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人才辈出之修水

幕阜山脉除平江的天岳为最高点,再就是山脉腹地的黄龙山。

黄龙山处长江以南的修水县,是一座令人景仰的山峦,散发着璀璨的诗歌文化光辉。而在黄龙山下的修水,得天独厚的人文,培养出了无数大家。

修水县,是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古号“分宁”,国史有上望之称,地处幕阜山与九岭山山脉之间。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与苏轼齐名。桃里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衡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在现代革命史上,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修水历史悠久,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先后属吴、楚、越管辖。汉建艾县,隋代并入建昌县,唐代为武宁县,800年(唐德宗贞元年间)析武宁县西八乡建分宁县,唐宋两代因之,均为县等上望的泱泱大县。元代升为宁州,1801年(清嘉庆六年)改名义宁州。1912(民国元年)改名义宁县,1914年改名为修水县,因境内修河得名。

全县有古文化遗址116处,其中上奉山背跑马岭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最著名,1978年被命名为山背文化。山背文化遗址位于修水县上奉乡山背村,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修水的山背文化、广东曲江的石峡文化、福建闽江的昙石山文化为东南地区三种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在天岳幕阜山脉,平江一峰尖为主到山各处是道教发源地而道教极为流传,那么,修水就是佛教重地了。黄龙山的黄龙寺,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祥地,是宋代江西四大丛林之一。

黄龙宗宋时传入日本,在日本犹有15个支派。唐宋达到鼎盛时期,宋代为本县六大禅院之一,历代高僧辈出,僧墓、古迹众多。2002年释法照禅师主持投入巨资重建梵宇。2007年9月,由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授牌为“江西省重点寺院”。

在修水还有一个千年古镇渣津镇,商周时期开始建城,古称艾侯国,是古艾文化策源地、佛教文化发祥地、中共苏区根据地。渣津镇龙岗坪的商周遗址,创造了上下二千年的古“艾”文化。始建隋朝开皇末年的兜率寺,是宋时黄龙宗派重要弘法道场,香客络绎不绝。200年,由高僧法照禅师住持规划重建后的兜率寺,规模浩大,气势宏伟,是周边地区举行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境内的龙峰山巍峨雄姿,是其天然屏障;美丽的修河穿境而过。

1.古琴大师查阜西故里

在这里出生了一位中国古琴名师,那就是查阜西。

查阜西,江西修水人。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十三岁学弹古琴,后在长沙、苏州、上海等地从事琴学活动,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发起组织“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琴界影响甚广。建国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等职。发起组织“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古琴音乐的学术探讨和演奏实践。为中国的古琴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查阜西先生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面的古琴大家。他在古琴艺术研究、教学、创作、演奏以及组织领导古琴学术研究、艺术活动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而古琴演奏艺术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及出发点。

在已故的当代古琴家中,人们公认的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古琴家有三位:查阜西先生、吴景略先生、管平湖先生。这三位琴家体现着三种个性鲜明的不同艺术风格。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居于文人琴中的艺术类,可以说他是一位文人古琴艺术家。他是以古琴的艺术性来体现文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趣,也可以说是以文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趣来影响着古琴演奏的艺术性。

查阜西是一位充满热情的琴坛领袖,古琴音乐艺术是他自少年时代起的一种艺术爱好及渗透于生活中的文化修养,进而成为他致力终生的事业。在他数十年间的古琴艺术实践中形成的演奏风格,鲜明地体现着文人气质。他的古琴演奏具有一种悠然从容、疏朗真挚的精神,而不似表演艺术家的激昂奔放、浓厚强烈,或华丽、浪漫、深切、赤热。同时他的生活形态、思想方式,仍是有着传统文人气息。他还曾经因不将琴视为自己职业而对参加演出产生排斥情绪。

查阜西先生又并不以琴为圣贤之器,不以琴作为修身养性以求清高超脱为目的,而是明确提出古琴音乐应作为艺术以有益于国家的安定发展,有益于社会的思想教化之器。所以他在1957年出版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之《叙》中写到琴家们将不只是搞好演奏去介绍推广、以帮助发扬音乐的民族形式,还应该“使发掘出来的东西能够如司马迁所说,是‘补短移化、助流政教’的优良传统”。

历来文人弹琴,多有将琴作为文学、哲学对待,是一种对古代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寄托,以求修身养性返其天真。查阜西先生则是将古琴作为音乐艺术而注重琴曲的音乐内容、思想感情、时代背景以及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的艺术性。

修水出生的查阜西,以天岳幕阜为名,不忘自己乃天岳之子,正是这样的情怀,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风范,也为中国古琴艺术留下的珍贵的文化。

2.宋朝一代文豪黄庭坚出生地

是的,修水,天岳幕阜山脉一个特殊的地方。从它南面发源的汨罗江,接纳了两位伟大的诗魂,屈原在这里沉江,杜甫在这里陨落;从它东面发源的修水,哺育了宋朝一代文豪,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历著作佐郎、秘书丞。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罢,复除名,编管宜州。三年而从永州,未闻命而卒。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兼擅行、草书,楷法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极大。词与秦观齐名,号秦七、黄九。词风疏宕,俚俗处甚于柳永。于孝悌身体力行,时以“孝友”著称,名列“二十四孝图”中。著有《豫章集》、《山谷词》。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元丰四年(1081)朝廷推行盐务专卖政策,价贵质差,百姓贫穷无力购买,但朝廷硬性摊派。黄庭坚深入实地调查,入万岁山,宿早禾渡,上大蒙笼,过金刀坑,写下了《雕陂》、《上大蒙笼》等十多首体恤民情的诗作,对这一政策提出了批评。同时,为实践他“聊厚不为薄”、“不以民为梯”的从政主张,书写了五代十国时期蜀主孟昶《戒石文》,其中十六字为铭,镌石自警。南宋高宗时,诏令天下郡县刻制黄庭坚所书《戒石铭》置于州府县衙,影响巨大。

黄庭坚故里,在幕阜山脉的黄龙山东面的修水境内后。这里山清水秀,悠悠修江,清激见底。时间正值春天,沿江而行,真如在韦庄的江南词《菩萨蛮》的诗行中游走,那“春水碧于天”的意境,令人恍如回归到了唐宋,这更增添了黄庭坚故里的隽美情怀。

沿修江探胜,打听去黄庭坚故里的具体路径。不管是老叟老妪,还是年轻男女,他们起初一脸茫然,后来半响才醒悟过来。原来,他们故里千余年来,就一直亲切地称着黄庭坚为“山谷”。

黄庭坚在宋朝一代中,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并且他还是一个格守孝道美德的典范,儒家思想极浓,长时期影响中国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其中“涤亲溺器”的故事讲的就是他。尽管他地位高,名声大,侍奉母亲仍一似不苟。平时母亲的起居饮食,都是自己亲自动手,连母亲用的马桶都是自己亲自刷洗。后人以诗赞道:“贵显天下闻,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黄庭坚的故里坐落在修江岸边的杭口镇双井村,自然风物独具佳境。村落背倚气象万千、层奩叠翠的杭山,面向风生水起田园风光的十里秀水,清风明月,田垅村含,山川风物、构成个诗意的栖居地。红尘中来的寻访者,身临这绝尘清净的境地,心中的尘埃顿觉荡涤殆尽。怪不得这里人杰地灵,仅宋代黄氏一族就有进士48名,其中2名官至当朝尚书。不仅宋代罕见,就是自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也是凤毛麟角,故有“进士村”的美誉。双井村自然景观有山谷陵园、高峰书院、进士墓群、十里秀水、明月月弯、双井、仙人垂钓台、笔架山、上天梯、千岁桥等20余处。其中山谷陵园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

黄庭坚的故里,不仅被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被珍贵的历史遗物和文人传说所陶醉,更被这块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现象述恋。修水县面积4504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县城离双井村仅9公里。县城有一座黄庭坚纪念馆,在城南临江的山崖上,是黄庭坚小时读书游憩的地方。县城里到处都可见专卖笔、墨、纸、文房四宝的店铺,也随处可见书法培训班的招生广告。这是在其他省市的地方和县城,很少感受到这种浓郁的书法文化氛围,走进一个个布置精致的文房四宝小店,就如走进了一片活色生香的古典诗赋天地,迷醉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学养芬芳。

为纪念这位出色的家乡人,修水在县城县城南山崖特建了黄庭坚纪念馆。前身为江西省修水县历史文物陈列室,1984年筹建纪念馆,1985年11月开馆。南山崖相传为黄庭坚的栖游读书处,现在还存留着他的“佛”、“钓矶”等摩崖石刻及手植薜荔崖等遗迹,还有他的书法碑刻100多通。1959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馆藏文物427件,标本1万多件。其中黄庭坚撰文并书写的《王纯中墓志铭》及《宋故徐纯中墓志铭》均为宋墓出土,所作行楷在传世黄庭坚书法作品中少见。馆里基本陈列是《黄庭坚生平陈列》和《修水县历史文物陈列》。其中还特设了地方名人书画等专题陈列。

为了让后代对黄庭坚能有更全面的了解,修水还出版了《黄庭坚的传说》一书。

修水人文,不说别的,就一个黄庭坚足以撑起文化道场。而其中陈氏五杰在后世更如星耀眼传承不绝。

3.桃里陈氏“一门五杰”

地处修水桃里的陈氏五杰,是中国历史上名门望族显第世家。更是在近现代涌现出的一个著名的家族,一个可以把修水甚至可以把江西写大的文化世家。

陈氏五杰的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但生活极为清贫,经常吩咐抚衙厨房尽量少买荤菜,多办蔬菜。厨房仆役私下议论:老爷装样子故作清廉。陈宝箴听了并不生气,还作了一首诗送厨工:“嚼来确是菜根甜,不是官家食性偏。淡泊生涯吾习惯,并非有意钓清廉。”

陈宝箴的父亲擅长中医,他从小也爱读医书,明医里。

1895年初秋,湖北巡抚谭继洵得重病,陈宝箴帮谭开了一个处方,谭病迅速痊愈。一天,谭派人送给陈家一份礼物,计鱼翅一盒、酒一瓮、银票五百两。陈宝箴因一向清廉,家境极不富裕,谭送礼物是有意资助他,但陈宝箴婉拒之。陈宝箴被革除巡抚之职后,将回江西,可是两袖清风,连回家的盘缠都成问题。后由一好友解囊相赠,陈宝箴才得以携眷返回南昌,安葬夫人,筑造草庐。朱德裳在《三十年闻见录》中赞叹:“吾阅世数十年,所不愧清风亮节者,义宁陈氏足以当之。”

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对陈三立的才学十分赞赏,曾推荐陈三立进宫给溥仪讲授古文。陈三立不愿入帝王家,婉言谢绝,并转荐进士朱益藩以自代。

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谭先生,有一女,其女贤淑善文,求婚者众,而谭先生却看中陈三立的五公子登恪,并托人三次上陈家说媒,但陈三立一再拒绝,说:谭是大官,我不能高攀。谭只好作罢。

清末明初,士大夫之流纳妾者众多,但陈三立对此深恶痛绝。原配夫人罗氏,早卒,续配俞夫人,感情很深,相敬如宾。陈三立恪守一妻制,不置侧室,这种操守在当时是难能可贵。

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陈衡恪住北京时,曾有一位叫潘馨航的先生,对陈衡恪的画十分钦慕。一次,他登门请陈衡恪作画16方。那时陈衡恪定的润金为每方一元,共计16元。但潘先生认为定价太低,给了20元。陈衡恪不愿多收,他说:“我的画论价或许不止卖这些钱,但润例既定,说按规定收取,我一文也不会多收你的。”

一个要多付,一个要少收,各执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最后是陈衡恪的学生出了个主意,请陈衡恪再画四方给潘先生。

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都说乱世出英雄,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中,确实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站立潮头的时代英雄。在那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乱世中的学界也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陈寅恪的大学教授,更是受到当时学界的热捧。

陈寅恪一出生,就是在浓浓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但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宣告了他祖父和父亲政治生命的结束。年不到十岁的陈寅恪,就目睹了一代世家如梦般消失。

特殊的家庭背景,遗传给了他好学上进的赤心。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游学生涯,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陈寅恪是一位怪才,也是一位怪人,他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讲课,从不拾别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陈寅恪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因为二战爆发交通断绝,牛津大学虚位等待陈寅恪多年,才另请他人。

陈寅恪一生治学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这样一位中外关注的大师,在时势变更之际,都会是双方争夺的对象。1948年,大局已定之势下,抢救“学人”计划在双方争夺到白热化的程度,一代大师陈寅恪更是成为重中之重。

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1934年至1936年,陈封怀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留学,师从当时世界的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获硕士学位,深得师长与同行的赞赏,并以植物没有国界、植物学也没有国界为由,劝说陈封怀在英国工作,具体研究报春花。陈封怀回答:“植物学没有国界,而我有国籍。报春花发源中国,我的根也在中国。”因而谢绝了英方的挽留,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事植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出人物,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

如今,陈宝箴出生的修水县宁州镇竹段村,故居至今保存完好无损。这五杰除学术、思想造诣极高外,那清廉节俭的高尚情操也极难能可贵,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桃里陈宝箴的家

陈家其治学之风,陈家人才杰出,更成为了修水各家各户心中教子及做人的标杆。