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听话的木偶人
电影《血观音》讲了棠家三个女人的故事。棠夫人是将军的遗孀,一直致力于追求更高的权力,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女儿棠宁当成色诱权贵的工具。棠真表面上是棠夫人的小女儿,实际上是棠夫人的外孙女,是棠夫人将棠宁送给权贵后生下的女儿,那时棠宁只有16岁。
后来,棠夫人下了一盘更大的棋,这盘棋的目的是帮她得到30亿的赃款,然后打击冯秘书长的竞争对手王院长,当时两人正在竞选主席,而棠夫人是冯秘书长的秘密情妇。在这盘棋中,棠宁是一枚十分重要的棋子,也是一枚弃子。
表面上,棠夫人假意支持王院长,拉拢林议员(农会会长)夫人、县长夫人、议长特助黄小姐等人,让她们支持王院长当选主席,还提出弥陀村开发计划,用以支持王院长选举。林议员于是按照棠夫人的计划从农会挪用30亿元作为投资,买下秀山的一块地进行开发。按照计划,当这块地开发后,再以翻倍的价格卖出,最后用30亿元填补从农会挪用的亏空,剩下的钱他们就可以分赃了。
安排好一切后,棠夫人私下找到报社和当记者的干儿子,将此事曝光,于是,所有涉事官员都将面临调查,赚钱的事自然也就泡了汤。这时,棠夫人派出棠家的杀手段氏兄弟将林议员一家全部杀死,并伪造成情杀的假象。林议员的女儿林翩翩与迈克走得很近,而迈克是林夫人等几位贵妇的男宠,林氏夫妇一直反对林翩翩与迈克在一起。棠夫人利用这一点,将林氏灭门一案栽赃到了迈克的身上。
林氏一家惨死后,警方开始展开调查,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这时,棠夫人便让女儿棠宁去色诱警察,同时棠夫人还买通了警察局局长。为了让女儿心甘情愿地牺牲色相,棠夫人扮演起慈母的角色来,招呼棠宁来看自己给她买的新衣服。
棠宁走过去,乖巧又亲昵地躺在棠夫人的腿上,母女两人温情脉脉地聊了一会儿后,棠宁打开了装着新衣服的盒子,里面是一件性感的蕾丝睡衣,她立刻明白母亲是在暗示她去勾引廖警官,棠宁脸上的笑意消失了。她一直渴望母亲的爱,但她知道,想要得到这份母爱,就必须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
在棠夫人心中,她的理想继承人是棠宁,她希望棠宁能够按照自己给她铺好的路走下去,成为一个有权有钱的人。但显然棠宁与棠夫人根本不是一路人,她虽然会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和男人周旋,但她同时又感到非常痛苦。自从成为母亲争权夺利的工具后,棠宁表面上是大家闺秀,实际上做着出卖肉体的事情,她一边色诱男人,一边觉得肮脏,因此每天都沉浸在心理割裂的痛苦之中,只能用酒精和安眠药来麻醉自己。
后来,当棠夫人被警察带走接受调查时,棠宁焦急不已,她立刻按照母亲的要求和廖警官搭讪,并拍下两人的床照作为威胁。棠宁知道自己只是母亲的棋子,随时准备着被抛弃。的确如此,棠夫人早就看出棠宁无法像她一样心安理得地做心狠手辣的事情,她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外孙女棠真。
棠宁不想看到自己的女儿也成为母亲的工具,于是就和段氏兄弟策划着乘船逃到缅甸去,借此让女儿棠真摆脱母亲的控制。这时,棠夫人给棠宁打去电话,让棠宁放棠真回来,还颇有深意地说:“你们上得了船,上得了岸吗!”原来,棠夫人早就在船上安装了炸弹,目的是杀死段氏兄弟灭口,最终棠宁只能放走棠真,而她自己则上了船。
作为一枚弃子,棠夫人充分利用了棠宁的最后价值。她利用林议员夫人在日本的账户,将30亿元转到了棠宁的户头上,之后她利用这笔钱偷偷买了一块地,准备大赚一笔。就算警察查到棠家头上,也只会认为这一切都是棠宁做的。最后,棠夫人成了最大的赢家,她不仅得到了钱,还成功将自己的靠山兼情人冯秘书长送上了主席之位,而竞选对手王院长则因炒地皮的案子下了台。
多年后,年事已高的棠夫人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她此时只希望死亡能带给自己解脱。但棠真不愿放过她,她恳求医生尽最大努力保住外祖母的生命,她对着躺在病床上的棠夫人说:“你一定要长命百岁,万事富贵。”
作为一个母亲,棠夫人的做法令人作呕,她亲手葬送了棠宁的一生。但从棠夫人的角度来看,她这么做只是为了保障棠家的利益。她是将军的遗孀,没了将军的支撑,她和女儿所得到的一切随时都会消失,她只能寻找新的靠山,甚至不惜让棠宁沦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工具。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棠宁好,只要棠宁乖乖听话,那么棠宁就会变成公主一般,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这些都是棠夫人所渴望的,但她从来没有关心过棠宁是否想要这些。
实际上,棠夫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为只有权力和金钱才能带给她安全感。她曾是将军夫人,一直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利益,当将军去世后,这一切都随之消失了,棠夫人开始变得没有安全感,于是她只能不停地追求权力和金钱,以填补这份缺失的安全感。
棠宁一方面接受母亲的安排,一方面又觉得痛苦不堪,因为她根本不想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她有自己的心理需求,她只想得到灵魂上的安宁,活得像个人样。但棠宁却一直无法摆脱母亲的控制,她已经被情感的绳索给套牢了,只能放弃自己的需求去取悦母亲。而棠夫人的这种行为,就是情感勒索。
所谓勒索,就是通过威胁、恐吓等控制手段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动。而情感勒索的控制手段则更加高明,与一般的控制不同,被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常常难以发觉自己被控制了。
情感勒索常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之中,毕竟勒索者想要取得成功,前提就是要具备感情基础,没有情感的存在,就无法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控制,也就谈不上情感勒索了。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愿意为了所爱之人放弃自己的一些需求,因为我们在乎他们。
情感勒索的手段多种多样,最容易辨别的就是以威胁的面目出现的一种,对方会直接恐吓你,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那么你就将面临很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孩子会威胁父母:“如果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不吃饭。”
但大多数的情感勒索都很难辨别,因为勒索者通常会掩盖威胁的面目,将威胁隐藏在受害者的内疚和罪恶感之中。例如当棠夫人让棠宁去色诱警察时,棠夫人会先扮演慈母的角色,在棠宁沉浸在母爱中时,棠夫人才提出要求。这时棠宁会抵抗,因为她不想这么做,但棠宁的抵抗很快就被瓦解了,因为棠夫人被警察带走了。棠夫人相信棠宁不会坐视不理,因为棠宁如果不按照她所说的去做,就会内疚,毕竟她是棠宁的母亲,棠宁爱她。
在情感勒索中,一旦勒索者向受害者提出了要求,而这个要求恰恰需要受害者做出让步和牺牲,那么受害者就会因不情愿而进行反抗。这时,勒索者就会向受害者施压。通常勒索者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受害者,例如说受害者是个自私的人。在这种施压过程中,受害者会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这样勒索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较量就会变成受害者自己的内心斗争,他不想做出让步,不想受到良心的谴责,更不想破坏这段亲密关系,以至于最终选择了让步。
情感勒索的本质是控制,勒索者致力于将对方变成乖乖听话的木偶人。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经常压抑自己真实的心理需求,渐渐地,心理就会变得扭曲。棠宁在棠夫人的情感勒索下变成了对方的傀儡,她只能在痛苦的泥沼里苦苦挣扎,她渴望得到母亲的爱,但这种自私的母爱已经异化成了情感勒索,她想得到那点少得可怜的母爱,就必须乖乖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
在情感勒索中,如果受害者一味地放弃反抗,那么勒索者就会变本加厉,这段亲密关系就不再以双方的平等为前提,勒索者的人格会膨胀,而受害者的人格会被打压得越来越弱小,受害者会被自卑、恐惧和羞耻的心理所笼罩,因为只有这样,勒索者才能牢牢地控制受害者。在勒索者看来,受害者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因为勒索者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并将满足自己的感受视为唯一的正确选择。
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尼尔是电影《死亡诗社》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他的倡导下,死亡诗社这个曾经在威尔顿贵族学校存在过的组织得以重建。它的重建受到了许多同学的欢迎,他们加入诗社,并经常一起聚会,探讨优美的诗句和戏剧。
尼尔性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运动全能,还十分乐于助人,是学校里的完美学生。他的领导能力也很强,意志十分坚定,在诗社里的其他成员动摇时,他能够站出来领导同学们坚持下去。对于尼尔来说,他的这份坚持来源于他对表演和诗歌的热爱。
可是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尼尔在完美出演了《仲夏夜之梦》后,用父亲的手枪自杀了。尼尔的死立刻在威尔顿贵族学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校方迫于压力不得不对尼尔自杀的原因展开调查,最终校方认为老师约翰应该对此事负责。约翰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英语老师,到校任教后因新奇的上课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但在校方看来,约翰未免太过离经叛道,如果没有约翰的支持,尼尔就不会组织死亡诗社,更不会自杀。
最终,约翰在一堂英语课上与学生们告别,学生们则站在课桌上大声朗读诗歌,目送着约翰离开。
尼尔的自杀到底该由谁来负责?尼尔在学校里是个有着很强决断力的人,他会鼓励同学放下恐惧,坚持自己心中所想,他也会主动积极地去参加自己所热爱的表演和诗歌朗诵活动。但在父母眼中尼尔是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孩子,他从未向父亲坦露过自己喜爱表演的事情。对于父亲,尼尔一直感到非常畏惧,虽然约翰老师曾鼓励他勇敢地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尼尔却一直没能鼓足勇气。
父亲没有征得尼尔的同意,就擅自代他辞去了在校刊的职务。尼尔得知后立刻质问道:“爸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父亲说:“尼尔,你不要反驳我!”之后尼尔就放弃了反抗:“好的,爸爸。”
尼尔的父亲帮儿子规划好了人生,从威尔顿贵族学校毕业后,他就会将尼尔送去军校,他根本不在乎儿子的爱好和兴趣。对于尼尔来说,表演是他的梦想,当他得知自己将被送去军校,永远也不可能走上表演的道路时,尼尔陷入了极端的痛苦之中。尼尔不知道该如何反抗父亲,他之前的人生都是按照父亲的安排进行的,他要做的就是遵从命令。他很爱父亲,也很尊重父亲,他不想拒绝父亲,但尼尔十分热爱表演,他也不想放弃表演。两难之下,尼尔选择了自杀。
尼尔的死让人十分意外,他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例如像约翰老师所建议的那样和父亲好好沟通,让父亲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这对尼尔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从小就按照父亲安排的计划去做,他已经习惯了听父亲的话,不论他在学校表现得如何优秀,在父亲面前,他都只是一个懦弱的孩子,不懂得反抗,只能一味地妥协。
在尼尔短暂的一生中,他一直在听从父亲的安排,压抑真实的自我。当尼尔接触到表演后,他才真正地得到了快乐。他非常清楚,只有从事表演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但他却无法面对这样真实的自我,因此当尼尔得知父亲将要安排自己去军校时,他虽痛苦不已,但却依旧无法突破内心的局限,成为真正的自己。于是他放弃了反抗,他不愿成为父亲所期望的样子,他选择了告别人世。
情感勒索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勒索,却比普通的勒索更加可怕。在普通的勒索中,受害者明确知道自己被勒索了,尽管会因反抗遭到伤害,但这种伤害是可见的,可是情感勒索所带来的伤害却是无形的,因为情感勒索者往往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而且对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并不自知,自认为是为对方好。
对于尼尔的父亲来说,他强行安排儿子的一生,并不是想把儿子推上绝路,他是想要尼尔过好自己的一生,并且他自认为这是对尼尔好,是在帮助尼尔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在尼尔的父亲看来,自己是个十分负责的父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尼尔好,他的一切行为都是良苦用心。但他从未想过,这只是他眼中的自己而已。在尼尔眼中,父亲是不容挑战的权威,他只能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迎合父亲。尼尔的父亲从未设身处地考虑过尼尔的感受,他只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在情感勒索中,勒索者在向受害者提出要求时,只想要一个结果,那就是受害者的服从。如果受害者反抗了,勒索者就会开始贬低和攻击对方,直到对方服从。
尼尔在学校里的表现十分优秀,他有着很强的决断力,也完全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但到了父亲那里,尼尔就变成了一个无法做主的孩子,只能仰赖父亲做决定,只能接受父亲的操控,他将父亲的需求摆在首位,服从父亲对于尼尔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容不得丝毫反抗。但尼尔的一次次服从只会让这段父子关系变得更加扭曲,父亲会变得越来越不容挑战,而他只能一次次地让步,尽管他在让步和妥协中感到愤怒和挫败。在这段不平等的父子关系中,尼尔只将焦点放在了父亲的需求上,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从尼尔父亲的角度来看,他一定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正确的,毕竟他比尼尔多出了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尼尔从某种程度上也认同父亲的价值观,不然他不会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像尼尔父亲一样的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干涉子女的人生。例如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们以为像绘画、音乐这样的专业则是很难找到稳定工作的,一旦孩子提出想学绘画或音乐时,父母就会立刻想办法改变孩子的想法,甚至是擅自更改孩子的报考志愿。
在情感勒索中,勒索者和受害者“相辅相成”。勒索者对受害者进行勒索、压榨,同时受害者也在默许、纵容勒索者。对于勒索者来说,他能从情感勒索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因此他才会乐此不疲地重施故技。那么受害者为什么会一直深陷情感勒索中无法自拔呢?像尼尔,他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只要摆脱了父亲的控制,他就能继续在自己喜爱的表演道路上走下去,但他却做了最坏的选择。
情感勒索是建立在一段亲密关系之上的,对受害者来说,勒索者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面对勒索者提出的要求和发出的威胁,受害者无法发泄自己的怨恨和不满,只能扭曲自己的真实感受,认为勒索者是正确的,从而为自己感到羞愧,最终选择做出让步,于是勒索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勒索者达到目的时,就不再以贬低、攻击的姿态出现,他会变成受害者所爱的那个人,受害者会因勒索者的开心而感到欣慰。于是在一次次的情感勒索、一次次的扭曲自我真实感受中,受害者开始认同勒索者,每当勒索者提出要求时,受害者都会答应,并将情感勒索视为正常的亲密关系。
在正常的亲密关系中,做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是正常的,不然人与人之间无法和睦相处。但情感勒索和正常亲密关系中所做出的让步和牺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受害者或让步方的真实感受。
如果一个人是因为爱做出了让步,那么他不会有愤恨和不满等消极情绪,他也不会感觉自己受到了胁迫,这才是正常的亲密关系。但在情感勒索中,受害者的感受却是愤恨和不满,因为他感觉自己的真实感受被压抑或否定了,他想要满足勒索者的要求,就必须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然就会被对方以爱的名义进行攻击和贬低。因此,一旦你感觉到对方所提的要求让你觉得不舒服,产生了压力,那么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最关键的是,在正常的亲密关系中,让步和牺牲是相互的,而在情感勒索中,受害者只能一味地做出让步和牺牲。对于勒索者来说,尊重对方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才是正确的,他根本不会将对方看作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存在。为了达到控制受害者的目的,勒索者会利用贬低的手段打压受害者的人格,因为只有被挤压和矮化的人格才更好掌控。爱一定是建立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像情感勒索那样,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当内疚成为精神控制的手段
在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两集讲述了《妈妈的遥控器》的故事。故事中的小伟是一名普通的初中生,他很喜欢画画,希望在毕业旅行时能画下沿途美丽的风景,但这要得到妈妈的同意。
小伟的妈妈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她对儿子只有考高分这一个要求,甚至不惜花重金将小伟送到私立学校学习。小伟知道妈妈对自己的期望,为了能实现旅行画画的梦想,他伪造了一份高分成绩单,希望妈妈能在看到这份高分成绩单后,高兴之下同意他去旅行。
但妈妈很快就发现这份高分成绩单是伪造的,她开始批评小伟:“你的那些画有什么用!就是因为你每天将心思都用在那些没用的画上,你的成绩才会变得这么差!妈妈这么批评你都是为了你好,你将来就会明白。为了送你去私立学校读书,妈妈花了很多钱,你知道吗?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为什么就不能替妈妈想想呢?”但小伟没有因为这番话放弃自己旅行画画的决定,他开始想方设法地去旅行和画画。
第二天,小伟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自己似乎在重复着昨天的生活,他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同样的人,同学们也说着同样的话,所有事情好像都和昨天一模一样,时间仿佛在不停地循环,他好像永远被困在了昨天。但小伟没有放在心上,他继续伪造成绩单,想要妈妈答应自己去旅行画画的事情。
一天晚上,当小伟拿着伪造的成绩单去找妈妈时,妈妈突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我已经给过你三次机会了,如果你再不改正错误,你就会被永远困在这一天。”
这时,小伟才恍然大悟,原来将他永远困住的人是他的妈妈,如果他不按照妈妈所说的去改正错误,那么他将会被永远困住,无法获得自由。想要获得自由,小伟就必须向妈妈认错,并向妈妈保证自己放弃画画,可是如果他按照妈妈的要求改正了错误,他就会永远失去画画这个梦想,也就失去了自由。
这部电视剧虽然带有一些科幻色彩,讲的却是一个家庭霸凌的故事。表面上看,小伟的妈妈是在为小伟的将来考虑,但实际上她一直在强势操控小伟,让小伟按照她的心意生活,而且她还试图向小伟灌输自己所规定的是非标准,让小伟产生内疚感,从而妥协。小伟的妈妈其实就是在对小伟进行情感勒索,她所谓的是非标准其实就是顺从,让小伟顺从她的期望和要求,打消毕业旅行和画画的念头,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学习以提高学习成绩。
在这个家庭霸凌的故事中,妈妈明明是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小伟头上,但她却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了小伟的将来着想,她希望小伟能明白自己的苦心。对于她来说,这是一种美德,小伟必须同意,否则小伟就是在犯错误。
一旦情感勒索被镀上了美德这层金色外衣,那么受害者就更难从情感勒索中摆脱出来了,勒索者也就能更好地控制受害者。因为内疚一旦变成了一种习惯,受害者会自动地将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甚至会成为一个随时准备满足他人意愿的“老好人”,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冲突,只要看到有人争吵或生气,他就会被内疚感所淹没。
内疚是一种社会情绪,与喜怒哀乐这些与生俱来的情绪不同,内疚是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没有内疚这种社会情绪,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人与人之间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自觉地感到内疚,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那么他就会陷入自我贬低的痛苦中,会慢慢丧失自信和自尊,成为情感勒索的牺牲品,甚至会轻易地沦为每段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受害者。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老好人,他似乎总在迎合他人的需求,不想看到有人生气,尤其是当对方对自己生气时,老好人就会自责不已,于是老好人慢慢地就成了“软柿子”,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捏上一把。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成为一个只会奉献,而无法得到他人尊重的人。
激发一个人的内疚情绪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控制手段,在情感勒索中十分常见。每当受害者对勒索者产生怀疑时,勒索者就会想方设法地激发受害者的内疚情绪,用道德、情感绑架的方式来告诉受害者,他这么做是一种美德,而受害者则是犯错误的一方,勒索者就这样一直打击受害者的自尊心,直到受害者主动进行自我忏悔。
小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在此之前,小洁按照父母的要求找到了一份体制内的工作,这份工作虽然很稳定,也符合父母的期望,但小洁却不喜欢。当小洁决定辞职的时候,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小洁的父母觉得一份有正式编制的工作才是最靠谱的,其他什么工作都靠不住。当小洁的妈妈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说服女儿后就开始打起了感情牌,她一边抹眼泪一边对小洁说:“你知道妈妈为了你这份工作花了多大的心血吗?我托人花钱出力才好不容易为你找到了这么一个终生稳定的铁饭碗。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你就不能理解妈妈的想法吗?你说你一个女孩子,何必那么拼呢?你怎么就不明白妈妈的心呢?”
小洁的妈妈与小洁之间的观点出现了分歧,她想要女儿明白自己的心思,可当她发现自己根本就说服不了小洁时,就开始以爱的名义来要挟小洁,这是许多父母惯用的手法。小洁的妈妈将听话归入孝顺的行列,如果小洁不听话,那就是在辜负她的心意,就是不孝,小洁很容易因不孝的假象而内疚,从而放弃换工作的想法,服从妈妈的意愿。于是小洁妈妈就成了情感勒索中的勒索者,而小洁则成了受害者。
在情感勒索中,勒索者与受害者本来是处于相互对峙、斗争的境地,勒索者想要受害者做出牺牲和让步,而受害者会因不情愿而做出反抗。当勒索者向受害者使用激发内疚的精神控制手段时,勒索者就相当于将双方对峙的场面转移到了受害者的内心中,促使受害者开始进行自我斗争。受害者原来内心里不愿意做出让步,但现在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他的坚持是错误的,让步是一种美德。于是受害者会在所谓的内疚和自我需求之间挣扎,最后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内疚获胜。
小洁与妈妈之间的争执,本来是两人不同职业观的冲突,小洁妈妈觉得稳定的铁饭碗更好,而小洁更想去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但小洁妈妈为了让女儿让步就开始激发她的内疚感,那么小洁极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妈妈说得对。她为了这份编制内的工作花了那么大的心血,她是为了我的未来考虑,不想让我那么辛苦。”于是,小洁只能做出让步。
一旦受害者被勒索者说服,觉得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那么受害者就会产生十分强烈的内疚感和罪恶感,这样一来受害者就不敢再质疑勒索者的决定了。当受害者放弃了反抗,也就开始进入自我贬低的循环之中了。
每当面临情感勒索的局面时,受害者首先会进行自我检讨,当然勒索者肯定会先发制人,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此情况之下,受害者只能认错、贬低自己,于是受害者会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自己的牺牲和让步是一种美德。例如小伟妈妈就试图扭曲小伟的认知,让小伟觉得她是爱小伟的,所以小伟必须得放弃画画,按照她喜欢的方式去做,因为她想要的是一个考高分的孩子,如果小伟不按照她的要求去做,那小伟就辜负了她的一番心意,是个不孝顺的孩子。
内疚这种精神控制手段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受害者被勒索者摆布,他就很难挣脱这种控制,因为他首先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失衡,会处于受骗和内疚的双重折磨之中。这种巨大的心理冲突会使受害者痛不欲生。因此很多受害者通常不会主动选择摆脱,而是继续任由勒索者对自己进行压榨,因为他相信这是爱的表达。
内疚的情绪会让受害者主动听话、做出让步和牺牲,勒索者的目的虽然达到了,却会给受害者的灵魂带来严重的伤害。在这段关系中,勒索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受害者会成为一个只会奉献的人,他会将取悦别人当成自己的唯一价值,从而忘记取悦自己。
单向转移的负面情绪
2015年12月17日凌晨3点左右,北京某大学的学生孙宏[1]从宿舍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孙宏的死让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理解,他从小到大一直很优秀,研究生论文也已经提交,马上就要毕业了,而且在他自杀的前一天下午还接到了应聘银行的签约通知,他回复说自己会参加。
孙宏与女友小庆之间的感情也很稳定,双方家长都很满意,在他自杀的几天前,孙宏还和女友一起买了情侣毛衣,他还网购了一只哑铃,希望小庆能经常用哑铃练习臂力,这样两人去滑冰时就能减少摔倒所造成的损伤。
孙宏十分喜爱运动,除了经常带着女友去滑雪、溜冰外,还曾在全程马拉松比赛中获得过奖牌。据好友回忆,孙宏非常喜欢骑行,经常与好友一起骑车到外地,甚至还利用寒假的时间与朋友们到海南骑行,一直从海口骑到了三亚。
孙宏从小就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还被同学们称为“孙神”。据他的初中同学回忆,孙宏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就算后来他总是跟着朋友一起“胡闹”,也依旧是班里的第一名。到了高中,孙宏的学习成绩仍然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名,远远甩开第二名二三十分。
2008年,孙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某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在大学里,孙宏依旧很优秀,同学们都觉得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同时,孙宏还在很多比赛中获过奖,例如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北京市数学建模大赛等。在本科毕业后,孙宏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他选择继续留校深造。
2014年年初,孙宏和其他5个同学到某著名通信科技品牌公司实习,这家公司一直与学校有项目合作。孙宏等人来到公司实习后不久就发现,项目组的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在之后的大半年实习期间,孙宏等人根本无研究可做。2015年3月,孙宏等人眼看就要毕业了,在毕业之前他们必须依靠项目研究写毕业论文。孙宏等人为了毕业论文焦急不已,便开始频繁向学校申请终止实习,在多次协商后他们终于回到了学校。
导师在了解情况后就建议孙宏自己去找一些研究点来写毕业论文,但没有实践作为支撑,孙宏在写毕业论文时遇到了很大的阻碍,最终孙宏的毕业论文没有通过,这意味着他将面临延迟一年毕业的结果。
在此之前,孙宏已经成功应聘到了某银行总部软件开发中心的工作,无法顺利毕业的孙宏只能放弃这份工作,还为此交了五千元的违约金。这对孙宏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从未如此失败过。
不过更难以接受延迟毕业事实的人是孙宏的母亲,从小到大孙宏就一直是母亲的骄傲。虽然这次毕业延迟的过错并不在孙宏,而是因为实习遇到了问题,可孙宏的母亲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她觉得儿子遭遇了不公平的事情。
本应该从母亲那里获得安慰和鼓励的孙宏只能暂时压抑自己的难过,反过来安慰母亲:“妈妈你不要哭了,我接受一年的延期毕业。”孙宏母亲对此事的痛苦反应让本来就很难过的孙宏背上了自责的包袱,他认为母亲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他只能继续优秀下去,他的人生无法接受失败,因为失败带来的后果太过沉重。从那以后,那个自信乐观的孙宏消失了。
孙宏开始变得有气无力,根本无心读书,还经常失眠。后来孙宏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他开始看病、吃药和做心理辅导,母亲则一直在学校旁边的宾馆里陪着他。两个月后,孙宏的情况开始好转,重度抑郁症变成了轻度抑郁。
2015年11月底,导师给孙宏的论文提了两条修改意见,这意味着他可以顺利毕业了。不久之后,孙宏去参加某银行的应聘,在笔试过后他对女友说:“有好多数学题都比较难,不过我都做完了,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孙宏还对女友讲了自己暂时的计划:“毕业论文已经交了,学校没什么事儿了,我想出去实习赚些生活费,不能一直用家里的钱。”
在孙宏自杀前,他击败了延迟毕业这个挫折,所有的一切都在好转,可以说他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最重要的是他还应聘成功了。也就是说孙宏本不应该自杀,他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表面上孙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实际上他却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学校生活与社会相比简单多了,在学校有着“孙神”之称的孙宏一直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事实也的确如他所愿,他的人生一直顺风顺水,根本没有遭遇过挫折。而他因实习不利而毕业延迟的事情终于打破了他不败的“神话”,孙宏开始对自己“孙神”的身份产生怀疑,他开始对自己的过往进行反思。这本是一次绝佳的挫折教育,却被孙母给打断了。
孙母比孙宏更难接受儿子的失败,她一厢情愿地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一切顺利,当儿子面对毕业延迟的失败时,孙母甚至比儿子还痛苦,她当着儿子的面抹眼泪,她在表达、发泄自己的痛苦,却没给孙宏发泄的机会,还让孙宏内疚不已。如果孙母能平静地面对孙宏的失败,给他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那么孙宏就不会将这次的失败放大,或许就不会焦虑和抑郁。
毫无疑问,孙母对她的儿子倾注了过度的母爱,她有着全天下母亲共同的心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伤,甚至希望自己能保护孩子一生。但这种过度的关心会让孙宏在面对失败时更加战战兢兢,更加紧张和焦虑,他只会被束缚住,只会更加恐惧失败。在面对母亲的痛苦和哭泣时,孙宏了解到一件事,就是他不能失败,且不说他自己是否能接受失败,首先不能接受的就是他的母亲。
值得注意的是,孙宏并未在自己抑郁严重的时候自杀,那时他正在失败中挣扎,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失败的局面。于是在即将毕业时,孙宏应聘了一家知名银行,克服重重困难,孙宏通过了笔试,后来他接到了银行的签约通知,这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依旧是优秀的“孙神”。此时的孙宏虽然恢复了些许自信,但他的内心依旧十分恐惧,战胜失败的过程太过艰辛,他不想再经历一次失败,他只能在自己胜利的时候死去,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点”。
失败和挫折对于孙宏来说真的那么可怕吗?他在自杀之前留下了一份简短的遗书,上面写着:“活着真的很痛苦,不想再伤害自己的家人了。”对于一直非常优秀的孙宏来说,失败本来就令他焦虑,再加上自己对母亲的内疚,这份焦虑对他来说就更加沉重了。
孙母在面对孙宏的失败时,表现得比儿子还要痛苦,结果却是令孙宏陷入了重度抑郁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孙母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给了儿子,她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痛苦,而且还得到了儿子的安慰。但孙宏的消极情绪却被压抑下来,他无法对母亲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他会因此自责,于是他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甚至开始抑郁。
抑郁其实是一种自我攻击,孙宏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开始攻击自己,无法原谅自己的失败。这份痛苦在孙宏的内心渐渐淤积下来,于是他从一个热爱运动的阳光大男孩变成了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
其实孙母是在不自觉地对孙宏进行情感勒索,她的这种情感勒索的表现就是向儿子发泄负面情绪,这样她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在亲密关系中,双方互相发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治疗,这本身很正常。但情感勒索却将发泄负面情绪变成了单向的,也就是说只能勒索者向受害者发泄负面情绪,而受害者只能压抑着,还得去安慰勒索者,不然受害者就会内疚,或者遭到勒索者的谴责。
孙宏从小到大都是孙母的骄傲,她一直非常享受这份骄傲,所以她无法忍受孙宏的失败,并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孙宏的人生观中。孙宏只要失败,孙母就会焦虑和痛苦,她向儿子发泄这种负面情绪,但儿子却学不会如何向身边的人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他做不到对父母这样,因为他承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例如愤怒,发泄负面情绪是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能力,孙宏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情感勒索的六个步骤
小佳与小强是一对恋人,他们在网上相识,网聊了一段时间后,两人决定见面。在初次相见时,小佳与小强对彼此的印象都挺不错,两人聊得很愉快,于是他们很快就确定了恋人关系。
一段时间后,小强告诉小佳,他的身体不好,需要得到小佳的关心与照顾。小佳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小强的要求,她觉得作为恋人自己应该照顾小强。小佳为了照顾小强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小强不仅不满足,反而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还会刻意贬低小佳的付出。他经常向小佳提起其他女孩如何出色,如何懂得关心和照顾恋人,还经常指责和批评小佳做得不够。
渐渐地,小佳对小强越来越不满,她觉得自己已经为小强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不仅得不到小强的感激,还总是被他批评。但是每当小佳不按照小强的要求去做时,小强就会立刻用自己的病情作为武器来攻击小佳,他会质问小佳为什么对一个需要照顾的病人如此无情。小佳也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斤斤计较,于是会尽力满足小强提出的所有要求。
结果,小强开始变本加厉地向小佳提出更多的要求,还经常表示他是个体弱无力的病人,需要小佳的照顾。最终小佳不堪忍受压力,开始拒绝小强的要求。小强立刻提出分手,还表现得十分痛苦,就像一个深受伤害的人,最后小强说他依然深爱着小佳,之后就外出旅行了。
在旅行期间,小强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让小佳内疚的图文消息,例如病情加重的照片,或者说一些独自一人旅行很心酸的话。当小佳看到小强发的这些内容时,她就会陷入纠结中,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应该果断些,既然分手了就不要再联系,否则会纵容小强的这种行为;另一方面小佳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无情,小强毕竟是个病人,身体很不好,她甚至有想要主动和小强联系的冲动,她想劝小强不要去旅行了,应该在家好好保养身体。纠结中的小佳开始怀疑自己和小强分手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做是不是不道德的。
小佳之所以会在和小强分手后如此纠结,甚至开始自责,是因为她不自觉地陷入了情感勒索的旋涡中。小佳没有想到,小强所提出的种种要求是在一步步地触及她的底线,在这段恋情中,破坏感情、破坏关系的人是小强,而不是小佳。小强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根本不考虑小佳的感受,还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小佳头上,甚至开始上纲上线,一旦小佳出现反抗或质疑,他就会给小佳灌输这“不道德”的思想。他一边向小佳索取,一边给小佳戴上了沉重的枷锁。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提出了“情感勒索”的六个步骤,分别为:要求、抵抗、施压、威胁、顺从、重启。在小佳与小强的这段恋情中,小强就通过这六个步骤来对小佳进行情感勒索。
首先,小强利用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来向小佳提出要求,他向小佳表示自己的健康遇到了一些状况,需要得到恋人小佳的照顾和关心。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某种需要十分正常,也很常见,我们都需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提要求和表达需求并非都是情感勒索。
想要区分提要求和情感勒索之间的不同十分简单,那就是你的感受如何,对方是否尊重你的感受以及你是否能反对对方所提的要求。在情感勒索中,勒索者所提的要求是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的,受害者只能答应,否则勒索者不会放弃。而且勒索者只会在意自己的感受,他们对受害者的感受毫不在意,甚至步步紧逼,直到受害者同意自己的要求。
其次是抵抗。在小强提出更多要求、并对小佳提出批评和指责的时候,小佳心里很不舒服,她没有一味地顺从小强,而是对小强产生了怀疑,这源自小佳的抵抗心理。当小强的进一步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没有找自身的原因,也不理解小佳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想要小佳接受他的要求,于是他开始用各种办法向小佳施压。
第三步是施压。当小强发现小佳没有服从自己的意愿,开始反抗、质疑时,小强没有主动去安慰小佳,也没有和小佳聊一聊以了解她的感受。相反,小强开始用自己身体不好,以及其他女孩如何出色且更懂得关心和照顾恋人为借口,想让小佳知道,小佳不是一个合格的恋人,其他女孩都比她做得好。此外,小强还会抱怨小佳所犯的错误,并不断强调自己的健康状况真的很不好。小强这么做只是为了让小佳产生一种错觉,让她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与小强对抗,最终达到迫使小佳满足自己更多要求的目的。如果小佳认同了小强的说法,就会进一步地满足小强的要求,以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恋人。
第四步是威胁。当小佳因不堪忍受小强强加的压力,开始拒绝他的进一步要求时,小强就利用小佳所在乎的感情进行威胁,他提出了分手。在情感勒索中,勒索者十分了解受害者最在意的是什么,因为这会成为他威胁受害者的武器。在提出分手的同时,小强还表示他依旧很爱小佳,他也很痛苦。这样一来,小强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了小佳的身上,好像导致两人分手的结果完全是小佳所造成的一样。
勒索者对受害者进行威胁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逼迫受害者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否则后果就会很严重,因为他会让受害者失去最在意的事物。在威胁的过程中,勒索者通常会告诉受害者自己也承受了许多痛苦,甚至还会做出口头上的承诺,暗示受害者: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去做,我会对你更好,我会更加爱你,我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如果你还是继续反抗,那么我就会让你遭受痛苦和损失。
在威胁的过程中,勒索者会让受害者处于恐惧、不安的情绪之中,从而迫使受害者顺从自己的要求。如果小佳十分在意这段恋情,当小强提出分手时,她会感到害怕和不安,为了摆脱分手的恐惧,小佳只能按照小强说的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这段恋情。
幸运的是小佳并未屈服,她没有进入情感勒索的第五步,也就是顺从。不过小佳也没有完全从情感勒索中挣扎出来,她还是会关注小强的朋友圈状态,还会怀疑分手是个错误和不道德的选择。
如果小佳进入了情感勒索的第五步,因为恐惧而压抑自己的感受,顺从了小强的要求,那么小强会因达到目的而安静一段时间,甚至作为奖励他会对小佳好一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小佳将重新体会到恋爱的甜蜜,小强会变得和刚认识时一样,做个合格的恋人,小佳则会因为由顺从获得的短暂的安宁而更加肯定自己这个“正确”的决定。
但小强这么做只是为了奖励小佳的顺从,一段时间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勒索对方。而且小强能从小佳的顺从中意识到自己可以进一步挑战对方的底线,他甚至觉得这么做可以控制对方。
就算没有奖励,受害者也会因顺从而感到轻松,因为他一旦放弃抵抗,勒索者的施压和威胁也就消失了,这样一来受害者自然会轻松很多。例如小佳在顺从后,小强不仅身体好了起来,小佳还不用面对分手的痛苦,她甚至还会觉得小强身体的好转都是自己照顾的功劳,她不仅没有道德压力,还会产生某种成就感。
情感勒索的第六步就是重启,情感勒索会在两人的互动中重演。经过上述五个步骤,勒索者会越来越娴熟地使用情感勒索的技巧,因为他已经从提要求、施压、威胁中了解了受害者最在乎的事物以及受害者会在怎样的压力和威胁下放弃抵抗。于是在新一轮的情感勒索中,勒索者会重施故伎,直到受害者再一次屈服、顺从。
久而久之,受害者就会养成顺从、屈服的习惯,渐渐丧失真实的自我,从而进入情感勒索的恶性循环之中,成为只会牺牲和让步的一方。最重要的是,受害者陷入情感勒索中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摆脱情感勒索,因为勒索者的勒索技术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日渐精湛,他会一次次地调整自己的勒索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控受害者,让受害者放弃自己的需求。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不应该有情感勒索这样病态的关系,不应该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威胁,像“你如果不这么做,我就要……”这样的语言威胁根本不应该存在,更别提施压和威胁了。人与人之间出现人际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每个人都会在表达需求和情感时与他人产生分歧,于是冲突就出现了。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固然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伴随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却不会有情感勒索带来的压力感。
注释
[1]本文所采用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