶妈长大的,而她自己忙着社交以及和一些官太太打麻将。所以之前的那些孩子,对她都没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出于对这个家庭里的一些东西的反感,孩子们在有机会的时候,都离开这个大家庭远走高飞了。唯一留在身边的就是十女儿,可是这个十女儿,对待这个妈妈的态度通常都是敌对的和叛逆的。唯独这个从曾太太那里要回来的孩子,对待三姨太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她会去帮妈妈和沈氏吵架,会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当妈妈玩麻将累了回家以后,她会立即去帮妈妈捶腰和按摩,因为妈妈生产过多,每次生完孩子,还没有好好地坐完月子,就忙着去玩麻将,所以落下了个腰疼的毛病。这是一个聪明的女儿,她很敏感地知道妈妈需要什么,她总是能够按照妈妈的需要去做一些什么。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三反”“五反”的运动中,夏五爷的全部家产被没收,锒铛入狱。两个夫人迅速分开居住,没有多久,沉重的经济压力就落在了三姨太的身上。三姨太被迫改变阔太太的生活方式,到当地的医药公司上班。她的工作是熬制中药膏剂,还常常加班,加班的业务她就带回家来做,十三妹做完作业,就会去帮妈妈熬药。

熬药这个过程里,还包括把一些没有粉碎掉的中药材放入一个木制的、如同小船一样形状的东西里碾碎,然后熬制。十三妹除了要帮妈妈做这些工作以外,还要帮着妈妈做其他家务,包括带弟弟和进厨房等事情。

而十女儿却总是贪玩,不喜欢帮着妈妈做那么多的事情,三姨太一看见十女儿玩耍,暴虐情绪就会立马升腾起来,就要拿那把长长的鸡翅木梳子打她,有时候甚至狂怒地拿出扫帚打她。但是十妹倔强地忍住自己的眼泪,绝不求饶地迎着妈妈的暴力,用她那独立的眼神鄙夷地看着妈妈的疯狂,她常常用眼神去瞪自己的妈妈,但是这依然阻止不了妈妈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对十妹的惩戒。

三姨太在旧社会过阔太太的日子习惯了,自己的孩子都从来没有带过,都是奶妈带大的,孩子们和她本来就不亲近,哪里来的爱呢?但是现在,她一个人每天要去上繁重的班,回到家还有几个小小的孩子要抚养,巴不得有人能够替自己分担一点家务,而留在家里最大的这个女儿,习惯于看着她忙碌,自己照耍不误,她当然要打她了。

其实,才从曾太太那里回来的十三妹,就曾经看到过妈妈打十姐,那个时候十姐还小,常常有一阵阵凄厉的尖叫声传到十三妹的耳朵里,十三妹感觉到自己已经在战栗。这个妈妈对于十三妹其实是很陌生的,本来在曾妈妈那里生活得好好的,不知道这个妈妈为什么突然要来把自己接回去,孩子只能被安排,没有人会在她被安排的时候给她知情同意书。

面对一个陌生的、暴戾的妈妈,十三妹成了一个很乖的孩子,很小就懂得体恤妈妈,替妈妈分担那怎么做也做不完的家务。

很小的时候,这个孩子的日记里就有了这样一段话:我的心里总是充满了难以描述的悲戚,仿佛我在一个荒岛,周围虽然也是有人的,但是,就在这个荒岛里,没有人可以进入我的心,那颗心里没有绿洲,其实也是一个荒岛……

(2)

看完夏和甄的成长经历,我心中很是感慨。

夏和甄大约是在两三岁的时候,被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大哥抱到长江边上,准备丢到江里去淹死。这样一个经历可以导致一个人的偏执性格,就是感觉到总是有人要迫害自己,这不是幻觉,不是妄想,这是有真实的事实、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在那里,为她后来的精神结构垫底的。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去曾太太家里生活了那么两三年的时间,这其实是一个谜,如果说是害怕夏大楷继续迫害自己的女儿,那十妹就不怕这个危险了吗?十妹虽然比十三妹大几岁,更懂得保护自己,但是,这也不是一定要把十三妹送出去的理由吧!这里显然有一个东西是要发掘的,那就是妈妈的功能性缺失。

三姨太生下来十多个孩子,都是一出生就抱给保姆或奶妈去抚养,妈妈即便在坐月子,也要去玩麻将。所以,夏和甄第一次被抱养的原因,究竟是她道听途说来的,或者是亲生妈妈加工之后的,还是真实的,根本就是不知道的。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事实是,在她很小的时候是一个被自己的妈妈遗弃过的孩子,在养父母家待到上小学的年龄,妈妈又执意要把她从养父母那里要回来。在这个事实里,这个孩子实际上遭到了第二次遗弃,就是被迫离开已经建立起关系和感情的养父母。

无论多么小的孩子,对于自己为什么被遗弃,在内心里都是有一个解释的。但是,这个解释里,她不会去思考这是妈妈的问题,因为妈妈是她的心理和生理能够生长的一个环境,如果环境是坏的,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失去希望,孩子的世界就会坍塌。所以孩子只能去想,是因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没有价值的,所以才会被妈妈和养父母遗弃,他们不要自己了。

这样的解释给了孩子一个希望,如果我不断地帮妈妈做事,不断来讨妈妈的欢心,那妈妈就应该会喜欢我,不会再抛弃我了。

她果真就这样去做了,她果真也得到了在妈妈那里存在的安全性,妈妈更喜欢她,而不是她的姐姐。

按照温尼科特的说法,她的真性自我已经死去,活着的只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然后在关系里才能存活下来的一具躯体,一具承载着假性自我的躯体。

所以,她的人生不再自由,她的心灵从此不再属于自己,她只考虑要如何去占据着别人心目中的位置,然后不把自己遗弃。

当妈妈年老生了重病,并瘫痪之后的5年里,一直都是夏和甄在艰难地照顾着妈妈。那时,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年幼的孩子,但她依然非常艰苦地服侍了妈妈5年,直到妈妈去世。妈妈很胖,她一个人帮妈妈翻身都很困难,妈妈瘫痪在床,屎尿都在床上解,这么沉重的照顾妈妈的担子,留给夏和甄一个人来挑,别的兄弟姊妹都跑得远远的,因为他们和自己的妈妈缺乏感情连接。

按理,夏和甄在心底有可能对妈妈爱恨交织,她为什么要对妈妈这么好呢?

曾经被抛弃过的孩子,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安全地留在一段关系之中。为了这个目标,她会牺牲自己的真实心愿,只为了满足那个对她很重要的人的心愿,只为了能够在那个人的眼里重新看到自己。

可惜,妈妈还是看不到她,妈妈那个时候因为丈夫的离开,家道中落,经济困窘,工作劳累,只希望这个幼小的孩子可以帮助自己分担一些事务。这个重新接回来的孩子是那么的乖,乖到她可以很省心地不去“看”她的需要。

夏和甄在16岁的时候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并且伴发了部分的精神病性障碍。结婚以后,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阶段,因为家庭发生的一些变故,同样的精神疾病再次爆发,“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她的抑郁症和精神病性障碍消失。但是,人格上的分裂状态却一直伴随着她。

这些,她自己不知道,老公不知道,孩子们也不知道,大家只是觉得这个亲人很奇怪,很多行为都不正常。他们都以为是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刺激过多导致的。

分裂型人格障碍应该算是所有的人格障碍里最严重的一种了,只有这一种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是最高的,它甚至在某些时候被看作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前兆,或者是精神分裂症未发作时候的一种隐性的表现。

它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大部分在于分裂型人格障碍没有明显的幻觉和妄想,当然社会功能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正常发挥。

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社交和人际关系缺陷的普遍模式,表现为对亲密关系感到强烈的不舒服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减弱,且有认知或感知的扭曲和古怪行为。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5项(或更多):

①牵连观念(不包括关系妄想)。

②影响行为的古怪信念,或魔幻思维及与亚文化常模不一致(例如,迷信、相信千里眼、心灵感应或“第六感”;儿童或青少年可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先占观念)。

③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包括躯体错觉。

④古怪的思维和言语(例如,含糊的、赘述的、隐喻的、过分渲染的或刻板的)。

⑤猜疑或偏执观念。

⑥不恰当的或受限制的情感。

⑦古怪的、反常的或特别的行为或外表。

⑧除了一级亲属外,缺少亲密或知心的朋友。

⑨过度的社交焦虑,并不随着熟悉程度而减弱,且与偏执性的害怕有关,而不是对自己的负性判断。[3]

在分裂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上有9条,在这9条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恐惧、敌意和回避。

夏和甄遇到很多事情都不会向丈夫或者孩子求助,这让孩子们觉得她很独立,但是到她老年的时候,她完全无法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她后来还罹患了脑萎缩,连一个老人手机的打电话和接电话的最简单的功能都学不会。但是,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这其实反映的是她内心对于求助这件事情的羞耻以及内在客体可能不会愿意帮助她的一个固定的图式。

她唯一会开口的就是到了晚上,家里没有人的时候,她一个人就会害怕,才会给孩子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来。这是一种自体虚弱的表现,因为早期的客体都充满了迫害性的色彩,所以一个幼小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会感觉到极大的不安全感,感觉一些“神秘”的力量会来摧毁自己,所以她其实是生活在早期那种不安全的阶段的。

她极端地自负,觉得什么事情靠自己都可以搞定,不需要求助别人。同时她又极端地自卑,总是觉得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

这些都是她分裂的点,还有一个点是,她在家庭生活中完全不在意家里的人会怎么去想她的言行,她的言行里随时都有贬低、讥讽、嘲笑老公和孩子的地方,她让他们精神上都很痛苦,她又通过不断地帮他们做事来抵消这些恨的感觉。但是她在做事的时候充满了抱怨,抱怨没有一个人来帮助她,当真的有人来帮助她的时候,她又嫌弃别人做的不是她想象中的样子,她又要把人撵跑。

她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在内心都有一个假想观众,她总是会去想那个人在看着她做事,会怎么评判她做事,这些评判多半是负面的,和她在年幼时候帮妈妈做事,妈妈总是催促她,总是对她做的事情不满意的声音几乎一致。

有时候情况又会得到一个逆转,她会想象有一个人在充满关注地看着自己做了一件成功的事情,或者自己穿着打扮漂亮的时候,也会有这么一个充满温情的人在看着自己。

她的穿着打扮时常是很奇特的,要么会比较暴露,要么又把自己捆绑成一个粽子。她画眉毛的奇特方式,似乎也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

(3)

分裂型人格障碍病人很难自我调适,这是因为他们完全生活在恐惧和防御之中,使用大量很原始的防御机制来生活,他们和世界似乎是隔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不可调适。

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和名人,其实就是分裂型人格障碍病人。可见,人在分裂状态下,反而可能会具有一些非凡的创造性。

如果他们和人打交道实在是太累,干吗一定要让他们和人打交道呢?尊重他们的内在现实,有时候也是尊重这个心理疾病本身的存在。

当然,如果有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能够让他们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安心,也是可以采纳的。

第一,增强内在的自我价值感。生而为人就是最大的价值。如果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获得这个部分,那么在我们长大以后,我们要学着自己给予自己这个部分。学会肯定自己,看到自己这一路走来的不容易,看看自己经历的那些丧失,感谢自己虽然经历了那么多,但是到今天还好好地活着。就这个事实本身,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了。

第二,尊重自己的感受。你不必过分地去讨好别人,因为这会让你内在的委屈感倍增。在你有了太多委屈感的时候,迟早会对你讨好的人爆发。既然迟早都要爆发去惹恼他,不如平时就多关注一下自己的需要。

第三,不论什么样的人格障碍,其实内心都有想和人建立关系的需要。只是因为过往的关系模式太糟糕,他们内在很害怕人,所以才采取躲避或者随时都准备攻击他人的一些防御措施。如果周围的人可以看到这一点,多给予一些支持和鼓励,他们还是有从壳里走出来的勇气的。

分裂样:我值得被爱吗?

盛春早,男,34岁,大学本科毕业,图书管理员。

他大学的专业是图书管理学,毕业后就在这个图书馆工作,他曾经有过几次机会可以被提拔,但是因为他古怪的、不怎么和人交流的性格,使得他错过了那几次被提拔的机会,而一直从事着最基层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他曾经有过几段短暂恋爱的经历,但是最终都因为他无法解读出女友的一些隐讳信息而遭到对方的疏远,所以,一直到34岁,他依然是孑然一身。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他时常觉得自己的内心非常孤独。

他在个人卫生上似乎也缺乏一定的打理,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如果有人靠近他,会闻到一股比较明显的味道。随着咨询的进行,他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之后,这个现象有所好转。

他来咨询的原因是因为他很想保住这一段恋爱关系,但是他发现自己在恋爱中依然很笨拙。他在面对她的时候常常说不出什么有趣的话语,他只能跟随对方的话题来回应,而且回应也显得无趣、呆板和机械。

他常常在离开她以后,去仔细地思索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会不会让她不再喜欢自己了。比如有一次,他们一起去打乒乓球回来,他表示觉得女友的这副乒乓球拍很不错,女友说:“你要是喜欢我的这副乒乓球拍的话,我就送给你好了。”那个时候,他们才开始恋爱不久,他觉得要她的东西很不好意思,就说:“算了,我回去自己买一副。”

就因为这句话,他竟然一个晚上失眠了。他陷入了沉重的自责之中,他觉得女友是好意,自己辜负了女友的好意,自己的自尊心很脆弱,怕要女友的东西会让她觉得自己爱贪小便宜,怕在女友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就没有看到女友的善意,拒绝了女友的好意;女友会不会认为自己虚情假意,明明的确是喜欢那副乒乓球拍的,但是却拒绝了她。

当然,上面的这段话是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和春早一起回顾之后的一个更准确的描述,而在这之前,他对这个事件的感知是模糊而大概的。随着咨询的进行,咨询师把他内心的感受进行了提炼,再反馈给他而得出了这些更为细腻的感受。下同。

他在失眠的那个晚上,对于他们的关系充满了担忧。在他的幻想世界里,女友可以清楚地洞悉和知晓他的念头,然后会讨厌他,抛弃他。他无可逃遁,只能被动地等待女友的宣判和惩罚。

当然,他在和女友的对话中,还是能够识别出女友的好意以及他自己在潜意识之中害怕接受对方的好意的一种担忧。那种好意里面似乎带着一种吞没,他回想起来,在面对类似的事情时自己都有一些这样过激的反应。

还有,他对自己的一句话,对女友好意的一个拒绝,这样很普通的事件上所体验到的巨大的内疚和自责,常常会使他怀疑在那个感受之下,会不会有更深沉的对对方潜隐了的攻击性。

第二天他给女友发微信消息,女友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复他,他那一天在图书馆里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心慌得一直在一张纸上胡乱涂写。下班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竟然涂写完了整整一个本子。

下班后他慢慢地走到女友的单位,他希望看到女友,但是又怕看到女友。突然,女友出现在单位的门口,他刚想扭头躲避,女友就叫他的名字,说:“我今天手机没电了,忘记带充电器,你有没有给我发信息啊……”

他们一起去吃晚饭,女友对待他的态度毫无改变。

女友其实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高消费、贪慕虚荣、不懂节约,身体还罹患了一种慢性疾病。但是,他认为这些都无所谓,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孤独,他只想有一个人来陪伴自己,自己在这段关系里能够“存活”下来就可以了。

但是,在关系中的忍耐,对他来说也是一门很不容易的功课,他默默地为女友的高消费买单,花光自己每个月的工资,还要跟父母要钱。好在父母知道他谈女朋友不容易,从他工作以来依然持续给他经济上的补贴。

他每次去跟父母要钱的时候,心中还是有一股很强烈的对女友的怨气,凭什么都该我为你付出,你自己的工资却拿去存起来?什么都要我帮你买……

但是,他在下一次和她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会自觉买单。

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国外旅游,其中某一天的行程是他安排的,然而临到出发的时候,他发现他预订好的交通工具不行,这个时候他急得抓耳挠腮。他撇下女友和她的两个朋友,走到旁边的走廊上快速地走过去走过来,那种不加掩饰的紧张和焦虑,让他的女友和朋友们都惊呆了。

在咨询中他说道:“那时我觉得自己仿佛犯下了弥天大错,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

咨询师问他那么着急的原因是什么,他说是自己没有考虑周到;咨询师问他没有考虑周到的最坏结果是什么,他说他知道没有什么,这种交通工具不行了,换一种就可以了,或者直接返回旅馆,再重新设计线路。

后来讨论的结果是:那时使他的情绪濒临崩溃的最根本原因是怕丢脸。

后来女友和她的家人说了他们俩的恋爱关系,双方父母都见面吃饭了,这一段感情似乎算是得到了双方家长的同意。

但是,他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他,那个女孩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才和他交往的。因为女孩的父母意识到他工作很稳定,收入还可以,又是一个典型的“妻管严”式的男孩,女友的父母和他接触之后表示还蛮喜欢他的。

他有很多这个方面的幻想,而这些幻想统统指向他是一个不会被女友真正喜欢的类型的男孩的自体意象。

这种自体意象发展到一定时候,就衍生出了新的片段。

某次他们约好周末一起去凤凰湖玩,但是女友在周五晚上打电话来说第二天她要加班,他非常固执地认为女友其实是答应了他们单位里另外一个男同事的约会,因为他在前几天偶然间发现了那个男同事在微信上问女友周末怎么安排。当他看到那句话的时候,可以说是怒火中烧,虽然他知道那个男同事和女友是一个办公室的,而且两个人平时说话就很随意,但是,她和自己是恋人关系了,男同事再出现的话,他感觉自己随时处于危机之中。

在咨询里,他说:“我根本不相信女友会真正喜欢我,她和我接触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没有说出的那句话是:“我在她眼里,应该什么都不是,我怎么可能会吸引她呢?”

我能够感觉到他极低的自尊心水平在影响着他的判断。果然,他去女友的单位,女友是真的在加班,他在她单位门口看到了女友的车,他才放心地离开了。

女友有一次住院,他知道了,但是那时女友的手机又突然没有电了,他无法联系上女友,就一家一家医院去找,依然没有找到女友。后来女友的同事把充电器给女友送来,女友打电话给他,他才见到女友。女友见到他却是责怪,怪他不该那样傻,在大热天那样到处跑,他只需要等一段时间,她自然会给他电话的。

他心里觉得很委屈:“我怎么知道要等多久,你的电话才能通?”但是,他不敢表达自己的委屈。

第二天,他在家里熬汤,熬了很久,熬好了,他给她提到医院去,女友却说:“我得的这个病,是不能喝这种汤的,之前跟你说过的嘛……”

他后来回想起女友是在一次电话里跟别人说到她的病不能喝有这个食物的汤,但是并没有跟他说过,只是当时女友打电话的时候他在场。因为女友是在跟别人说,他隐约听到,所以就没往心里去……

他想替自己辩解,但是话几次到嘴边,都咽了下去。但是这份不舒服伴随着他,使得他在随后对女友的照顾中充满了情绪,女友当然看出来了,就叫他离开,女友的脸上满是愠色,他很惶恐地离开了。

这还得了?在和女友交往的短短的3个月里,不管在什么方面,他都是无条件地接纳女友,似乎他在关系中无限地卑微,卑微到了尘埃里,卑微到了只要你愿意留在我身边就好,其他的我都可以。虽然有时候心中有不满,但是总是因为害怕女友的离开而没有表达出来。

他跟咨询师说过:“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在的感受是空的,只有我和我的女友待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空的感觉才会缓解许多,我不能失去她。但是我感觉如同我前面几段感情一样,我最终还是会失去她,我无法想象我如果失去她会怎么样……”

这次恋爱开始以后,如同前面几次恋爱一样,他一遇到对方的态度有所冷淡或者不明朗的时候,就会在家里哭泣,他在感情路上的坎坷和总是无疾而终,似乎在向他提示着一些什么,而这些东西使得他内在的那种空的感觉更强烈了。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会在家里哭上一个小时甚至几个小时,直到把他的父母哭得心都揪了起来。

每次他哭的时候,妈妈都会去安慰他,安慰完了就会开导他,但发现无论说什么开导的话他都不会接受的时候,妈妈就会教训他。他在一开始,都会很享受,但是,到妈妈教训他的那个环节的时候,他就会很难受。

咨询师此时和他讨论在家里哭泣的原因,讨论的结果是:情绪的宣泄占50%,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安慰占50%。

咨询师问:“你哭的时候妈妈会是一个什么感受,你知道吗?”他说不知道,然后马上又说,应该是不舒服的。但是他不想去考虑这个部分,说完,他又陷入巨大的内疚之中。

他说:“妈妈说我就如同一个小孩子一样,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哭闹。”咨询师说:“对啊,你哭泣的时候,你觉得你有多大?”他说:“大约四五岁吧。”然后他马上开始揪自己的头发,表情非常痛苦,又开始不断地说:“我完了,我完了。”陷入非常自责的状态,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了……

咨询师这个时候感受到了他非黑即白的两极思维,就是只要我有一点不好的地方,我就不算是一个人了,我就什么都不是。因为从他痛苦的表情里能够感受到他强烈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憎恨。

当咨询师把这个两极思维呈现给他的时候,他说:“是啊,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一点也无法考虑到别人感受的人,别人是不会喜欢我的啊!”然后开始大哭起来。

哭完,咨询师和他讨论,最后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想改变现在这种小孩子的人际互动模式,因为不想去动那么多脑筋,而且改变好痛苦。但是,不改变的话,别人又不会喜欢上他。而且,他很悲观的地方在于,他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改变。这就如同是他给自己设定的一个魔咒一样……他在这个魔咒面前,感到自己是那样的无能为力。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解读与调适

(1)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一种脱离社交关系,在人际交往时情感表达受限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症状中的4项(或更多):

①既不渴望也不享受亲近的人际关系,包括成为家庭的一部分。

②几乎总是选择独自活动。

③对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兴趣很少或不感兴趣。

④很少或几乎没有活动能够令其感到有乐趣。

⑤除了一级亲属外,缺少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⑥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都显得无所谓。

⑦表现为情绪冷淡、疏离或情感平淡。[4]

在盛春早身上,我看到许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影子,比如他们都疯狂努力以避免被抛弃,时常空虚,自我身份同样紊乱以及情绪上容易失控,异常容易暴怒,努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等。

但是,我还是倾向于这个个案是属于分裂样人格障碍。这只是一种感觉,我感到我曾经打交道的那些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对许多感受性的东西的描述比他清晰许多,而且他对于自我在人际关系中被摧毁和被抛弃的预估和过激反应,是一种弥散性的持续存在的力量。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至少在某些时候还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被人爱着的,欣赏着的,而在春早的内心世界里,这样的时刻几乎没有,所以他比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的情况要重一些。

春早非常容易陷入自责和内疚的情感之中,这点让我很意外。我猜想,他是否是因为对别人都有防范、猜忌、不安,或者喜欢去猜测别人的意图,所以一旦发现别人不是那样的,他就会因为自己观念中的敌意而感到内疚或者自责。

不管和谁交往,他在交往以后都会站在别人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言行,有没有让人不舒服和不喜欢。但是,这种能够从别人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言行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他“努力”的结果都是:别人会对他的言行表示不满和不喜欢。

也就是说,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自己无论说什么和做什么都是错的,都是不会讨人喜欢的。这导致他在面临人际困境的时候,无法解读出别人的真实信息,他已经生活在一个固定的“信息”之中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比过去好多了。以前我们的对话中,我说出一句话,或者问出一句话,他往往要沉默几分钟才能回复我,而且在沉默之前,他也不会说,“那你等我想一想”,他是突然间陷入沉默的,而且在沉默中,有时候会一直看着我,那个表情就是直勾勾地望着我,没有任何的转移。时间长了,我无法去回应他的眼神,只好把我的眼神移开或者低头。

现在我们的对话开始变得流畅起来,他可以很自如地和我对话,即便是他偶尔沉默,也不会显得很突兀。我也不知道这个转变背后,在他内心里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体验。

春早对人际交往中敏感信息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比如,某天晚上女友在电话里问他要不要把他们的关系告诉自己的父母……这句问话其实显示了女友有进一步交往的意思,但是,春早却又陷入了恐慌之中,他害怕女友的父母在发现了他的真相之后会劝女儿离开自己。

我问他,“你的真相是什么?”他说了几句话,那意思是他是一个缺乏自我控制管理,情绪随时可能失控,甚至动用暴力解决自己问题的“恐怖分子”,他害怕他内在的这个部分。所以他投射出去,认为对方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一个他呢?他现在的一切都更像是表演,努力地在女孩和她的家人面前呈现出自己正常的那个部分,但是,那种担心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就是如果有一天他们发现他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就完蛋了……

我默默地听着他的话,然后开始沉默。因为我并不打算现在去修正他的内在现实,那个内在现实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他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他沉浸在他的内在现实里,而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

这个内在事实就是:没有人会喜欢我,我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人。从这样一个潜意识里的核心信念推导出去,其他的怀疑就顺理成章了。

(2)

很多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都是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他们把自己的分裂气质很好地运用到了创作上,创作出了非凡的作品。

其实,分裂这种心理运作机制,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的,比如我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的本能与道德之间的冲突,我们内心的真实和这个世界的异化之间的冲突,我们在关系中是要做自己还是要做他人期待的那个样子之间的冲突……无数的冲突之后,我们的灵魂难免分裂,莫辨初衷。

所以,调适的第一步是接受自己的分裂,接受自己在面对复杂的情感状态时的一种无能为力,接受自己就是具有天真和纯真的人际交往模式和幻想。

第二步,在感觉到自己的不可爱和无价值的那个部分的时候,尽量避免让自己的思维掉到这个陷阱里去,虽然这是来自很原始的诅咒。但是,一旦自己可以拨开迷雾,看到自己身上还存在着人性的光辉,那么,安抚自己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

比如,在春早身上,他对女友的超出一般人的关心和体贴,他去一家又一家的医院找那个女孩,为那个女孩送去自己做好的食物。还有因为那个女孩喜欢养多肉,所以他也去买了多肉来养,希望养好了送给她。

他并非他自己看到的那个一无是处的人,其实会有女孩喜欢上这样的男孩的。

第三步,把自己的心理疾病普同化。这一点在任何人格障碍病人身上都适用。他们因为自己的心理疾病,而觉得自己是一个怪物,甚至有想杀死自己的冲动。其实,他们就是我们人类中五颜六色的存在,分裂者要接受自己的行为虽然有让人费解的一部分,但是总体来说,他们更善良、更单纯、更本真,同样有吸引别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